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定玻璃折射率实验的改进(一)

测定玻璃折射率实验的改进(一)

测定玻璃的折射率通常采用传统的实验方法,即所谓“插针法”,如图1所示。

img79

图1

1插针法的弊端

插针法测折射率,是相当粗略的,准确度差,步骤又比较麻烦。

从理论上看,插针观测,存在“曲直两难”的矛盾。何谓“曲直两难”?插针法所依据的是光在同一均匀媒质中直线传播的原理。然而,大头针是有一定粗细的,在距离不大的情况下其粗细不可忽略。正由于光的直线传插,通过大头针P3去观察P1和P2的像,P4去观察P3和P1、P2的像,如图2所示,就不可避免地带来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视角障碍。即使P3挡住了P1、P2的像,P4又挡住了P3和P1、P2的像。由于视角障碍,仍不能保证四个插点就在同一直觉视线上。

img80

图2

图2中的img81img82两线实际偏差很大,可是,只有要求光线发生“拐弯”才能在观测点E观察得到。当然,光线是不会拐弯的。这就是插针法的“曲直两难”。

插针法在实践上也还是比较麻烦,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困难。要是针插得与纸面垂直不好,或针位稍有偏移(平板较硬,往往难于避免),都直接影响观测的准确;特别是当入射角较大,入射光经玻璃折射后透过光量较少,色散严重,致使P1、P2针的虚像模糊、变粗,更进一步增大瞄准的难度。

由于实测结果的误差大,致使入射角正弦值与折射角正弦值之比,多次测算的结果出入较大,常引起学生对折射定律的怀疑,不利于通过实验加深对规律的认识。实验确实有待于改进。

湖南省资兴矿务局一中胡耀炽老师结合以往教学经验,对实验做了如下改进,取名为“规尺法”,实验效果比较理想

2规尺法实验要领

规尺法测玻璃折射率,除了被测元件玻璃砖之外,只需一块三角尺,一支圆规、一支铅笔和一张白纸(或作业本),取材简单。具体做法如下:

(1)如图3所示,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aa′(入射面),在aa′上取定一点O(入射点),过O作aa′的垂线NN′(法线),再过O作有向线段img83(模拟入射光线),则∠AON即为入射角i。

img84

图3

(2)把玻璃砖放在纸上,使其一个边的界面与aa′重合,再在玻璃砖另侧放一三角尺,使三角尺的一个角B紧靠玻璃砖界面,透过三角尺的BC边观察入射光线AO。适当调整三角尺的位置,使CB边与AO线的像看来正好为一直线,于是用削尖的铅笔记下角B的位置B。

(3)拿走玻璃砖,作有向线段img85,则img86就是img87的折射线。∠N′OB即折射角r(如图4)。

img88

图4

img89

图5

(4)为了测定玻璃的折射率,先以O为圆心,单位长为半径,用圆规作单位圆交img90的延线于C,再用三角尺过C作aa′的垂线交img91于B(如图5),则OB的长度就是被测玻璃的折射率的值。

道理很简单,

img92

又  r=1∴n=OB

(5)如果要减少偶然误差,也可用作图法取平均值,如图6所示。按以上步骤作出不同入射线AiO和对应的点B4,以O为圆心,“适当长”为半径,使B1、B2……B4均匀分布在此圆上或附近,则此圆半径的大小,就是折射率的实验平均值,即n=img93

3规尺法的优点

(1)观测时清晰度高,不存在视角障碍,光的色散影响极小。只要铅笔削得尖,观测仔细,可保证足够准确。

(2)所用器材少。减少了大头针、平板、量角尺、三角函数表,在教室里即可完成。

(3)步骤简单,免去了查表和计算。

img94

图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