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再创造,器官移植

生命再创造,器官移植

用一个好的器官取代一个丧失功能或患有致命性疾病的坏器官,是人类自古以来的一个愿望。器官移植应用于临床已取得伟大的成就,这一医学高科技被誉为21世纪的“医学之巅”。

人的脏器虽各有功能,大体可划分为生命必需和生命非必需器官两大类。如果生命器官如心、肝、肺、肾发生严重病变甚至功能衰竭,一切药物、内科治疗和所有沿用手术都不能够治愈,唯一的希望只能寄托在更换一个新的器官上。“给我一个肾脏”既是绝望哀叹,也是希望所在。当一位长期无尿而陷于尿毒症肾功能衰竭境地的患者,移植一个健康肾脏,一旦血管接通,在尚未完全吻合输尿管前,即可见尿液从其残端中流出,这使首次看到的医生惊喜不已。器官移植不仅是救人一命,而更在于还其正常人生。在植入器官功能良好的同时,患儿能正常发育;成人能结婚生育,过正常家庭生活,恢复其社会活动、工作能力、智力和精力,有正常的心理和精神状态。这就使得医学从单纯延长生命,提高到恢复正常生活质量,从垂危的绝症中重新成为社会上有用之人,这是现代器官移植学给人类带来的伟大贡献。

人类能施行哪些器官移植

肾移植。人类移植成功的第一个器官是肾脏,也是目前移植效果最好的。第一例是由美国医生约瑟夫·默里在1954年施行的,他也因此而获得了1990年度诺贝尔医学奖。我国肾移植始于70年代,我国每年要完成肾移植近3000例左右。我国移植肾1年有功能存活率达86.6%,5年有功能存活率超过60%,最长存活已达20年。长期存活者,肾功能良好,有工作能力,身心、社会、家庭先后都处于正常状态。我国肾移植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肝脏移植。因致命性肝病,以手术植入一个健康的肝脏,来获得肝功能的良好恢复,称为肝脏移植。临床大多应用的是原位移植,即先将患者的器官加以切除,再将移植物移到患者该器官原来的解剖位置。由于肝脏是单一器官,来源历来是人的尸体肝脏。

自1963年美国的斯泰泽尔施行了人类第一例肝脏移植至今,全世界已施行了几万例,肝脏移植以美国为最多,每年以3000例的速度进行着。在大脏器移植中,肝脏移植仅次于肾移植的总数,居第二位,在许多先进国家的大医院中,肝移植已成为常规手术。

美国匹兹堡研究组在90年代后报告:肝移植1年存活率为80%~90%,6年存活率达70%,最长存活已达24年。

我国肝移植与世界水平差距较大,这主要是由于受者均为晚期肝癌患者,身体条件差,术后容易复发。

心脏移植。将一颗健康的心脏植入终末期心脏病人体内,以挽救其生命的愿望已变成现实。心脏移植早已跨越了纯实验性研究阶段,发展成为日益成熟并广泛应用的一种治疗措施。许多过去认为是不治之症的病人,现在靠它恢复了健康,这是现代医学的奇迹,是医学高科技领域的辉煌成果。

心脏移植在数量上和效果上与肝脏移植很接近。世界上第一例心脏移植是南非的巴纳德在1967年施行的。目前,心脏移植已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医学高科技,它使许多终末期心脏病患者得到康复。我国心脏移植术后存活时间最长的病例是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于1992年施行的,病人杨玉民术后已存活7年之久,并能承担一家四口的生活负担,是目前国内存活时间最长的病例。

img20

心脏移植

胰腺移植。1966年美国克利施行第一例。效果较心、肝、肾移植差。由于技术不断改进,1年有功能存活率达60%以上,最长存活14年。若胰、肾联合移植,可明显提高成活率。

肺移植。效果也落后于其他器官移植。1963年哈迪报道了第一例肺移植。近年来,肺移植1年有功能存活率达60%~70%,心、肺联合移植始于1968年,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肺移植。

以上肾、肝、心、胰、肺5种大器官是当前器官移植的主要内容。

多器官移植。一次同时移植3个或更多的器官,称为多器官移植。同时,移植多个脏器均为腹部脏器,有一个明显特点,即仅有一个总的血管蒂,整块切取后连在一起,外形类似“一串葡萄”,移植时只需吻合其为主的动、静脉主干,所有的移植器官均能恢复血液供应。

1986年世界第一例心、肝、肺同时移植手术获得成功,手术是由英国剑桥的帕普沃医院完成的。接受手术的是一名35岁的妇女。手术进行了7个小时,这3个脏器是人体器官移植中难度最大的器官,同时移植更是举世无双。所移植的心、肝、肺来自同一个捐献者。

1996年,广州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成功地为一名肝癌患者切除了癌变的7个器官,又顺利地移植了5个正常器官,术后效果良好。这是中国移植史上绝无仅有的第一例超级手术。

人类还有很多小型器官可作移植,主要有肾上腺、睾丸、甲状旁腺、卵巢等。我国在这些小器官移植上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在移植领域内除了上述完整器官的移植外,还有许多种移植是移植组织或细胞,这些虽然不属于“器官移植”范畴,但对治疗一些癌症和某些血液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如骨髓移植。提到白血病,人们便会想到“血癌”这两个可怕的字眼,但白血病并不是绝症,现已有征服它的办法,那就是骨髓移植。

人的身体内有许多造血干细胞,这些造血干细胞就像“种子”,骨髓就是最适合“种子”生长的“土壤”。骨髓移植就是从人身体中采集造血干细胞,移植到病人的骨髓里,让“种子”在“土壤”里孕育、发芽。给白血病患者移植干细胞,是目前世界公认的根治白血病等恶性血液病的有效方法。如果给白血病患者移植健康的造血干细胞,重建免疫功能,移植后病人不发生排斥现象,存活率可以提高到80%~90%。如果给再生障碍贫血病人移植骨髓,手术的成功率可以达100%,一年存活率可高达70%以上,而且有的还长期无症状存活甚至完全治愈。

以上各种器官、组织或细胞移植,均是希望移植物中的实质细胞能在宿主体内存活和发挥功能。还有一类移植称“支架”移植,如角膜、骨、血管、神经、某些结缔组织等的移植,移植物仅起支撑作用,不需要活细胞存活,主要成分是胶原蛋白和无机物,没有抗原性,故无排斥反应。如骨和神经移植,仅是为了让身体骨组织和神经纤维沿移植的“支架”爬行生长。异体皮肤移植一般仅起短期保护创面的作用,不能长期存活,因为皮肤是排异反应最强烈的组织之一。

肢体移植称复合组织移植,获得成功较少。这是因为强烈的排异反应不易控制,神经再生难,不能恢复功能。但在1998年9月23日,一位法国医生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医学尝试,将一名死者的右手移植给10年前在一次事故中失去右手的新西兰人克兰·哈拉姆。这是人类医学史上进行的首次手臂移植术,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实施这一手术前,医生们先从一名死于电车车祸的自愿捐献器官的死者身上截取右手和部分手臂,然后将手臂与接受移植手术的患者断臂处进行骨骼连接,再将手臂断面上的所有动脉、静脉、神经、肌肉、腱体和皮肤依次连接缝合。整个手术持续了13个小时。手术后,从裸露的手指上看,皮肤呈粉红色、微湿,这说明手指上的血管已有血流通过。从有关哈拉姆的一份最新病情进展报告说,哈拉姆的右手指尖已经恢复感觉,神经的再生情况超过了预期目标,而且其移植手的指甲生长速度比左手还要快1倍。另外,他还恢复了游泳功能。他用他的新手臂给医生们写了一封感谢信。不仅如此,哈拉姆这位钢琴迷还在9月23日,也就是他接受移植手术的周年纪念日之前,重新演奏生了美妙的乐章。

肢体移植能在人体获得成功,这是当代医学的奇迹。从而也证实神经也可以移植和修复。神经的功能是接受、传递信息,倘若把神经切断,信息便不能传递,感觉便会丧失。人脑脑干黑质中的神经细胞坏了,会得手不停颤抖的神经病,脊髓神经断了会得截瘫病,如果神经或神经细胞可以移植,就可以使许多人重新站立起来。

尽管神经移植非常困难,但现在世界上已有许多科学家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美国普林顿大学神经生物学家艾伦·格尔佩里,曾对鼻涕虫的神经细胞活动进行研究。他成功地把鼻涕虫的神经细胞完全剥离下来,并放在试管里进行体外培养,结果发现细胞过了3天后还没有死,还能活动。德国的生物学家麻恬曾经移植过蜜蜂的神经细胞,也有一定成效。美国解剖学家辛格鲁把一只青蛙的健康后腿神经组织取下,移植到另一只青蛙的伤腿上,使残肢得到重生,这表示神经组织的移植有助于断肢再生。现在人们已经弄清了为什么像蝾螈、蜥蜴等低等动物的肢体和尾巴断后能够再生,而高等动物却不大可能的原因。这是因为高等动物四肢内的神经组织比低等动物四肢内的神经组织少得多的缘故。如果在伤处植入神经组织,便有利于增加伤势电流,能大大有利于断肢的再生。

人能不能断肢再生呢?据英国伦敦医生伊林沃思的发现,认为小孩的断指可以复生。有一次,他为难产妇接生时,不慎弄断了婴儿的两个手指,他将伤口消毒后包扎起来,若干天后拆开一看,发现婴孩的断指竟重新长了出来。美国也曾有一位8岁以下的儿童断指再生的事实。据认为,小于12岁的儿童就有断指再生的可能。但为什么成人中未曾见此奇迹呢?医生认为这可能和儿童神经组织正在迅速生长有关。因为成年人的发育已经定型,神经细胞也基本没有大变化了。但如果能对成年人的伤肢移植入神经组织,也可以促进断指伤愈和再生。美国一位外科医生贝克尔已经用神经移植法来促进人体骨头的愈合。据介绍,一位原来无法医治的骨裂病人,经移植神经组织后,很快收到了疗效,避免了截肢手术。

于是有人想,瘫痪病人是由于神经损坏、信息无法传递而造成的,是否也可以用神经移植法来治疗瘫痪症呢?美国乔治大学医学院的高博士用小狗做了实验。他先把健康的小狗脊髓弄断,使之丧失行走能力,然后把其他狗的脊髓神经组织取下来移植过去,并注射一种“神经生长素”。过了一段时间,小狗身上的神经组织开始弥合,又能走动了。接着,他又选了40条小狗,做成批移植神经组织治疗瘫痪症的实验,大多数小狗也重新获得了不同程度的走动能力。

大量研究成果已经证明,神经是可以移植和愈合的,动物愈低等,自动再生愈合愈快、愈好。而一些高等动物则要加助愈剂,即“神经生长素”之类的药物促进它的恢复、生长。我们深信,随着神经移植术的发展成熟,瘫痪病人得到治愈已为期不远了。

科学家认为,神经细胞的移植和记忆的移植有密切关系。据报载,国外有些科学家在小动物身上移植记忆已获得成功。科学家证明,在脊椎动物中,记忆的转移是可能的,而且转移的记忆非常清晰明确。有人从受过“跑迷宫”训练的老鼠脑中抽出化学物质,注入到未受训练的老鼠脑中,接受过注射的老鼠学习跑同一“迷宫”时,明显地要比没有接受过“脑液注射”的老鼠快得多。

根据这些实验,美国培罗医学院的安卡博士假设,学习就是用脑中的化学物质进行编码。他认为,神经系统就是一台用遗传密码编出程序的计算机,而这台计算机能通过新信息的输入,能够不断地自我修改程序。这种知识密码就像遗传密码那样,也是由20个氨基酸组成的,这些氨基酸结合起来能组合成许多变化无穷的时序产物。为了证明他的理论,安卡博士着手分离一种“知识缩氨酸”。首先,他训练一种通常怕光的老鼠,使其害怕黑暗,然后从害怕黑暗的老鼠脑中抽取15个氨基酸,并从中分离出一种叫做单质缩氨酸的恐暗素,这是人们第一次用人工方法获得“记忆化学物质”。当把人工合成的恐暗素注入正常老鼠脑中时,它们也都“学会”了害怕黑暗。这种化学物质甚至可以在一些其他种类的动物身上生效。科学家们正在研究把记忆的其他成分分离出来。余下的秘密是记忆化学物质如何形成、为什么形成的问题,人类的这一过程远比低等动物复杂得多。安卡博士认为:“重要的是记忆的化学物质的第一次显示,即在受过训练的动物大脑中存在着一种受训之前所没有的物质。”

科学家们正在推测这一研究的最终成果,即记忆小球能改变大脑的化学物质,促使学习更为高效。记忆的衰退和脑部其他的损伤不久将可“治愈”。这种可能目前还仅限于想像,但科学家们所进行的研究在未来可能会为记忆移植提供条件。

如果记忆移植一旦获得成功,则将有很广泛的用途。例如,可有效地用于职业教育和训练,特别适用于记忆损伤或因外伤、中毒和传染而引起的记忆损伤情况。懂得了信息获得、存贮和检索的机制,就能使我们设计出处理损伤的办法。

最近,美国和瑞典科学家证实了人体负责记忆的海马区中存在新生神经元,而不像过去认为的人脑神经元无法再生。我国科研人员也正在开展“大鼠新生神经元研究”,目的就是了解神经干细胞变成神经元的过程,分析影响它迁移到人脑负责记忆的海马区的因素。我们希望通过促进神经元再生研究,在远期改善人的学习、记忆和认知能力,帮助老年人恢复记忆。看来,人脑记忆移植问题的解决仍然是21世纪的课题。

随着人体内大部分器官移植获得越来越多的成功,世界科学家又开始突破脑移植这个最大的禁区。脑移植目前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各国医生和科学家们做过这方面的探索。早在60年代,科学家们就开始了动物脑移植实验。英国剑桥大学和瑞典隆德大学的科学家合作,成功地完成了一次老鼠脑移植实验。前苏联医生托斯克将狗头移植到羊身上,手术成功。还有人做过狗和猴子的大脑移植。这些动物的脑移植存活时间都很短。因为目前的医学条件尚不能解决如下难题:(1)神经纤维生长极慢,每年仅生长数毫米,很难想像大脑的神经纤维需要多少年才能长到脊髓的远端;(2)神经纤维破坏后,其“外套”髓鞘很易塌陷封闭,使脑神经纤维无法循髓鞘生长;(3)神经对位困难,即使神经纤维能够再生,也会因错位而发生“短路”,失去正常的指挥功能;(4)神经细胞对缺血极敏感,缺血6分钟就可致脑细胞坏死,而神经细胞死亡后是不会再生的,故脑的切取和保存困难。

脑移植不但是难度最大的复杂器官移植,而且由于脑是产生意识、思维的器官,因此,换脑术在带给人类福音的同时,也会震荡伦理、法律、道德这些社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是医学无法回答的。

尽管整个大脑的移植目前是不能成功的,但利用胚胎脑组织或脑细胞移植证明是成功的。因为脑组织受血脑屏障的保护,不会发生排斥;成熟的神经细胞很难存活,而胚胎的未成熟神经细胞不仅能存活,还能发挥功能,并与受体神经细胞发生联系;大块脑组织移植会发生中心坏死,而脑组织碎块容易从周围摄取营养而成活。目前,胎脑组织移植可治疗帕金森氏病、智能低下、脑外伤等。

综上所述,除了脑不能整体进行移植外,人体几乎所有的器官和组织均可移植。动物脑移植实验相继成功,为人类换脑奠定了基础。随着科学的发展,终有一天大脑移植会成为现实。

捐献器官是人类生命结束后的奉献

器官移植的成功极大地促进了人类健康质量的提高,用死者的活器官挽救生者的死器官,成为人类征服死亡的又一新途径,器官捐献便是人类生命结束后的奉献。

img21

器官捐献

13岁的戴维·基林斯伯利在一次车祸中受重伤,27小时后死亡。医生发现他身上带着一张他填写的器官捐献卡。“全英移植服务中心”立即从电脑中找出可与戴维的器官相容的病人,并通知有关医院。结果共8位病人有幸移植了戴维的器官。在英国由于获得死者捐献的肾脏、心脏、肝脏而健康活着的已有上万人。

新加坡制订了人体器官移植法案,该法案规定,新加坡长久居住居民年龄在21~60岁之间者,当意外事件丧生后,如果生前未有不愿捐出肾脏之表示,都可被认为是自愿捐出肾脏者。

比利时规定,任何人除非他在世时已登记死后不移植自己的器官,否则其器官都可供医学移植用。

我国的器官移植技术已达国际先进水平,能开展肾脏移植手术的就有100多家医院。而我国每100万人口中每年就有100多名晚期肾病患者需施行肾移植手术,但由于用于移植器官的数量短缺,远远不能满足病人所需。3亿人口的美国每年要完成肾移植达9000例,而12亿人口的我国每年只有3000例左右。究其原因,并非是在手术技术方面,主要是由于供体来源短缺。至于其他大器官移植,如肝移植、心肺移植就更少了。其原因正如我国器官移植学创始人之一、同济医科大学裘法祖教授所说:一是我国公众未接受脑死亡概念;二是出于伦理观念和各种原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的封建思想意识妨碍着人们捐献器官。因此,导致可供置换的器官来源奇缺,使许多患者失去了治疗的机会,也限制了器官移植的发展。以小小的角膜为例,我国每年都得接受斯里兰卡国家眼库捐赠数百只至数千只角膜。尽管这样,我国仍有数10万白内障及其他眼疾病人在黑暗中苦苦等待移植角膜。在这方面,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在他逝世前立下遗嘱,去世后捐献角膜,遗体交医院解剖。在他逝世后,经中央批准,满足了他的遗愿。为中国改革开放带来光明的一代伟人,去世后他的角膜又使一位普通中国人重见光明,实现了他把个人的一切都献给中国人民的崇高理想。我们相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们的观念的不断更新,这个问题一定能得到显著的改观。

为了适应器官、组织细胞移植的需要,世界上许多国家出现了一批奇特的“银行”,专门办理储存人体的器官,他们的服务对象遍及所有国家。

img22

器官移植“银行”

肾脏银行。美国纽约的肾脏银行专为需要更换肾脏的病人办理手续。病人先到银行预约登记,一旦银行收到合格的肾脏,写上选择合适的预约者,并立即进行肾脏移植手术。这所银行供应的肾脏新鲜、完整,从急性死亡的健康人的身上取下不超过72小时。

皮肤银行。美国皮肤银行储存着足够的完好皮肤,可以挽救烧伤面积超过70%的病人,一般人死后18小时内,皮肤仍然活着,取下来后先置于冷却器内使其逐渐降温,然后移到零下196℃的液氮内储存备用。

细胞银行。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休斯敦有一所细胞银行,内有大量的人体细胞被冻在零下190℃贮藏室里。据称,它们的活力可保存1000年之久。

骨髓库。目前,英国、美国、法国、加拿大、中国等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大规模的骨髓库。骨髓移植的首要条件是供者和受者的组织配型必须相同。供者又有血缘和非血缘关系之分。在同胞兄弟姐妹间有1/4的概率可以完全相同。在我国,社会亲缘关系正表现出逐步简化,家庭组织日益缩小,非血缘供体将成为骨髓移植的主要来源。为此,我国在上海、杭州、沈阳、北京和西安建立了非血缘关系供者组成的中华骨髓库。然而到目前为止,自愿报名捐献者非常少。由于非亲缘关系之间进行骨髓移植组织配型完全相同的可能性只有一万五千分之一,因此供体少则几乎很难开展骨髓的移植工作。

人们不愿报名捐献的原因主要是恐惧心理,许多人认为捐献骨髓以至做骨髓检查会严重影响健康,甚至会变傻、变痴,这是毫无根据的。首先,骨髓是人体中最大的再生系统,它在人的一生中时刻不停地再生。第二,就是对“重症再生障碍贫血”及白血病的治疗而言,只需要捐献出人体骨髓总量的3%就足够了,这样的量是非常小的,丝毫不会影响捐献人的健康。因此说,捐献骨髓是既不影响自身健康,又能给他人带来生命希望的“义举”。愿更多的人认识并支持骨髓移植工作,以自己的爱心挽救濒临死亡患者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