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

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表明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一直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通过总结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到党的十三大正式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这条路线明确规定,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十四大作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决策,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十五大又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基本纲领。党在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同时,积极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来全面推进现代化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实践证明,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的协调发展来加以安排,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是完全正确的。

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提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强调要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已经有20多年了,而明确提出政治文明建设则是近几年的事。江泽民首先提出了这一科学概念。2002年7月16日,江泽民在考察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讲话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进程,是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建设的进程。”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发展的三大基本目标,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更加走向成熟。

近20多年来,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从总体上来说,正是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各项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全国人民自觉地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丰硕成果。十六大报告提出的推进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和政策措施,既是20多年来我们大力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我们继续全面推进这一伟大实践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和努力完成的任务。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取得成功,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物质文明建设的不断进步,而这种发展和进步,离不开政治文明提供的政治动力和政治保障,离不开精神文明提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实现现代化的过程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在内的社会不断全面进步的过程。深刻认识这一点,对于我们自觉把握和运用客观规律来加快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牢牢把握这一点,我们就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前进,就能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同心同德、步调一致地来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直至每一个立志献身于祖国现代化建设的人,就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所处的历史地位和所肩负的历史责任,更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和聪明才智。

经济、政治、文化三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共同发展。它们是用钢铁铸成的一个整体,缺一不可。如果某一个的发展受到阻碍,必然会影响其它两个发展,所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中,党提出了三者协调发展的正确决策。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21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85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7页。

[4]② 《马克思恩格选集》第1卷,第54、56页,第344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62页。

[6]《列宁选集》第4卷,第10页。

[7]《列宁选集》第3卷,第175页。

[8]《列宁选集》第3卷,第209页。

[9]《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64页。

[10]《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6页。

[11]《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