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也实现了跨越式的长足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各专业均应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鉴于目前各高职高专院校在哲学教学方面使用的教材不统一,讲授的内容不够规范的实际,编写出版一部适合于高职高专教学及学生特点的哲学教材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书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教育部社政司最新颁发的专科院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基本要求”为依据,在总结多年来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哲学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由中共陕西省委教育工委宣教处组织相关院校的部分骨干教师集体编写而成。本书在内容选择、逻辑框架和理论的针对性、时代性等方面都作了很大的努力,特别注意贯彻下列各点:第一,努力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阐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贯彻体现党的十六大精神,并以此为中心,安排编写重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第二,认真贯彻学习马克思主义“要精、要管用”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理论阐述上力求适合高职高专层次的特点,体现哲学教学的针对性和现实性;第三,尽可能吸收改革开放25年来国内哲学教学和研究中所取得的较为成熟的新成果,充分吸取以往统编本科哲学教材的优点和编写经验,注重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注意了教材的可读性和思想性。在改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体系和教科书表现形式方面也作了一些尝试。另外,应高职高专学生要求和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本书每一章后附了一定量的复习思考题。

本书是集体智慧的产物。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戎毓春教授担任主编,负责教材的总体设计,提出编写纲目并对全书统稿、审稿、改稿、定稿;韩广年(陕西职业技术学院)、郑创林(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董莉利(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许建琴(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担任副主编,协助主编对部分章节进行初步统稿审改。各章的编写人员依次是:程健康、董慧萍(第一章),韩广年、刘先进(第二章),李贞霞、许建琴、盛伯飙(第三章),左光荣、贺建锋(第四章),陈志宏、商冬玲、雷甲斌(第五章),詹三瑞、董莉利(第六章),刘金玉、王红(第七章),王红(结束语)。省教工委组织专家组对书稿进行了认真审读,经过孟宪俊教授、赵馥洁教授的阅读、审定后,戎毓春教授又根据审读意见进行了全书的修正、改写和进一步统稿工作。

本书的编写工作是在省教育工委宣教处和省教育厅高教处的组织和指导下进行的,王颖同志对本书的编写作了大量的组织和指导工作。本书的编写同时也得到了各高职高专院校的领导和职能部门的关心和支持。西北大学出版社社长马来、副总编辑张萍、社科部主任张养年为本书的编写出版付出了艰辛而卓有成效的劳动,在此一一表示真诚的谢意。还需要说明的是,本书编写时,我们也努力汲取了国内学术界的一些研究成果,以及现行各类哲学教材的许多优点和一些恰当的表述,在此谨向学术界同仁表示感谢。

由于我们的水平所限,统编高职高专教材尚属首次,经验不足,书中难免有疏漏和不妥之处,诚恳地希望广大读者和哲学界同仁批评指正,以便今后进一步修改。

戎毓春

2003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