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景物的拍摄
(一)建筑的选景
建筑的样式五花八门,形状各异,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建筑又各具特色。在建筑的拍摄过程中,除了基本技巧以外,还要参照建筑学的原理和艺术性,通过镜头展现出每个建筑独一无二的艺术特性。如何突出所拍摄建筑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了解建筑的分类
(1)建筑按国家和地区分,可分为中国风格、日本风格、新加坡风格、英国风格、法国风格、美国风格等。这些风格也经常用一个地区概括,如欧陆风格、欧美风格、地中海式风格、澳洲风格、非洲风格、拉丁美洲风格等。
(2)按建筑物的类型可分为住宅建筑风格、别墅建筑风格、写字楼建筑风格、商业建筑风格、宗教建筑风格、其他公共(如学校、博物馆、政府办公大楼)建筑风格等。
(3)按照历史发展流派可分为古希腊建筑风格、古罗马建筑风格、欧洲中世纪建筑风格、文艺复兴建筑风格、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现代评论风格、后现代主义风格。
(4)按建筑方式可分为以宗教为主要特色的哥特式建筑风格;以华丽装饰为追求的巴洛克建筑风格;起源于法国大量运用半抽象题材装饰的洛可可建筑风格;源于纯美洲民居风格水平式、森架骨结构为主要特点的木条式建筑风格;通过绿色植被营造自然特色的园林风格;在城市中突出特点和个性化风格的概念式风格等。
2.建筑拍摄的基本技巧
(1)被拍摄内容的水平平衡
通常拍摄建筑时,首先会在建筑的正对面取景,拍摄建筑的全貌,然后,再根据建筑的特点,拍摄各部分特写。拍摄建筑全貌时,要注意被拍摄主体的水平平衡。水平平衡,也就是和地平线保持水平,让建筑物看起横平竖直。拍摄时,以镜头底边作为一条平行线,与地面保持平行,有时拍摄建筑时,没有办法以地面作为水平参照,就只能通过肉眼观察,保持建筑物的水平。如果拍摄的建筑物不是水平的,就会让观众感觉这个建筑物是倾斜的,或者是要倒塌的。但有些特殊的建筑物,也要根据其自身特点进行拍摄,如果该建筑本身就是倾斜的,我们就要保持它的原貌,展现它倾斜的特点,如世界著名的比萨斜塔。
(2)左右对称
拍建筑物时还要保持左右的对称,当镜头可以完整展现建筑物时,我们要将建筑物的左右两边拍摄完整,并留出相应空间,保持建筑物的左右对称。如果建筑物过宽,镜头没有办法展现其左右两边的全貌时,拍摄时可以使用移动镜头来处理,如果要拍摄静止镜头,需要以建筑中心作为参照,左右两边对称。
(3)将建筑物展现完整
在拍建筑物时,建筑物的上下左右都要留一定镜头的空间,否则,视觉上会觉得镜头画面太拥挤、太满了,给人压抑感,要留取适当的空间,给观众以审美的舒适感。在拍摄建筑时,镜头里经常会有一些影响拍摄的因素,如建筑前面站着行人,停着自行车等,这个时候,摄像就要尽量进行沟通协调,保证画面的完整性。
(4)用镜头展现建筑物的主要信息
每个建筑物都有其历史和文化,我们要用镜头展现建筑物的主要信息。比如这座建筑是中式还是西式建筑,建筑的屋顶、门面、建筑风格等细节都要用特写镜头展现出来。建筑的用途是什么,通常要拍摄门上的牌匾,让观众知道这座建筑现今的用途。比如说一个图书馆,就要拍门上面或侧面的牌子,让观众知道这个图书馆的名字,是什么性质的图书馆。
3.运用技巧展现建筑的特点
(1)运用特写展现建筑的特点
全景只能让观众看到建筑的全貌,还要运用大量的近景和特写,展现建筑的特点。比如中式建筑,房檐、屋顶、柱子、门牌、石墩,不同年代的中式建筑都很有讲究,在样式上各有不同。我们要将这些特点从独特的角度,用美丽的画面,展现出建筑物的特点。比如拍屋檐,屋檐上会有许多小雕饰,比如说日本建筑中有瓷猫,中国建筑会有瓦猫、蝙蝠等图案的装饰品。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先拍一个屋檐的中景或者近景,然后再逐个拍特写。即,先用大景和全景展现你要拍摄的内容是什么,然后再用特写展现出它的特点。如果只拍特写,只拍房屋门窗上的图案,像牡丹、寒梅等,观众就没办法知道这些图案所在的位置,是这个建筑的哪一个部分。
(2)运用技巧展现建筑的历史厚重感
如何展现出历史的厚重感,我们可以在拍摄的时候先拍一个全景。全景在拍摄的时候,要离建筑物稍远一些,尽量展现建筑的全貌。如果建筑是在野外单独存在,周围没有其他建筑或植被遮挡,我们可以选择正对着建筑物的取景点,拍摄建筑物。如果建筑物是在高楼当中,或周围植被茂盛,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多角度观察,选取最佳点进行拍摄,同时尽量避到影响展现建筑物全貌的其他干扰因素。
拍摄的角度可以选择相对较低角度俯拍,这样可以突出建筑的高大,展现出历史厚重感。如果机位较高,会使这个建筑视觉上显得特别小,不够大气。
寻找这个建筑能反映出历史久远的特点进行拍摄,如厚重破旧的城门,零散污损的窗框、褪色的雕饰图案等。镜头的“推” “拉”在突出历史厚重感当中用的也比较多。你可以先从能反映这个建筑历史厚重感的特点拍一个特写,然后慢慢拉开变成一个全景。
可以用周围环境衬托建筑物的历史厚重感。如果建筑是在城市的繁华地带,我们就可以用现代建设的时尚、高度来反衬;如果是在郊外,可以用荒凉的环境来衬托建筑的历史厚重感。
(3)运用技巧展现建筑的雄伟
展现建筑的雄伟是我们拍摄建筑的通常做法。展现建筑的雄伟,有以下几种方法。
首先,根据建筑的外形特征如高、低、宽、窄等方面寻找拍摄方法,例如,这个建筑比较小,单纯低机位,也不一定可以展现它的雄伟,可以采用移动机位进行拍摄,以建筑为圆心,用轨道围建筑一圈,机位移动一圈拍摄,如宝塔就可以用此方法进行拍摄。
其次,如果建筑比较高,可以选取离建筑很近的角度,仰拍建筑,或者离稍远一点,从下往上运用“摇”的技巧拍摄,又或者仰拍建筑顶端和天空中云相搭配的特写镜头,用云衬托出它的高大,像上海东方明珠这些超高的建筑最适合以上方法。
再次,建筑比较长或宽时,可采用“摇”或“平移”的技巧来拍摄,也可以用周围的景物、人或动物作为衬托,展现出建筑物的高大雄伟。在展现建筑高大雄伟的同时,也不要忘记用一个带着周围环境的全景镜头,交代出建筑实际的大小。
最后,如果这个建筑物很小,我们可以用人或者用其他的一个相对应的参照来把这个建筑物到底有多小表现出来。
(4)运用技巧突出建筑物的精巧奇特
有一些建筑物很特别,它和我们传统见到的不太一样,这个时候就需要运用镜头,展现出建筑物的特点,除了刚刚说到的各种拍摄技巧以外,可以运用大量的特写镜头,把它的精巧奇特的特点全部展现出来。
(二)风景的拍摄
风景的拍摄相比建筑拍摄更讲究技巧,风景一般面积都比较大,不能像拍建筑一样从前后左右进行拍摄,也没有办法运用细致的特写镜头展现,有时受场地限制也较大。所以要拍好风景,就要掌握好拍摄技巧,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拍摄。
1.水平是拍摄风景的基本要求
风景不同于建筑,环境较为复杂,要先观察所拍摄的风景,根据拍摄地点做到所拍风景的水平。
2.注意拍摄画面的比例
风景自然不会缺少山和水,在一个风景上有高山,下有流水的时候,我们就要根据比例来进行拍摄,如果拍摄以山为主,山和水的比例通常为7∶3;如果拍摄以水为主,比例通常为4∶6;如果拍摄内容为天空、山和水,则比例为3∶5∶2。当然,以上只是一般情况,摄像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解决。
3.大量运用“推” “拉” “摇” “移”等拍摄技巧
运用拍摄技巧的时候,一定在全景时,将风景展现完整,不能出现风景被切掉一部分的情况出现,当风景较大,离的较远时,需要借助角架固定摄像机,这样可以使拍摄的风景画面更平稳。拍摄时,一定要有一个展现风景全貌的全景镜头,然后再根据需要拍摄特写镜头和运动镜头。镜头在移动拍摄时,可以先尝试几次,觉得拍摄轨迹、镜头移动大小合适时,再开机拍摄,镜头在移动过程中,还要根据景物进行细微调整,以保证取景的完整性和画面美感。拍摄时,开始和结束的镜头要定住3—5秒,这样,就可以有两个静止和一个移动的共三个视频素材可用了。为了拍摄的需要,有时候“推” “拉” “摇” “移”会同时用到,比如一边从上到下移动时,画面也在由大到小或小由到大的变化着,这个时候,就需要摄像师对机器操作非常熟悉,运用熟练的拍摄技巧,完成画面拍摄。
4.利用水、太阳、云等辅助内容展现风景的美
在拍摄风景时,太阳、云等一些因素可以使风景更美。比如张艺谋导演执导的2016年G20峰会晚会,张导就大量运用了水与景的结合。晚会是在杭州西湖上演出,夜晚的点点渔火,配上舞台灯光,展现了一幅美轮美奂的画面,再加上水的运用,这些灯光效果映衬在水中,呈现出了似梦如画的意境。摄像在拍摄时,要考虑实景与水中虚景的搭配,让画面更美,更加梦幻。
水可以倒映出的景很多,比如山、太阳、云,这些景物都可以通过水这一媒介展现得更美。在拍山时,我们也可以从山的全景慢慢移动到太阳的特写上,或者从山的全景平移到山上面的天空,通过天空和云展现出山的迷人魅力。类似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我们可以在拍花的时候,通过蝴蝶和蜜蜂的动,展现出一动一静的生命乐趣。拍风景的时候,通过羊群的运动,展现出山的博大与包容,通过鹰的翱翔展现出山的高大雄伟。这些都需要摄像师根据眼前的素材,运用手中的摄像机拍出最美的画面。
(三)人物的选景
1.相对静止人物的拍摄
拍摄相对静止的人物取景时,通常会分为近景、中景、全景、特写几个景别,这几个景别中,人物头部都在预留基本相同的空间位置,不能卡得太紧。

图2-1-008:人物景别1

图2-1-009:人物景别2
人物近景以穿着衬衫为例,景别上方在头部顶上留出一定空间,下方卡在衬衫的第三个扣子的位置。
这个景别中,上方在头部顶上留出一定空间,下方卡在人物的皮带上方位置。

图2-1-010:人物景别3
这个景别中,上方在头部顶上留出一定空间,下方卡在人物的膝盖上方,大腿从上往下三分之二的位置。

图2-1-011:人物景别4
这个景别中,上方在头部顶上留出一定空间,下方卡在人物的膝盖下方和脚上方中间位置。

图2-1-012:人物景别5
上面这个景别中,展现的是人物的全身,上方在头部顶上留出一定空间,下方在人物的脚下方留出一定空间。
人物只有一人正面面向镜头时,可以将该人物放在镜头中间,如果是双人或多人,将人物放在镜头中间,两边留出相同的空间。如果拍摄的是人物的侧面时,要在人物视线方向相应的多留出一些空间。
如果拍摄的是两个人物同时出现在画面中时,要根据人物的左右距离来确定。比如,两个人并排或面对面站立的时候,根据左右两边留的距离,如果不用照顾背景的话,要以左右各留一定距离为标准,先把左右的距离留好,再根据两个人的位置进行观察哪个景别最舒服,这种情况,景别很少会取脸部或头部特写,通常为了将两人在画面中展现,会取腰部以上腰带以下这两种景别,也可根据情况取两人或多人的全景,具体取景依据要根据现场情况判断决定。
拍摄多人时,通常会以全景的方式展现,然后再用逐个的特写表现不同人物的特点。人物通常是以头部作为参照,然后根据不同景别,将人物身体的下半部分裁掉,但不允许把人物身体左右边裁掉,比如说一个人只露一半的胳膊,这种情况应该尽量避免。有些综艺节目有许多主持人和嘉宾,在展现单一、两个或多个人物的时候,实在没有办法将其他无关人物完全避开的情况下,可以带着旁边人物的胳膊等一小部分身体,但一定要将拍摄主体人物的左右两侧的身体拍摄完整。

图2-1-013:人物侧面取景
人物侧面取景,除了以上要注意的拍摄要求外,还要在人物视线前方多留出一些空间,使人物视线得到延伸。
2.人物特写的拍摄
人物的特写分为面部特写和身体其他部位特写。面部以人的五官特写为主,眼睛作为拍摄主体时,镜头上边缘卡到眉毛上面,有些更突出的特写也会将眉毛删除,只拍眼睛。眼睛可以从正面、侧面进行拍摄,眼睛的特写有时是双眼,有时会拍摄一只眼睛的特写,这要根据被拍摄的内容来确定。如给眼部化妆,我们就可以只拍单只眼睛,当展现两个眼睛化妆与未化妆的区别时,可以将双眼作为特写镜头。

图2-1-014:人物眼睛正面特写

图2-1-015:人物单只眼睛侧面特写
嘴部特写通常只拍嘴部,可以从正面或侧面拍摄特写。有些嘴部特写也会带着鼻子和下巴。
鼻子的特写与以上方法相同,可以只拍鼻子,也可以带着眼睛或嘴巴,只要取景符合基本构图要求就可以了。

图2-1-016:人物嘴部正面特写

图2-1-017:人物鼻子正面特写
耳朵的特写一般是从耳朵的斜前方或侧面进行拍摄,也有部分镜头会拍摄耳朵的背面。由于耳朵是竖长的,取景时,将耳朵放在中心区,画面左右空间不做太多考虑,只在耳朵上部和下部留足一定空间就可以了。

图2-1-018:人物耳朵正面特写

图2-1-019:人物耳朵侧面特写
五官特写还有眼镜特写、耳环特写等,这些都可以依照以上的方法,将拍摄主体置于画面中心区,然后根据特点,从横竖形状进行取景判断,在画面中较长的两端留出相应的空间就可以了。
身体上的特写,常见的有手部特写、服饰上的图案特写、装饰的特写、人物动作的特写,比如跷二郎腿、用脚打节拍等,这些特写可以根据拍摄内容的要求,进行具体拍摄。拍摄镜头只要符合基本要求,特写的突出程度、拍摄的角度都可以由摄像师根据自身审美进行拍摄。

图2-1-020:人物手部特写

图2-1-021:人物手部话筒特写

图2-1-022:人物服饰上的图案、标记特写
3.人物运动的拍摄
人物在一定空间运动时,摄像师要根据人物动作移动的空间,留出足够的空间进行拍摄,避免拍摄中人物动作超出拍摄范围,超出画面,使动作展现不完整。比如人物是双手的动作,我们就可以在身体两侧相应地为这个动作的动作轨迹留出足够的空间。
如果人物有小范围的走动动作,我们就可以在人物动作走向前方的位置留出足够的空间。
当拍摄主体有可能是人物或动物时,拍摄主体可能有运动轨迹,并且运动范围较大时,我们可以相应地在画面左右两边多留出一些空间,拍摄时有四种情况,一种是拍摄主体静,画面静止;一种是拍摄主体静,画面移动;一种是拍摄主体动,画面静止;一种是拍摄主体动,画面也在移动。要根据不同情况,做具体分析,在保证拍摄主体始终在镜头中的情况下,做最优的镜头取景分析处理。

图2-1-023:固定空间人物动作的拍摄

图2-1-024:固定空间内人物走动的拍摄
4.人物与背景同时取景拍摄
当拍摄主体是主持人,主持人在介绍后面的画面内容时,取景有三种方式:以主持人为主取景;根据后面的背景取景;两者前主体与背景相结合。电视节目制作中,通常采用第三种方法,也就是前两种方法交替使用,这种方法需要分别用不同景别,拍摄两次。两次拍摄过程中,对主持人的语言内容要求较严,需要主持人录制两遍视频,讲述顺序一致,讲述的内容基本相同。
由于主持人是拍摄主体,看不到摄像机中的画面,所以,主持人的站位与背景内容的远近、大小比例、位置的协调都需要由摄像师指挥完成。
(1)以主持人为主取景
以主持人为主取景,通常不会使用脸部特写,一般会使用主持人的特写、近景和中景,虽然以主持人为主取景内容,依然要考虑后面的背景内容,尽量在镜头内使背景更美,展现的内容更多、更全面。比如,可以让主持人离景距离稍远一些,这样就可以尽量多展现背景中的内容。以主持人为主取景时,要避免后面的背景影响主持人的形象,最常见的是主持人身后要避开一些影响主持人形象的因素,如避开粗树干、电线杆等一些垂直的景物,否则就会感觉主持人头上长出一棵树来;主持人脖子处正好有一根电线,就好像脖子要被截断一样,视觉上很不舒服;主持人身旁多出一个人脸的画面,就会感觉画面很诡异。
(2)根据背景取景
有时主持人在节目中主要介绍后面的背景,如一座建筑或是风景区的一个景点,有时会将主持人置于画面侧边,即中心区域的左侧或右侧边缘,具体哪一侧,取决于主持人在回身介绍后面主体内容时,身体侧向哪一方,如侧向画面左方,相应的就将主持人安放在画面右侧。摄像还要将主持人的形象与背景内容相避让,避免主持人遮挡背景内容中的主体信息,如主持人尽量不要遮挡建筑的门牌、风景景点的主景观等。
(四)拍摄中的其他注意事项
1.如何在画面中突出主体
初学摄像的人在拍摄过程中会明知主体是什么,但觉得什么都好看,什么都想拍在画面中,导致主体不突出、不明显。如何让主体更突出呢?最简单的一个办法就是,当你不知道该怎么展现这个主体的时候,或者是画面当中有很多的内容你却不知道怎么展现的时候,做减法,减去所有不重要的内容,只拍一个内容,特写就是最好的练习方法。展现大景时,可以先拍一两个全景,然后多用特写来展现,少拍中景。全景可以把全貌展现清楚明了,特写可以避开中景当中一些非主体的内容,把要拍摄的内容主体体现的更突出。如拍摄游乐场的游乐设施,游乐场有很多游乐设施,拍摄时要注意很多设施都是钢架结构的,如果单拍设施不好,设施静止时也不好看,最好在设备运行时,有游人体验时进行拍摄。这样就可以展现出游乐设施的立体感和运动感。
2.镜头拍摄过少,后期编辑时镜头不够用
在拍摄过程中,摄像师要对所拍摄素材量做到心中有数,如果视频素材拍摄较少,就没有办法支撑整期节目的时长。通常素材和节目内容的比例最少是1∶5,即1分钟的节目,需要5分钟的素材。对节目品质要求高的节目,素材比可能达到1∶10,甚至更高。如果拍摄时使用的是磁带,一个镜头还需要拍两遍,以避免因磁带质量问题产生的坏素材,如画面中间有拉丝、拉条、马赛克、黑屏等情况。
3.移动镜头拍摄时可以一次完成三组镜头的拍摄
在拍摄一个移动镜头时,通常我们会在这个镜头的开始和结束各定住几秒,这样就可以拍一个移动镜头,但是拍出来的是三组镜头,即一个移动镜头和两个静止镜头。在拍摄移动镜头时,要将景的左右或上下全部展现完整,不能从景物的中间部分开始拍摄,这样的镜头是不能使用的。后期编辑在编辑镜头时,也要遵循这一原则。
4.考虑到后期剪辑的镜头组接
拍摄一个主体内容的时候,这个主体不论是风景、建筑或者是人物,通常我们用全景展现,然后用中景补充,用特写进行局部特别展现,多景别、多角度视频素材相互配合。还需要运用拍摄技巧,多拍摄一些运动的镜头,丰富视频素材内容。如果拍摄的大多都是同景别画面,后期剪辑就考验编辑了。在后期视频剪辑时,要求同景别画面不能直接进行组接,否则会给观众画面相同,但是内容不同的画面瞬间跳跃感。所以,摄像在拍摄过程中各个景别、各个角度一定要保证素材的拍摄量,以备后期编辑使用。
5.拍摄时充分考虑配片和视频的衔接
通常情况下,很多片子拍摄剪辑完成后,是需要后期配音的,也叫配片。配片就像一篇文章,有严密的结构和布局,条理清晰,内容准确丰富。说到的内容,就要有相应的镜头组接展现,做到言之有物。比如配片讲山林的风景很美,相应的镜头就要展现山林的全景和一些特写镜头;建筑很奇特,相应的就要把这个建筑的整体以及各方面特点画面展现出来。摄像要拍摄过程中,就要对片子的素材做到心中有数,经验丰富的摄像师,哪一类节目,需要哪些素材,配片的内容包括哪些,都是心中有数的,新手就要多学、多看、多想、多练,才能成为优秀的摄像师。
在节目制作过程中,要根据节目拍摄需要,配备摄像师。在演播室,人员最精简情况下,配三个摄像机位,左中右各一个机位。外景拍摄时,有时为了节约人力和设备成本,只会配备一个拍摄机位。这些通常由电视节目制作的精细程度对镜头和画面要求的艺术性来确定摄像机位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