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务事要共同承担
很多孩子在家不做家务。上学前家长觉得孩子年纪太小,做家务一来做不好,二来会磕着、碰着。上学后,孩子做作业、练琴的时间都不够,怎么可能让孩子做家务呢?
其实适当地做些家务对孩子是有好处的,并且有的孩子一开始很愿意做家务,只是生生被父母剥夺了做家务的权利,最后变成了五谷不分、四体不勤的“大懒虫”。我认为在孩子有兴趣做家务的时候,父母要以极大的热情鼓励孩子去做家务,并以极大的耐心容忍孩子把事情弄糟。正因为家长一次一次地宽容他打碎一个碗、洒了一盆水,才使他知道如何控制手的力度,如何做到精准,才会越来越能干。锻炼孩子做家务的唯一代价就是孩子可能会把事情做糟,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一两次的失败换来一个自立的孩子是值得的!不要一边唠叨孩子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好,一边却伸手帮孩子做好了一切。
在礼仪夏令营里,我遇见一个6 岁的孩子,我们在教室里吃完饺子,别的孩子都跑出去玩了,他却很自觉地把餐盒都收了。我问他为什么会这么做,他说在家都是他收碗,习惯了。我们要让孩子知道家是大家的,所以每一个人都要来维护,家务也是需要大家来分担的,而不是固定由某一个人做的事。
小贴士:中国的重要节日
爸爸妈妈们可以通过对中国节日的介绍,让孩子们不仅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所了解,也可以培养孩子的节日仪式感。
■春节
时间:农历腊月三十到正月十五
由来: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凶猛异常,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他用红色的火光、鞭炮吓走了“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正月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礼仪习俗: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我们国家幅员辽阔,不同的地方过年的风俗习惯不尽相同,但有一些是相同的,并一直保留到现在。
1.无论离家多远的人,春节一定要回家过年。
2.年夜饭是每家过年的重头戏,无论是在饭店吃还是在家里吃,一定是家里人最全、最重要的一顿饭,这顿饭在很大程度上吃的不是饭,而是一场久别重逢的亲情。
3.孩子给长辈拜年后,长辈会给孩子压岁钱,一般从孩子出生那年一直给到孩子工作。
4.年夜饭后全家会围坐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
5.当12 点钟声敲响时,家家会煮饺子,寓意“子时更交”,长辈会给晚辈“压岁钱”。
6.大年初一给亲朋好友拜年。
■元宵节
时间:农历正月十五
由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礼仪习俗:吃元宵、看花灯、看元宵晚会。元宵节过完了,这个年就算过完了,因此对在外地的打工者来说,这是一家人团聚的最后一天。
■清明节
时间:公历4 月4 日或5 日、6 日为清明节
由来:它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 天。
礼仪习俗:这一天大家会祭祖、扫墓、踏青。
祭祖扫墓是缅怀先辈,要相对肃穆,不要嬉笑打闹。
扫墓所选的花应该是菊花。
■中秋节
时间:农历八月十五
由来:一种说法是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效仿,逐步传到民间。
另一种说法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农历八月,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流传下来的习俗。
礼仪习俗:吃月饼、赏月。
中秋节是一家团圆的日子,最好和家人在一起。
■国庆节
时间:公历10 月1 日
由来:1949 年10 月1 日,新中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军乐队随即奏响了庄严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随着响彻云霄的国歌声,礼炮轰鸣,毛主席庄严地按下升旗电钮,新中国第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城楼前的旗杆上冉冉升起。1949 年10 月2 日,中央人民政府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规定每年10 月1 日为国庆日,并以这一天作为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
从1950 年起,每年的10 月1 日就成为全国各族人民隆重欢庆的节日。
习俗:现在国庆节有七天长假,大家会选择这个时机去旅游。
给孩子过个有仪式感的春节
现在的孩子,总觉得过年没啥意思,因为它和平常的日子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过年吃的东西平常也都能吃到。我想我们其实不如给孩子一些特殊的仪式感,让孩子感受到过春节和其他时候的不同。
第一,给家人准备礼物
这是一件很有仪式感的事情。过年的时候都是大人给小孩压岁钱,但是这些压岁钱对孩子来说意义不大。第一,它不一定都能进孩子的腰包,转手就交给父母了。第二,压岁钱都是别人给孩子,孩子感受到的都是接受的感觉,而没有付出的感受。很多时候,当你为一件事情付出很多心血时,你才会对这件事有深刻的印象,也因此格外珍惜。所以我觉得我们不妨在过年的时候,让孩子给家里的每一个成员都准备一份礼物,给爷爷买什么,给奶奶买什么,给小姨买什么,孩子在思考、选择、购买的过程中会学到很多东西,也能体会到很多感受,在送出礼物的时候他也会很在意每个人的表情,他们是满意呢还是不满意呢。
第二,和孩子一起做年夜饭
我们好像总觉得做年夜饭是大人的事情,一般都不会让孩子参与,怕孩子做不好,磕着、碰着或者烫着。其实孩子参与做年夜饭是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情,而且他还会因为参与而对某道菜印象深刻。
我记得小时候,我奶奶就会在大年三十的前一天教我做蛋饺,当时我觉得可有意思了。先在一个不锈钢的汤勺里倒一点油,勺子转一圈,再倒一勺打好的蛋液,再转一圈,然后把调好的肉馅儿放在里面,再把鸡蛋皮翻过来两边合上,用鸡蛋包的饺子就做好了。小时候每年大年三十的前一天,都要做这件事情,而且觉得特别好玩。现在40 多年过去了,我们家年夜饭的餐桌上永远都有这道有蛋饺的什锦砂锅汤。
第三,拍一张全家福
说到仪式感,我们也可以每年春节在固定的时间,比如大年初一,固定的地点——照相馆或者家里,拍一张全家福。一年一张,然后把照片洗出来放在相册里。
孩子第一次拍的时候可能才5岁,后来10岁、15岁、20 岁。照片里的人从小到大,从大变老。看到这些照片的时候他会看到自己的成长,让孩子知道,时间会流逝,很多事情会发生变化,包括我们的亲人可能会离开我们,但是这个家会延续下去,亲人之间的爱永远不会消失。
教孩子如何面对死亡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总会碰到“死亡”这件事,小到养的小猫、小狗、小鸡、小兔的死亡,大到养育自己的亲人的离世。在孩子感到悲伤的同时,也开启了他对死亡的思考:“人为什么会死?我会死吗?死了以后真的会去天上吗?”这些问题,孩子都有可能会问你。
如果家里有老人离世,特别是养育过孩子的老人离世,孩子会真切地意识到死亡的真实发生,那个爱自己的长辈永远地离开了,再也见不到了,一段时间内伤心、思念会一直伴随着孩子。而清明时扫墓是我们最直接地寄托哀思的方式。
当孩子懂事以后,可以用直接、平静、科学的方式向孩子解释死亡,这是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的一部分,不可忽视。在西方很多国家都会对小学生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向孩子讲述什么是死亡,让孩子客观地看待死亡并懂得珍视自己的生命。
最初我们可以用植物来教孩子由死而生的概念,秋天树叶落了,春天新的叶子又长出来了。生命是有轮回的,由死而生是大自然的客观规律,我们无法改变这个规律,却可以选择好好地活着,好好地珍惜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美好时光。
在我们传统的印象里,坟地是个特别令人害怕的地方,里面充满阴森和恐惧。但现在,墓地却给人一种别样的感觉。现在很多墓地中都种满了鲜花,人们会来墓地看望已故的亲人。
所以,清明的时候,一定要带着孩子去扫墓,给孩子讲已故家人的故事,让孩子懂得缅怀故人,珍惜今人。
心中的国旗、国徽
我们对国旗、国徽印象深刻的应该有两个场景:一是从上小学开始每周一举行的升旗仪式,很多孩子还有幸成为升旗手和护旗手。因此,外地的很多朋友有机会到北京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大清早起来去天安门广场看升旗仪式,想亲眼看一下国旗班的战士是怎样升国旗的。
第二个产生深刻印象的场景应该就是奥运会。对于那些旅居海外的华人朋友来说,当中国队得了金牌,奥运赛场上升起五星红旗,奏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那一瞬间,那种骄傲和自豪是难以言表的。
我们心中有国旗,我们心中有国歌,那么作为一个有素质的中国公民,我们也应该在细节上注意。
牢记国旗的形状。2016 年里约奥运会就多次把我们的国旗图案搞错,对于此种行为一定要提出抗议并及时纠正。
无论走在哪里,如果听到国歌,看到升国旗,都要停下脚步,对国旗行注目礼。
爱护人民币,因为那上面印有国徽,不可以在发脾气时把人民币四处乱扬、撕毁人民币、在人民币上乱涂乱画,看到假币要立即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