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危险因素

健康危险因素

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是十分复杂的。这些因素大致可分成两大类:一类是有利于健康的因素,称为“健康促进因素”;另一类是不利于健康的因素,它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招致疾病或死亡,或可使发生疾病或死亡的可能性增加的因素,称为“健康危险因素”。

从医学角度来说,健康和疾病之间并无一个截然明显的界限。因为有时候一个人表面上看起来可以很“健康”,其实身体可能已受到某种有害因素的不知不觉的侵袭,在其体内可能已潜伏着某种病理性缺陷或存在着某些功能障碍,只是自己还没有明显感觉而已。只有当出现明显症状或体征时,才会意识到自己“生病”了。这就是说,在影响人体健康的各种因素中,有的可以很明显,使人感觉得到;有的可以很不明显,使人根本感觉不到;有的健康危险因素甚至寓于“享乐”之中,很难认识它。

健康地生活是人们共同的追求,为达到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的,有必要了解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有哪些。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归纳为四个方面。

(1)生物遗传因素:人体对各种致病微生物如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具有一定的抵抗力,身体素质好,抵抗力大,反之抵抗力则小。例如同时接触流感病人传染源后,有的人可以发病,有的人可以不发病,人体抵抗力是很重要的决定条件。

人们早已认识到先天遗传因素对人体健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在医学上,先天和遗传是有区别的,先天性疾病和遗传性疾病是两个不同类的疾病。“先天性疾病”是指父母亲的生殖细胞是正常的,但受孕后在胎儿发育过程中,受到了某种外界因素的影响的损害而引起胎儿的疾病。例如孕妇在妊娠期,尤其是早期妊娠期患了风疹,风疹病毒就可能损害胎儿,引起先天性心脏病。“遗传性疾病”是指父母的生殖的细胞染色体的缺陷或生殖细胞本身的其他原因而引起胎儿的疾病。例如生殖细胞的某种染色体畸变,可引起先天愚型,某种基因突变可以引起血友病、白化病、半乳糖血症等。另外,还有一种“遗传性缺陷”,这主要与父母的年龄、生理状况有关。例如40岁以上妇女所生子女患先天性愚型(严重智能减低)的机率要比年轻妇女高100倍,大龄生育的妇女患乳腺癌的机率也明显增加。此外,还有一些疾病具有“家族倾向”。这种遗传易感性并不是遗传性疾病,也不是遗传性缺陷,而是有明显的遗传倾向。例如溃疡病、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溃疡性结肠炎和某些肿瘤。现已初步证实,有3000多种疾病(占人类疾病1/5以上)与遗传有关。

非特异性免疫是肌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天然防御功能。这种免疫受遗传因子控制,在出生时就具有。当病原菌或其他外来物质侵入人体后,人体会产生一系列的免疫反应,把病原菌消灭,恢复健康。但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有利于机体防御功能可转化,反而引起肌体的损伤,引起“免疫性疾病”。一种是“免疫性缺陷”,另一种是自身免疫反应所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其发病机理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2)环境因素:环境对人体健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例如人类癌症有80%~90%直接或间接与环境有关。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的健康与环境质量密切相关,良好的环境可增进人们健康,有害的环境可对人们健康造成巨大影响,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大气、水体和土壤的污染,各种化学污染、物理污染和生物污染,废气、废水、废渣以及噪声污染,辐射污染可引起公害病;住房条件,工作场所的各种危害,有机氯、磷农药的污染都可引起人体的各种病损。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具有周期长、范围大、后果重、多因素协同互补作用和可影响生殖细胞危害下一代的特点,具有从量变到质变的“剂量-效应反应”的过程,即其毒性反应随着剂量增加而增强,在体内慢慢蓄积,只有当其剂量度超过人体代偿负荷阈值后,才会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因此,创造维护一个优美、舒适、文明、清洁、宁静、健康的自然环境,是保证身体健康的基础。

人体疾病的发生和转化还直接或间接地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创造而成的人工环境,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标志。社会环境因素对人体的致病影响可以通过直接途径,例如重大的社会变动(战争)或病态的社会过程。但更重要的是通过间接途径,如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活动等因素起作用。社会道德作为一种重要社会环境因素也必然对人群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在公共场所吸烟等都是有损社会道德的行为。道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我们应自觉维护社会公共道德,包括讲究清洁卫生、维护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团结互助的道德风尚。

(3)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是指由于自身的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对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美国对10种主要死因与影响健康因素关系的调查发现:由于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因素直接造成死亡者占48.9%。我国调查结果,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为死因者占37.3%。

行为和生活方式是人们长期以来受一定文化、经济、社会、风俗、道德、宗教、民族等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生活习惯、生活制度和生活意识。一个人的生活习惯方式与健康有密切的关系。预防疾病的关键是“依靠每个人的自觉行动”。行动的内容包括:不吸烟、不酗酒、节制饮食、适当锻炼身体、定期检查身体、遵守交通规则。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前执行主席格兰特博士在第三届世界健康教育大会上指出:“在对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几乎全部严重威胁面前,理解和明智的个人行为的重要性,胜过医学上的新突破和大量的临床医学服务。”总之,人们的行为模式对于增进或损害健康都具有重要影响。

(4)卫生保健:包括预防服务、治疗服务、康复服务等几个方面,尤其是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也直接影响人群健康水平。1978年9月由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联合召开的国际初级卫生保健会议上通过了《阿拉木图宣言》,提出了“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全球战略目标,其基本内容包括:①健康教育;②改善食品卫生和营养;③提供足够安全用水和基本卫生环境;④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⑤开展预防接种;⑥预防和控制地方病;⑦处理常见病伤;⑧提供基本药物。

青少年有义务参与初级卫生保健,并为初级卫生保健做出贡献。在这个过程中,应改变个人的不良行为,减少吸烟危害,保证合理营养,控制环境危害,预防口腔疾病,预防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发生,注意饮水卫生等,这将大大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以上四个方面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现代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是从整体医学出发的多因多果的思维模式,因为疾病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人体是由细胞构成的,但并不是细胞简单堆积而成的生物体,而是一种能够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自我调节的高度完整的有机体,无论是疾病还是健康,都与很多因素有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