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玄同简介
钱玄同(1887—1939),原名钱夏,字德潜,又号疑古、逸谷,常自称疑古玄同。浙江湖州人。中国现代思想家、文学家、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
1904年,钱玄同与朋友共同创办了《湖州白话报》。
1906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并与章太炎等人交往。
1910年,回国后曾任中学教员。辛亥革命后,先在杭州教育专署任科员、视学。
1913年,到北京任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及附属中学国文、经学讲师
1915年,任北京大学文字学教授,后来兼任国立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导师。
1917年,加入中华民国国语研究,兼任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会常驻干事,致力国语运动,在《新青年》上发表《对文学刍议的反应》。
1918年,在他的倡议和影响下,《新青年》开始用白话文出版。
1919年,他成为“国语统一筹备会”的会员,并任常驻干事。随后,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四次大会上,提出了《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并成为“汉字省体委员会”委员。
1925年,创办并主持《国语周刊》。
1931年,任国音字母讲习所所长。
1932年,出任《中国大辞典》总编纂。
1934年,提出《搜采固有而较适用的简体字案》,自己起草了“第一批简体字表”,共2300多字。
1935年,提倡使用新式标点符号、阿拉伯数字、公元纪年法、汉字横行书写等。
1939年,因脑溢血逝世。
钱玄同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前驱者,他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明确将“桐城谬种”和“选学妖孽”确定为文学革命的对象,击中了当时摹仿桐城派古文或《文选》所选骈体文的旧派文人的要害。
钱玄同是我国近现代国语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他积极宣传汉语改用拼音文字,曾采用国际音标制定汉语拼音字母。他还审定了国音常用字汇,创建以白话文编辑的国语教科书,起草《第一批简体字表》,拟定国语罗马字拼音方案,并且为中国语言学界培养了大批人才。
钱玄同用白话文撰写了大量随笔、杂文,与守旧文人和封建遗老进行了激烈的斗争。他的文风慷慨豪放,如长风穿谷,急流击石,在思想上和艺术上均有较高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