一个让人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杨超文的大伯杨东仕在“幸福人家”农家乐对面开了一间酒坊。宋刚明摄影
2019年8月8日,正值湘西苗族赶秋节,山间田野果香稻黄、蝉鸣鱼跃,弯弯曲曲的石板路上游人如织。
“幸福人家”农家乐里热闹非凡,8张餐桌坐满食客。杨超文攥着大勺用力翻炒,不一会儿辣香扑鼻的青笋炒腊肉就出锅了。杨超文上好了菜开始吆喝:“十八洞的苗家菜要拴住你的胃呦,十八洞的仙境能吸住你的眼儿,十八洞的姑娘看一眼留住你的心喂,同志哥只要来了十八洞就不想走喽!”他编的这几句顺口溜一下子吸引了游客,更让游客感兴趣的是他后脑勺上的头发理出的三个字“十八洞”。这位苗汉子开心地告诉记者:“过去因为贫穷怕被别人笑话,村民出门不敢说自己是十八洞的,现在村里脱贫了,要让所有人都知道我是十八洞村人。”
脑子灵活的杨超文也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到访十八洞村的第二天,果断辞工返乡的。聪明的杨超文抓住这一次难得的机遇,租下大伯家的老屋,开起了十八洞村第一家农家乐。
杨超文选中大伯家,是因为这里曾经发生过一个动人的故事,这个故事他听大伯讲过许多次,每次听心情都很难平静。大伯杨东仕是一名有着38年教龄的退休教师。2013年11月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调研,杨东仕正好在自家门口遇到习近平总书记一行。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地同他握手交谈,询问他的身体和生活情况。总书记一声问候、一次握手,让杨东仕激动得一夜睡不着觉。他半夜爬起来写下了一副对联,上联:习主席握手温暖人心,下联:共产党领导福泽万代,横批:幸福人家。
虽然这件事已经过去了几年,但当天的情景杨东仕仍历历在目。杨超文被这个故事深深感动了,就干脆在大伯家这间老屋里开办了村里第一个农家乐,取名“幸福人家”。
杨超文是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那时候,村里人觉得杨超文想钱想疯了,穷乡僻壤、落后封闭的小苗寨,有什么东西吸引人来这里游玩?没有人来,怎么赚钱?赚谁的钱?时不时地就有人拿他取笑。
没想到短短几年,来十八洞村旅游的人越来越多。重走习近平总书记走过的路,重温“精准扶贫”思想诞生时刻,是苗寨最吸引游客的红色旅游项目。“幸福人家”农家乐便成了十八洞村有名的红色旅游景点之一。可容纳80人就餐的“幸福人家”农家乐实在太火了,每逢节假日总是宾客盈门,多则几十桌,少则十几桌。2018年10月,杨超文瞅准机会,在相邻的竹子寨自家老屋开了一家“幸福人家”农家乐分店。村民们这才发现,还是杨超文有头脑、有眼光,在村里做了一件最有远见的事,带了一个好头。
杨超文理了一个“十八洞”发型。居杨摄影
“幸福人家”农家乐门前的游客络绎不绝。居杨摄影
杨东仕在“幸福人家”农家乐门前讲述墙上所挂对联的来历。居杨摄影
杨东仕开的“幸福人家”酒坊。宋刚明摄影
杨超文把位于竹子寨的自家老屋修缮一新,开起了“幸福人家”农家乐分店。宋刚明摄影
记者走进村里的时候,十八洞村精准扶贫工作队队长石登高正在找杨超文,希望点子多、肯干事的他能带头给村里的旅游发展出谋划策。“我已经想好了几个大的规划,但现在还是商业机密。”他笑着对记者说,“现在十八洞村旅游发展越来越好,我准备将这两个店重新装修一下,另外还打算在别的地方开加盟连锁店。”
目前,十八洞村这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已经有13家农家乐,家家生意红火,而它们的老板几乎都是回村创业的青壮年。
杨超文的家人在“幸福人家”农家乐分店里洗菜做饭。居杨摄影
杨超文在“幸福人家”农家乐分店里忙里忙外地张罗着招待八方来客。居杨摄影
“巧媳妇”农家乐的老板娘孔铭英笑容灿烂:2018年她家的农家乐毛收入达到60万元,2019年春节期间平均每天接待30多桌游客。重庆姑娘孔铭英是施成富老人的儿媳妇,前几年跟丈夫回村后就再没有离开。她还记得第一次跟丈夫回十八洞村时,厕所脏得进不去,吓得她没待一天就跑了。孔铭英说,这两年村里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
如今,施成富家的院坝里游人如织。当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坐在这座院坝的小板凳上与村民座谈,“精准扶贫”的伟大思想从这里普照山河、感动中国。一束阳光照射在施成富家院坝中央的石碑上,“精准扶贫”几个大字被涂上了一层金色,显得格外耀眼;桂花树下,游人的笑脸和“相约十八洞,牵手奔小康”的大红横幅相得益彰。
如今,施成富家的院坝里人流如织。居杨摄影
眼看着太阳就快落山了,十八洞旅游开发公司副总经理施进兰还在忙碌着。他带着游客沿着石板路走“红色路线”,热情地为游客讲红色故事——“习大大来苗寨”“你是大姐”“主席和我们拉家常”。施进兰声情并茂地讲述着,游客聚精会神地聆听着……
把最后一拨游客送出寨后,施进兰抽空和记者聊了起来:“2013年11月3日,我还在浙江台州打工,从电视上看到习大大来十八洞村了,高兴得一晚上睡不着觉。第二天,我就跑到老板那里去辞工。老板不同意,说:‘你要回家,就不给你开工资喽!’我转身就走,工资都不要了,第二天就坐上火车回家了。”施进兰十几岁时就外出打工,在外面闯荡了20年后,希望之火把他引回了苗寨。
回到苗寨几个月后,得知村里要发展乡村旅游、红色旅游,施进兰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习近平总书记来苗寨的故事收集整理出来,现场讲给游客听。由此,他成了十八洞村第一位导游。
“十八洞村山奇水秀,溶洞多,有‘小张家界’之称,山林资源丰富,苗族文化保存完好,但是这些资源长期开发利用不足。”施进兰说。
夜色中,村民在施成富家的院坝敲起苗鼓。宋刚明摄影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后,十八洞村围绕发展乡村旅游这条主线,按照农旅一体化的思路整合优势资源,着力打造“旅游+”产业体系:成立农旅农民专业合作社,根据乡村旅游需要流转村民土地,统一规划开发;成立旅游开发公司,打包开发全村旅游资源、管理旅游产业;还组织村民成立各类产业合作社,大力发展苗绣、黄桃、油茶、蜂蜜等民族工艺和绿色环保产业,让乡村旅游不仅仅是看风景,还要让游客体验乡村风情,享受休闲生活。
村里还因户施策,通过组织村民外出学习、开展技术培训、进行市场对接等方式,使家家户户根据自身实际找到了致富门路,每户至少参与一个致富产业:厨艺好的,开饭店;有多余房子的,办民宿;会说普通话的姑娘、小伙儿,当起了导游;老年人就在家门口摆摊卖土特产,一天下来也能挣个百八十块。
这几年村民感觉最大的变化,就是村里旅游经济发展起来了,每天游人如织,人气越来越旺。2019年开春以后,日均接待2000人以上。开民宿的村民杨秀富遗憾地说,只可惜自家房间太少,客人一多就住不下。
一组数字最有说服力:2018年,十八洞村共接待游客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300万元;2019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旅游收入1000余万元。同时,旅游的不断升温也带动了古苗寨民宿、农家乐的快速发展。
施成富一家在院坝里开起了“巧媳妇”农家乐。居杨摄影
为游客准备晚饭的村民。居杨摄影
因儿子大学毕业后去援藏,这家村民便把农家乐取名为“爱在拉萨”。居杨摄影
走在村里总能看到农家乐的招牌。宋刚明摄影
客人们离去后,村民在洗碗收拾。宋刚明摄影
村民在农家乐里忙碌着做晚饭。居杨摄影
梨子寨入口处去摆小吃摊的村民。居杨摄影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村民将自家老屋修建成农家乐。宋刚明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