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冬令营、夏令营的礼仪

参加冬令营、夏令营的礼仪

现在的孩子会随学校的乐团、合唱团等艺术团体到国外去演出,也有的同学会参加社会上的冬令营、夏令营活动。参加这样的活动,需要注意什么呢?

见到团长、老师、同学要打招呼,并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

不要一出门就跑,要好好走路,抬头看人。

在车上不要大声喧哗,记得给年龄小的同学让座。

在食堂吃饭记得排队取餐,吃饭时保持安静。

自助餐吃多少拿多少,不可以浪费。

看演出时不可以大声喧哗、议论,不可以摇晃椅子,不可以蹬前面的椅子。

不要丢三落四,自己的东西要看管好。

遇到小同学有困难、生病了,或行李太重,要热心帮助。

对帮助过你的老师、同学、路人要由衷地表示感谢,心存感恩。

别人和你说话时要抬头看人,不能一边看手机一边点头。

当你对孩子的老师不满意时,你该怎么办

我们对教师、医生、记者这样的职业是有内心期许的,期望他们正直、善良、有公德心,甚至希望他们是神圣的。但是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是普通人,只是把自己的职业当成了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所以免不了有凡人的世俗好恶和脾气秉性。

做家长的应该明了,如果孩子遇到一位好老师,那是他的福分,要好好珍惜;倘若没有碰到我们理想中的老师,或者老师对孩子没有我们期待得那么好,那也在情理之中,不必心生抱怨。孩子的一生从早教班到博士班会遇到几十位甚至上百位老师,他们只是孩子生命中的过客,而父母才是孩子生命中永远的老师。

提高教师素养是全社会的事情,但教孩子如何敬重老师,如何客观地看待老师身上的缺点,如何适应各种类型、各种性格的老师,以及如何与不太喜欢自己的老师打交道却是家长要教给孩子的事情。

你的孩子不必是艺术家,但一定要有艺术素养

古时候的人看重射箭的技艺,用射箭的礼仪来培养人们礼让和睦,爱护小孩的成长和尊敬、赡养老人的风气。现在很多孩子从小就会上各种课外班,学钢琴、学绘画、学舞蹈。但很多老师和家长更在意孩子技能的高下,孩子钢琴过了几级,素描画得如何。可等孩子上了中学后实在抵不过文化课的压力,便又都一一放弃。因为孩子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应试,甚至孩子选择哪门乐器也是因为此乐器是冷门,报名人数少,更容易考级通过,可以给高考成绩加分,才选择的,而并非出自孩子的喜欢。这是件可悲的事情,也是为什么那么多孩子会中途放弃的原因。

其实儿童艺术素养的培养远比单纯的技能培养更重要,因为它还要教给孩子大量的艺术作品背后的知识。《吕氏春秋》中有言,大凡音乐,是从人的内心产生出来的,心中有所感受,就会在音乐中表达出来,音乐表现于外而化于内。因此,听到某一地区的音乐就可以了解它的风俗,继而知道该地区人们的志趣和德行。所以无论是音乐作品还是艺术品,都是那个时代那个地区政治、历史、宗教、文化的结合体。当孩子了解这些作品的历史背景后才会更懂如何鉴赏他们。

我们培养的不是艺术家,而是懂艺术的、可以鉴赏艺术的孩子。社会需要有天赋的艺术家,但是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高低并非取决于它有几个艺术家,更在于它的民众是否普遍都喜爱艺术,有一定的艺术鉴赏力。我曾经听一位美术老师说,她在欧洲一个美术馆里看到一对非常普通的、年迈的夫妇,两人手拉手在一幅美术作品前驻足,小声地聊了足足20 分钟,而我们很多人别说聊,就是看都未必能看懂。

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孩子在某个领域技能很高,但在其他领域却一窍不通,就连最基本的常识都不懂。有的孩子钢琴可以考过九级,却没有一项体育爱好;有的孩子是奥数冠军,却在美术馆的名画前一脸茫然。的确,每个人精力有限,不可能个个都是全才,但作为一个普通的孩子,各个领域中最基本的常识要了解一些,这就是我们现在推广的“通识教育”。

接受过通识教育,有一定艺术素养的孩子起码不会乱穿衣服,起码不会在听音乐会时睡着,起码会知晓他所观看的体育比赛的比赛规则,起码在他们生气的时候会用一种更文明的方式宣泄情绪。孩子在接受通识教育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艺术素养、鉴赏能力,还可以在“博览”之后更加精确地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进行深入学习。因为喜欢而去学习,这样的学习是愉悦的,这样的人生也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