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与摄像的配合
摄像用摄像机将节目视频素材完整记录,为节目制作提供了充分的视频素材。镜头会说话,镜头会讲故事,镜头能串联成一个个精彩的节目。摄像师如何通过镜头展现主持人,主持人如何指挥镜头,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配合的,只有充分明白镜头语言,与摄像师良好沟通完美配合,才能拍摄出精彩、美丽的视频素材,为节目制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口播,指主持人口头播出的内容。主持人口播内容,通常分为演播室和外场口播两种情况。演播室口播就是在演播室录制完成的由主持人口头播出的内容。演播室通常由两个机位完成一个主持人口播的录制,这两个机位分别是主持人的特写机位和全景机位。全景机位通常设置在主持人正对面,会在节目背景墙正对面的位置来拍摄全景。特写镜头需要顾及更多,特写镜头的机位一般在主持人的对角线上,所以我们看到很多节目中主持人的口播部分,当全景与特写镜头切换时,主持人有小幅度转身、转头的动作。录制两个主持人的口播时,机位要放置在节目背景对面两个对角线的机位交叉拍摄。节目中有两个主持人时,需要相互交流,同时还要与观众交流,这就需要镜头经常在全景与两个人的特写镜头之间切换。主持人相互交流或与观众交流时,多用全景展现;某一主持人单独讲话时,多用特写镜头展现。为了方便主持人之间的交流,主持人的特写镜头一般是处在对角线的机位进行拍摄。晚会时主持人也要注意,主持人的特写机位是根据现场情况确定的,位置位于主持人站位的舞台下方对角线处。主持人要记好自己的站位,因为特写镜头中,主持人身体出现轻微晃动,身体就不在镜头拍摄范围内了。同时,这个站位也是配合灯光、舞台调度等多重考虑因素最终确定的站位点,主持人一定要事先确定站位点,主持的时候准确地站在定位点上。
外场口播是指主持人在演播室以外的环境,现场口头播出的内容。外场口播受现场光线、环境影响因素较多,通常由一至两个机位完成主持人外场口播的拍摄工作。主持人可以根据现场情况,寻找到最合适的口播点和摄像机位点进行拍摄。外场口播通常都是将主持人和背景环境同时展现,主持人在口播中对现场内容进行介绍和讲解。主持人的站位要和背景相配合,由摄像师指挥主持人,站到一个最理想的位置,使主持人与介绍的背景科学搭配。
在节目的外场拍摄部分,有时会有嘉宾配合节目录制,通常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主持人和嘉宾同时出现在镜头中,这种情况较为简单,只要依照双人取景方法由摄像师取景拍摄即可;第二种情况,主持人介绍了一定内容以后,再将嘉宾引入画面。当要介绍的人物在主持人身体左右两侧时,主持人要相应地伸出手臂,手掌向上位于腹部,与身体保持平行,以示尊重。摄像师通常会采用常见取景方法拍摄,即预先留出嘉宾站位空间,先将主持人置于镜头中心位置,当嘉宾出现时,镜头相应移向嘉宾,使镜头中的两位人物处在合适的画面位置,也可以在嘉宾进入画面时,将镜头景别适当拉大,边拉大边调整到合适景别。当嘉宾站位不理想时,如没有和主持人并排站,或与主持人之间距离较远时,需要主持人来控制嘉宾的位置,比如走近嘉宾,与嘉宾站在同一条直线上。由于嘉宾缺乏节目录制经验,现场会出现许多情况,这就需要主持人根据现场情况,临场应变。例如有一次录制一档旅游节目,节目中要由当地的旅游局领导介绍旅游节的相关活动,由于嘉宾与主持人的站位距离较远,主持人主动向嘉宾方向移动了一小步,但嘉宾马上又下意识移开了,这时,嘉宾已经开始介绍,主持人无法用语言打断嘉宾进行提示,主持人很机智地再次走近一步,然后用一只手在背后把住嘉宾另一侧的胳膊,控制住了嘉宾的站位。有些嘉宾在讲话时,喜欢抢主持人的采访话筒,有些嘉宾喜欢把话筒随意拿在手上,忽近忽远,影响话筒收声。主持人在与嘉宾沟通时,一定要握紧采访话筒,将话筒放在嘉宾面前合适收声的位置,无论嘉宾抢话筒或要移动话筒,主持人都要牢牢地控制住话筒的位置,保证正常收声。如遇到有身高差的嘉宾时,如小朋友,主持人可以蹲下身把住小朋友的胳膊或腰,进行沟通交流。有些少儿节目女主持人曾出现过节目录制时,为了配合小朋友的身高跪下来与小朋友沟通,这种表现是不应提倡的,主持人与小朋友之间是面对面平等的交流,不需要主持人跪着交流。有些女主持人由于穿着裙子蹲下怕走光,男主持人由于穿的裤子较紧身蹲不下来,这些情况都是主持人变蹲为跪的原因,但这些原因并不能成为这种主持姿态的理由,主持人要事先根据节目内容、拍摄对象选择合适的服装。各个电视台对于少儿节目中主持人的着装是有严格要求的,特别是女主持人不允许穿着胸部过于暴露的衣服和过短的裙子,不能穿着一些带有性暗示内容的服饰等。
(一)镜头前如何展现主持形象
主持人的个人形象决定和影响着节目的整体形象,所以,主持人要明白如何在镜头前展现自己的主持形象。首先,主持人要知道如何在镜头前展现自己最美的形象,自己的五官在什么角度、什么景别是最美的。其次,要明白镜头角度和高度决定着拍摄效果。拍摄主持人的正常机位是摄像机镜头与主持人面部保持平行,这样拍出来的主持人形象是最舒服、最好看的。俯拍和仰拍在特殊情况下也会使用,但不宜多用。仰拍常用来展现人物的光辉形象,俯拍展现的人物形象矮小。拍摄时,主持人发现摄像机机位的高低不理想时,可以与摄像师沟通调整。正常机位拍摄时,主持人的下巴要稍微下压一点,机位偏高的时候,主持人下巴稍微上扬一点。有的时候受环境和现场条件的因素制约,没有办法做到各方面的均衡,主持人和摄像师要充分的沟通,寻找一个最合适的机位进行拍摄。再次,主持人录制节目时要调整好状态。主持节目是非常辛苦的工作,有时候节目录制需要十多个小时,从早录到晚。主持人要在录制时保持良好、积极的状态,面部表情、身体姿态、语言思维状态都要调整到最好。节目录制时,当摄像或导演喊开始以后,主持人要先调整自己的状态,然后再说话。有的主持人面部还是僵硬的,无表情状态,就开始说话了,一句话说完才恢复主持中应有的微笑;有的主持人还没有站稳、站定就开始说话,这些都需要主持人进行调整。录播时,主持人通常要等1—2秒再开始说话,原因是开始录制时,录制带刚运行,可能会有1—2秒的延迟。另外,主持人也可以通过这几秒的时间,调整好自己的主持状态。主持人口播录制完成后,要保持口播播报完成的主持状态持续3秒左右。这样可以保证视频素材的完整性以及主持人口播内容情感的延续性。当直播节目或现场有观众的节目录制时,主持人更要提早进入节目主持状态,用自己的情绪带动现场的气氛。
(二)配合摄像机位的移动
主持人与摄像机位的配合是十分重要的。主持与摄像机位的移动配合是为了使画面具有动感,更具可看性。主持人与摄像机位的配合具体分摄像机位固定,主持人移动;摄像师机位移动,主持人固定站位;主持人与摄像机位同时移动三种情况。
1.摄像机位固定,主持人移动
当摄像机位固定,主持人移动时,主持人要与摄像沟通,在镜头取景范围内移动。开场和结尾时,可以设计成主持人入画、出画,这时,主持可以移动出镜头取景范围。
(1)入画与出画
主持人入画是指节目开场,主持人从镜头取景范围外走入镜头内。主持人需要提前设定好行走路线,路线通常为直线。主持人在行走时眼睛要看着摄像机镜头,用余光来观察路线,不能一边走一边低头看,这就需要主持人有“分心” “分神”的能力。出画是指主持人介绍完内容后走出画面。出画时速度要比入画快一些,主持人出画可以从镜头的左右一侧出画,也可以从镜头斜前方出画。但是要注意,千万不能用身体挡住镜头再出画,这样会导致镜头画面变黑。主持人出画、入画时,要事先与摄像师和编导沟通,确定这种方式适合在节目运用,同时要确定摄像机镜头的取景范围,知道自己在哪个位置入画和出画。
(2)固定景别中主持人的走位
有些节目在固定景别中,主持人会在节目中简单走位,走位通常采用身体向欲走位的一侧微微转动,身体呈“之”字形移动。主持人可以向前方走,也可以向左右方走,但通常不采用倒退方式,因为主持人在倒退时人会有对位置空间的恐惧感,当人往后退的时候,无法通过视线观察到后方的情况,主持人心里会产生恐惧。如果主持人真的需要将摄像机向后引领,主持人可以直接将身体转后方,快速向后方移动到要拍摄的主题,再将身体转回来。要注意速度不能太快,要考虑到摄像镜头的稳定性,避免出现镜头晃动。
2.摄像机位移动,主持人固定站位
主持人要配合摄像机位的移动轨迹,摄像机位通常做左右或前后移动。当摄像机位左右移动时,主持人只要相应地转动身体就可以了,视线要一直注视摄像机镜头。当摄像机位前后移动时,拍摄主持人的景别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主持人可以根据变化,调整动作的大小,景别大时,主持人肢体动作可以大一些;景别小时,主持人肢体动作要相应减小运动幅度。
3.主持人和摄像机位同时移动
主持人和摄机位同时移动会使画面动感十足,内容富于变化。两者同时移动是节目主持人口播内容最难拍摄的一种方式。如有些节目开场时,镜头从节目Logo的特写慢慢拉大,同时移动,主持人慢慢入画,站定后说开场内容。这需要主持人与摄像师高度配合,摄像机位景别的变化、拍摄轨迹的变化,主持人如何走位,走位如何确定线路,主持人的速度如何配合摄像机拍摄移动的速度,这些都需要主持人与摄像师事先充分地沟通和演练,可以待机演练几次,当磨合好以后,再进行实拍。
(三)指挥摄像师按主持思路拍摄
在外场录制节目时,主持人口播中经常会有关于现场内容的介绍。现场内容根据取景的科学方便以及节目的呈现效果,会将介绍主体放在主持背后作为背景,或者在主持人旁边,或者在镜头之外,这些都需要主持人在拍摄中利用主持思路指挥摄像师拍摄。主持思路不同于主持人思路。主持人思路是指主持人自身的想法,带有主观性。主持思路是指主持人在节目中根据节目需要,设计主持稿内容,根据主持过程中内容叙述的需要,指挥摄像师用镜头配合拍摄完成主持人介绍的内容。
1.景别不变,主持人固定站位介绍的内容
主持人在现场口播录制时遇到的情况复杂多样,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应变。比如介绍现场环境,要根据环境方位具体介绍。如果介绍主体离主持人不远,主持人需要站定,如果介绍主体距离较远,需要主持人用手指和语言具体指明拍摄主体。主持人一定要小幅度控制手上动作,避免手势移动过大,导致出画。介绍时主持人可以先将身体转向介绍主体方向,伸出手指向拍摄主体,同时用语言提示观众和摄像师: “大家看在我左侧这幢高大的建筑,就是这座城市的最高层建筑……”
2.主持人固定站位,镜头需要移动介绍的内容
有时由于拍摄主体较大,或者无法远距离全景拍摄时,主持人介绍了主体内容以后,摄像机镜头就要相应的移动,运用拍摄技巧将介绍的主体内容展现完整。主持人可以在介绍时,身体转向介绍主体一则,伸出手臂,指向该介绍主体方向,镜头随之移动。如: “在我旁边的这辆崭新的动车,就是今天要从昆明出发的第一列高铁列车……”镜头需要移动时,主持人还要事先与摄像师沟通,根据摄像机镜头移动的范围、移动需要的时间来设计运动过程中主持人的口播内容,实现镜头移动与内容长度的统一。在农村采访时经常会到田间介绍情况,主持人在田地里采访或主持的时候,通常要用特写展现细节。因为拍摄的主体内容田地位于主持人的脚下,主持人需要一边指着地上的拍摄主体一边慢慢蹲下,慢慢完成蹲下这一动作是因为摄像机移动时需要很长时间和轨迹,主持人要配合摄机移动的速度和轨迹。如旅游节目,主持人介绍身后的风景,如果风景是一个细小的点,需要摄像师将镜头拉近,推近到这一景物上。这时,主持人要将手掌或手指伸向景物,然后手势保持几秒,因为镜头由大景推到特写需要一个过程,这一过程中,如果主持人的手提前放下,画面中就会很难看。如果要拍摄的内容用中景就可以展现,主持人稍微指一下就行了,如果是全景,主持人基本上就不用手去指了,因为主持人的手势是起到了一个指引作用的,当拍摄主体较小、不明显时,主持人需要长时间,用手势指向该主体,增强指向性,给摄像师和观众以指引。所以,主持人不但要掌握主持技巧,还要学习摄像技巧、镜头语言,这样才能明白不同内容如何拍摄、如何展示。
3.主持人和机位同时移动介绍的内容
主持人和摄像机位同时移动难度最大,但由于拍摄场地、内容等因素制约时,就需要主持人与摄像师提前沟通,走位线路、定点站位、介绍时的拍摄技巧等多方面。当要介绍的内容中需要用镜头展现的点比较多时,也会采用双重移动的方式拍摄。例如主持人向前走,边走边介绍,摄像师就需要相应地往后倒退着拍摄,主持人在录制口播时,还要留意观察摄像师后方是否有障碍物,如果有障碍物或其他危险因素,要及时提醒摄像师,暂时终止拍摄。例如主持人边介绍边向侧边移动,摄像师也要相应地做平行移动。在有轨道拍摄设备的时候,摄像师的移动相对方便,但是外拍节目通常不方便携带笨重的轨道及相应设备,只能由摄像师边拍摄边身体移动。所以主持人要与摄像师充分沟通,配合摄像师提前走位,提前熟悉运动轨迹,使摄像师在移动拍摄时,保证身体运动的稳定性,确保拍摄画面的稳定性。如说主持人要介绍的主题不止一个的时候,主持人和摄像师需要先把这些拍摄主体设计一个拍摄线路,先介绍侧面、后面等方位的内容,最后介绍前面。有时在连贯拍摄时,可能会出现拍摄主体位于主持人前方的情况,主持人要一边向前方移动一边将身体转向拍摄内容平行的角度,引导摄像师镜头慢慢移向主持人,而主持人则将位于他前方的景物变到身体的侧方。
(四)主持人心中要有画面感,明白摄像的镜头语言
主持人在节目中要有镜头感,同时也要设想出摄像师拍摄的情况。比如,在演播室通常选取什么景别,主持人站位点在哪个区域,通常情况下,一个背景录制了一两期节目后,主持人就应该对这些内容心中有数,在主持的时候,配合摄像师完成节目拍摄。外场拍摄时情况较多,不同情况摄像师会用不同的景别、不同的拍摄技巧进行拍摄,但只要主持人掌握了基本规律,也可以设想出摄像师拍摄时景别的构架和摄像技巧的运用。
1.主持人与大面积景物的拍摄配合
中国幅员辽阔,有许多的美丽风景。如介绍一座山,主持人口播选取在山脚下拍,由于这座山面积较大,主持人就要设想一下,如果将摄像机镜头拉到最大,是否可以将山的全貌展现出来,如果可以展现出来,摄像师通常会采用固定景别、主持人固定站位或入画走到固定站位介绍的方式。如果镜头没有办法用一个大景别展现出山的全貌,就需要摄像师向左或向右摇动镜头来拍摄,这时主持可以设想自己站在景物的一边,介绍的过程中或介绍完后,摄像师将镜头向另一边摇动,将山的全貌展现出来。如果景物过大,左右或上下摇动镜头都无法全部展现时,就需要用一组镜头来展现,可以先拍主持人以景物作为背景的口播部分,然后再用一组镜头拍摄景物,后期编辑可以将拍摄的景物镜头组接,用在配片部分,也可以穿插在主持人口播部分,将主持人图像覆盖,只保留声音。
2.主持人与细高风景的拍摄配合
如拍摄位于市区的一座高塔,由于市区建筑较多,无法找到较远位置的拍摄点,只能近距离拍摄,这时主持人站在塔下,摄像机镜头是没有办法拍到塔的全貌的,摄像师通常会采用主持人边介绍,边上下摇动摄像机拍摄的方法,一种方法是镜头先从塔尖慢慢摇下,主持人站在塔下,当镜头摇到塔下时,主持人开始介绍;另一种方法是先拍塔下的主持人,介绍这座塔,在介绍过程中或介绍结束之后,摄像师从下向上,再从上到下返回,展现塔的全貌。
3.主持人与宽长景物的拍摄配合
宽长景物通常的拍摄手法是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摇动镜头来拍摄,通常会让主持人站在景物的一边,先从另一边摇动镜头将景物展现出来,最后定格在主持人处,由主持人完成口播内容。或者先拍主持人的站位及口播,然后在口播中间或口播结束时向景物的另一边平行摇动镜头,完整展现宽长的景物。拍摄宽长景物时,通常不会将主持人的站位放在宽长景物的中间,因为镜头左右摇动时,通常不会从中间分别往左右摇动,正确的拍摄方法是从宽长景物的一边开始平行摇动镜头,摇到景物的另一边,所以将主持人放在景物的边缘较为合适。
4.主持人与近处拍摄物的配合
近处景物的拍摄较常见,如博物馆中的每一件小藏品。在拍摄时有些景物是没有办法挪动的,这就需要主持人稍微弯腰,或用手掌指示的方法将镜头和观众的注意力由主持人转向景物。如果展示的物品可以由主持人手持展示,主持人可以将该物品拿到手上,拿的时候尽量用手指拿,不要遮挡物品太多面积,主持人通常是边介绍边展示,物品可以放在脸的侧面,这样更方便介绍和展示,在介绍拍摄物细节的时候,可以用另一只手的食指指向具体内容进行介绍。
5.主持人与远处小景物的配合
拍摄远处小景物时,由于景物较远,主持人又无法看到手势是否在镜头中准确指到了该小景物,所以通常我们用手掌指示大致方位,同时用语言具体描述,告诉观众景物的具体位置。如昆明石林景区中的阿细跳月景区的“夫妻石”景点,它就是一群石林中的一个小石头,主持人单凭手掌指示出大致方位,观众很难确定哪块是“夫妻石”,需要主持人手势指向的同时,用语言描述具体位置。在我身后的就是石林风景区当中非常著名的小石林风景区了,您看,一个个竖起来的石头像不像一个个人形呢,她们就好像彝族阿细人在跳舞,跳的舞蹈就是著名的阿细跳月。在这群跳舞的人当中,还有一对情侣在谈恋爱,您仔细看中间这块呈“V”字形的石头,像不像是一对情侣在依偎拥抱呢,这块石头又被取名为“夫妻石”。
6.主持人操作演示内容的拍摄
主持人不仅要保证自己在镜头前的表现,还要配合摄像师拍摄一些操作演示内容的镜头,如许多节目中会有主持人的手部动作,这时就需要主持人明白镜头语言,配合镜头展现节目内容。比如美食、手工节目,由于摄像机位拍摄的是手部特写运用,景别会采用大特写手法表现细节,主持人的手部动作要特别小,手臂保持固定,手部进行运动就可以了。如主持人体验式的内容拍摄,可以在主持人体验的时候,摇动镜头展现体验的内容。如主持人体验制作陶瓷器具的泥坯,可以以主持人为圆心,转运镜头,拍摄主持人制作陶瓷器具泥坯的各个角度和动作,也可以从主持人制作泥坯的手部动作慢慢摇到主持人面部,分别展示泥坯的制作方法和主持人专注的神情。
主持人明白镜头语言,就能更好设计自己的主持站位、走位和口播内容,更自如地在节目中展现自己,展示节目内容。同时,在拍摄时,要充分与摄像师沟通,熟悉摄像师的拍摄习惯和拍摄风格,形成默契,更好地为节目拍摄服务。主持人的工作不是独立性工作,是与摄像、编导、后期编辑等节目组的各环节工作相配合的,只有相互配合得当,才能使主持人发挥最大作用,使节目更好看、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