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社会发展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虽然二者都是社会的基本矛盾,但这两对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首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更为根本,它是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深厚基础,决定和制约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的变化发展。因为生产力是社会变革的最终原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以及相应的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它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发展,要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制约。其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解决,又依赖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的解决。因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上层建筑总是保护自己的经济基础,如果不首先解决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就不能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就不能解放生产力。这在社会变革时期表现得更为明显。这时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改变旧的上层建筑,才能实现经济基础的变革,从而解决经济基础与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而只有经济基础的变革,也就是生产关系的变革,才能解放生产力,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得到解决。

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关于这一点,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曾作过深刻的论述:“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4]马克思的这一科学论断,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的历史。

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类社会发展总是从生产力的发展开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这种层层决定作用和反作用的交互作用形成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总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又从基本不适合到基本适合,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从而使社会发展进程从量变到质变,又从质变到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发展,推动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的依次更替。人类社会依此经历的五种基本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其低级形态),都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唯物辩证过程。

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要作辩证的理解: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以至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生产方式或经济因素起决定作用,但不能忽视上层建筑即政治和社会意识因素的巨大能动作用。恩格斯曾经批评过“过分看重经济方面”的片面性,指出: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惟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

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的普遍性矛盾,它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切过程之中,但在不同的社会又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自觉地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及其运动规律,是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前提,它对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