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涂山氏闻到鼓声,以为丈夫肚子饿了,忙不迭把饭送去,岂知走到山边,不见丈夫的踪影,唯有一头白熊在凿山导水。她一切都明白了,羞得满脸通红,扔下了饭篮子,返身飞跑,直至嵩高山的山脚下,化为石人,正要生子。禹发现妻子的行动奇特,旋即恢复人形,在后紧追不舍。追到嵩高山下,瞧见即将分娩的妻子已变石人,禹急得情不自禁地大呼:“还我的儿子来!”喊声刚落,石人的肚子应声破裂,生下了启。启,亦即“裂开”的意思。
禹拜谢了石人,将儿子送回家里,安排好一切,继续治水去了。他转辗南北,赶东奔西,凿山导水,疏河决江,平填洼地,堙塞洪水,足涉殊方异域,遍及名山大川,又曾经过家门也不进去看看无母的儿子。《孟子·滕文公》称:
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史记·夏本纪》则云:
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这都说明了禹克己奉公的精神。经过多年的努力,禹终于制服了横行天下、肆虐百姓的洪水,完成了父亲鲧未竟的壮丽事业,人民从此安居乐业。
禹战胜了多少年来的洪水灾害,并不认为就此大功告成,可以衣锦还乡,享受天伦之乐了,继续造福于人民,在昔日长满杂草的丘陵低洼地带,除草播种。天帝为了表彰禹治水的功绩,降下金雨和稻谷。人民适时收割,丰衣足食。《史记·禹本纪》有此记载:
大禹平治水土,功齐天地,是时天雨金三日,雨稻三日三夜。
千百年来,鲧、禹治水的神话广为流传,人们对鲧这位失败的英雄寄予无比的同情和怀念,而对禹这位在吸取前人血的教训后,采取以“疏”为主、以“堙”为辅的决策,又历尽千辛万苦才取得治水成功的英雄,充满了感激和崇敬。所以在中国神州大地,多处都有禹庙、禹祠、禹陵、禹穴、禹井、禹碑、禹像等关于禹的纪念物,可见禹是如何深入人心,受到民众的尊敬与怀念。我国许许多多的典籍著作中从不同的角度记述了禹身先士卒、刻苦耐劳、公而忘私的优秀品质,在他身上集中了人类的美德,成了我们民族的精神象征。
《有夏志传》《开辟演义》《上古神话演义》三部神话小说所敷衍的夏禹治水故事,是从不少史籍所载这个神话加以选取、提炼而发展起来的,内容并无多大的差别,只在某些方面作了艺术加工,又注重细节的描写。
如《有夏志传》共六卷,叙述禹治水有一卷多,占全书五分之一。《上古神话演义》所占的篇幅尤多,从八十五回至一百三十九回,用了整整四十四回,占全书四分之一强,计三十余万字。如作者依据《孟子·滕文公》“三过其门而不入”这一句话,对每一次“过家门不敢入”都作了较为详细的交代,充实了故事内容,使得英雄人物的形象变得更加丰满和高大。对这一情 节的描写,《有夏志传》就简单多了,只说“禹始娶涂氏之女,名 ,生子启。生四日,禹往治水,别涂山氏而女。启呱呱而泣。禹弗视而去”。写禹治 水仅用了一回。《开辟演义》也是写得十分简略:“涂山氏自夫离后,生子四岁,名曰启。闻夫治水过其家,抱启出视,启呱呱而泣。禹皆不顾,弗以妻子挠乱其心,惟相度治水为急务也。”
(十四)千尾鲤鱼跳龙门
“禹凿龙门”“禹入龙门穴”“鲤鱼跳龙门”这三个神话故事,其中“鲤鱼跳龙门”尤为著名,说它“妇孺尽知”,并不夸张。
龙门山,在黄河以东的地界,阻挡住滚滚而下的河水,形成水流倒灌,向两边泛滥,造成灾害。禹采用凿山导水的方法,率领大众把山从中凿断,成为一扇门的形状,约一里左右。河水从此畅通无阻,水患消除。传说每到暮春三月,总有数以千计的黄颜色的鲤鱼,从各大河小川争先恐后游到龙门来。一年当中,能够跳上龙门的,不过七十二尾。当一登上龙门,即有云和雨相随,天火又自后烧去它的尾巴,鱼就真个变成龙了。《太平广记》引《三秦记》是这样叙述的:
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诸川,争来赴之。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
清人张澍所辑的《三秦记》这段文字有些变化:
龙门水县(悬)船而行,两旁有山,水陆不通。鱼鳖集龙门不下数千,不得上,上则为龙。故曰“暴腮点额龙门下”。
《上古神话演义》对这个神话作了描述,且写得形象而生动,场面壮观。不妨节录如下:
时当三月,一路桃花盛开。……过了一回,已到孟门山下,只见水中一条大鲤鱼,骤然跃起,如同生翼翅的一般,凌空直上,几乎到了孟门山缺口、河水流出的地方了。但是终觉力量不及,跌在水中,依旧被河水冲了下来。接连又是一条、二条、三条、四条大鱼,跃上去,或则落在水中,或则竟落在岸上……忽然看见一条大鱼,跃得很高,竟给它跃到龙门山之上。只听得一声霹雳,电火通红,烧在鱼尾上,陡然看见一条长龙,舞爪张牙,擎空而立,四面云气氤氲围绕,停了片时,飞向下面,将头向孟门山点了几点,像个行礼致谢的意思,倏尔掉转身躯,径向东方飞舞而去,其长总在十丈以上,想来到东海去了。这里水中之鱼,仍旧穿梭似的不住地跃,跃得上的,都如前式,化龙而去,但是总以跃不上的为多。须臾之间,停止不跃了,众人看那些鱼,衔尾连接,往下流而去。细看那些鱼的额上,都有焦点,仿佛为火灼伤似的。再看那跌在岸上的鱼,额上也是如此,而多一种暴鳃之苦。文命叫人仍旧投之水中。总计上跃之鱼,何止千数,然而得化龙者,不过数尾,余皆点额而还。……文命等看完这一出大戏,无不心满意足,个个称奇,就将这孟门山改为龙门山。
唐朝大诗人李白用一首五言四句的律诗概括了这个神话故事的全部内容:
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
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十五)血泪染成湘妃竹
斑竹,就是吴地称为湘妃竹的,上面点点斑斑,如同泪痕一般,漂亮极了。这种竹也有一段辛酸故事,且看《独异志》卷上的记载:
娥皇、女英从舜巡狩,行及湘川,闻舜崩于苍梧,泣下,泪洒湘川之竹,皆成斑纹。
这是说舜的两位妃子到南方去巡视,行至湘水江畔,听到舜考察苍梧山时身亡的消息,泣不成声,悲痛至极,眼泪挥洒在江畔的竹林里,竹上就留下了斑斑点点的泪痕。
《博物志·史补》《群芳谱·竹谱》《述异记》卷上诸书,所记大同小异。
自舜崩后,两妃不愿独生,随夫而去。但对两妃之死,各书各说。《金楼子》卷二称“二女死于江、湘之间也”,没有交代死因。《列女传》本此。《水经注·湘水》说是“二妃从征,溺于湘江”,因江面起了风浪,翻船淹死的。《群芳谱·竹谱》则谓“世传二妃将沉湘水”,是因夫妇情笃,过度悲伤,自沉于江的。何说为是,权且不论了。在两妃死后,成了湘君、湘夫人两神,“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后人在湘水边给她们立了一个庙,叫黄陵庙,春秋祭祀。
《上古神话演义》的作者认为“湘君、湘夫人就是尧的女儿娥皇、女英,那竟是大错而特错了”。他的理由是“娥皇早经去世,即便不死,这个时候年纪已在百岁以上,白发老妪哭其夫婿,血泪斑竹,至以自殉,于人情上亦不大说得过去”。那么究竟是谁呢?他道是舜的两个女儿,一叫宵明,一叫烛光,为登北氏所生。她们母女三人闻得帝舜南巡时在那里升仙,未知真假,匆忙赶去,果如人言,只是睹物思人,母女见了遗弃在地上的衣冠,不禁号啕大哭起来。两女哭得尤惨,情切感物了。作者写道:
这番哭,却哭得凄惨极了,足足哭了一个时辰。二位帝女泪尽继之以血,连鼻涕都是猩红的,有时挥在地上,有时挥在竹上。那挥在竹上的,竹的颜色就因之大变,后来别成一种,斑痕点点,大家就叫它湘妃竹,亦叫斑皮竹。
这段写得形象、生动,“泪尽继之以血”,至诚感物,染在竹上的血泪形成“斑痕点点”的湘妃竹。
料理好一切,母女一行登舟回朝。其时适值九月望后,一轮明月荡漾中天,两女不能安寝,忽听空中一片音乐之声,急出船舱观望,“不知如何,立足不稳,径向水中双双跌了下去”。兹后托梦给母亲涂山氏,说她们本来是此水之神,偶然谪堕尘世,现在蒙父亲救度,已经复归原位了。从死后为神,有“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作凭依,并非无中生有,又道出前因,虽不脱俗套,倒也顺理顺章的。
当地的人民“景仰二女的孝行”,立庙祭祀,又给“宵明上一个尊号,叫湘君;给烛光上一个尊号,叫湘夫人”。这也有所依托,与《水经注·湘水》的“湖水西流,径二妃庙南,世谓之黄陵庙也”也是合拍的,仅不过改“二妃”为“二女”,变得符合情理了。
(十六)变幻莫测西王母
读过《西游记》的人,不会忘记王母瑶池做“蟠桃盛会”,被孙悟空偷吃三千年一熟的蟠桃和玉液琼浆的故事。这个王母,就是西王母,又称金母、西姥或王母娘娘的,在后代的小说、戏曲、讲唱文学中,如弹词《义妖传》则称“瑶池金母”。这是一个神话人物,最早见于《山海经》。《山海经·西次三经》:
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
《山海经·大荒西经》:
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
载于《穆天子传》卷三的“周穆王见西王母”的西王母的形象已开始演变,这里的西王母,不再是一个“豹尾虎齿”、穴居旷野的怪神,已演化为一个雍容平和、能唱歌谣的神明。但从她自己说“虎豹为群,於(鸟)鹊与处”的原话来看,还留有蜕而未尽的痕迹。在《山海经》里并没明说西王母是男是女,《穆天子传》通过西王母“我惟帝女”的自歌,确定了性别,以后其他诸书也沿袭此说了。到《汉武帝内传》里,又有些不同,把她描绘成一个年约三十、容貌绝世的女神。《神异记》进一步演变,为西王母塑造了一个配偶东王公,说“西王母岁登其上,会东王公也”。汉代有东王公和西王母相会的石刻画像。其实所谓“东王公”,就是居于东土的周穆王的演变。《有夏志传》中有“西王母迎觞禹王”一节,西王母的形象仍是“生得形如人,特后生豹尾,口生虎齿而善啸乐,蓬头,发带玉胜,主天灾厉之事、五形残杀之气”,完全是《山海经》里的原型。
《开辟演义》中“精卫公主访神仙”一回,西王母被写成一个“年可二十许”的女子,“生得面如傅粉,眉似远山,椒眼朱唇,螓首蜂腰”。真是一个绝世佳人了。
《上古神话演义》第五十六回写大司农奉帝尧之命去昆仑山朝拜西王母,初见时使他大为惊讶,手下有许多美丽绝伦仙子的王母娘娘,竟是“头发蓬蓬松松,好像几个月未曾梳洗过似的,头上戴着一支玉胜,满嘴虎牙露出,气象威猛,俨然是一个雌老虎”。后来应邀出席宴会,见西王母一变前貌,成了“一位慈善和蔼、丰姿美秀的中年妇人”,使大司农诧异万分。西王母解释说,前见是因公事,“不敢不穿了章服相见”,以显示天上刑官的威严,后聚为私事,“用不着穿章服,所以不妨以真形相见了”。这种时隐时现的形态,既保持了西王母的本来面目,又说明她不断在演变中。
《神异记》把西王母和东王公写成是一年一相会的夫妻,既成伉俪,当然会生儿育女。《上古神话演义》进而编出西王母有二十多个女儿,其中云华夫人、右英夫人、太真夫人等都协助过夏禹治水。在这部神话小说中,讲述 西王母的故事很多,有“西王母喜樗蒱”“西王母赐轩辕镜除神 ”“禹见西王母”“西王母献益地图”“西王母来朝”等,可看出故事传到后代,它的内容就随着时间的进展而更丰富了。
(十七)兄弟龃龉动干戈
黄炎之战,是以神话形式展示了上古部族与部族之间的战争。氏族社会到了后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逐渐出现了私有财产,私有观念也得以萌芽,人类的社会关系便趋向复杂化,出现由原来以血缘关系组成的各个氏族,扩展到几个氏族组成部落,几个部落又组成一个联合体——部族联盟。在部落与部落、部族联盟与部族联盟之间,往往为了争雄称霸、掠夺财物、扩张领土等,时时发生冲突,屡屡大动干戈。黄炎火并,就是属于这一类性质的战争。
黄帝和炎帝都是有功于人民、受人民膜拜的天帝。传说中的黄帝姓公孙,因生于轩辕之丘,故名轩辕。其母感星宿而有孕,所以帝生而神灵,异于常人,被推为首领。因他崇拜土,土属黄色,故称黄帝。据说,他在位年间,发展了农业,使用了度量衡,缝制了衣服,营建了房屋,制备了舟车,应用了臼杵,制作了弓箭,推广了养蚕,发明了文字,创作了《内经》,传世了《图箓》,出现了乐器,等等,黄帝简直成了万物的创造者,类似西方基督教那个主宰万物的上帝耶和华。
传说中的炎帝即神农氏,乃少典君之次子。其母感神龙而生帝于姜水,便以姜为姓。帝幼而灵异,长而齐圣渊懿,民闻其贤,都来归附,所以成为部族联盟的领袖。因他崇拜火,火属赤色,故曰炎帝。神农氏开创了教民播种黍、稷、麻、麦、豆五谷,《淮南子·修务训》有载:
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之食,食蠃 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
教民耕耘,是炎帝为人类作出的一大贡献,传世万代,而他另一永载千秋的功勋是发明医药。民间传说神农为民治病,尝遍百草,没有哪一天不中毒,性命时时遭到威胁。《淮南子·修务训》有“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之说。这种为拯民命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深入人心,为民称颂。民间又传说神农在教民种植时,用一根红色的“赭鞭”鞭打百草,发现了药草的性能,用以治疗各种疾病。《搜神记》卷一载:
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故天下号神农也。
这说明药草的发现尽管有很大的偶然性,都和农业有关,两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由于炎帝首创了农业,发明了医药,人们把他尊奉为农业之神与医药之神。
黄帝和炎帝都对人类有杰出的贡献,成为创造万物之神,而且又是异父同母兄弟,各自管辖一方,为何要互相残杀呢?因为氏族社会的发展,部落之间必然要通过战争的手段,来决定部落的存亡。此事史籍多有记载。《绎史》卷五引《新书》:
炎帝者,黄帝同母异父兄弟也,各有天下之半。黄帝行道而炎帝不听,故战于涿鹿之野,血流漂杵。
《淮南子·兵略训》:
炎帝为火灾,故黄帝禽之。
但这些记载都是扬黄抑炎的。而《开辟演义》的作者周游对此却不苟同,在他的笔下,炎帝的形象是高尚无缺的,他教百姓耕种,亲尝药草,平定北方夙沙氏的叛乱,于是“宇内奠安,天下太平”。后“帝南巡狩,崩于长沙之茶乡”“天下百姓豪啕恸哭”。在炎帝在位一百四十年期间,没有发生过和黄帝的战争。时至三百年后,传到八世榆罔,昏聩不德,人民怨恨,引起炎帝另一后裔蚩尤兴兵作乱,围困京城,声言欲夺天下。城内军士无法抵御,榆罔听从少颢之言,撇下宫眷,弃城出走,亡奔涿鹿。轩辕闻知,“统兵三万,自来涿鹿救驾”,击溃叛军,杀死蚩尤。岂知榆罔经此动乱,“不改前非,仍是不仁”,轩辕兴兵正其不仁。榆罔迎战不敌,同宵小少颢逃奔阪泉之野,少颢被杀,榆罔自刎而亡。是时,“众诸侯咸知轩辕斩蚩尤,正榆罔,天下无主,皆推立代神农氏为万民之主,是为轩辕黄帝”。
《上古神话演义》同上述史籍、小说又有差异。作者在第十一回写成为榆罔同蚩尤的战斗,榆罔战败,归命于黄帝,并请他出兵伐蚩尤。
(十八)争夺帝位战涿鹿
黄帝与蚩尤的涿鹿之战,其实是黄炎之战的继续,同样是通过神话的形式,反映原始社会各部落为了扩展势力范围、争夺统治地位而爆发的一场大规模的冲突。
阪泉一战,黄帝大获全胜,成为威灵煊赫的中央天帝,管制四方,治理天下,俨然是个宇宙的最高统治者。炎帝战败被擒,所辖部落被合并,他和他的臣民并不就此屈服。直至炎帝死后,其后裔蚩尤发动兵变,史称“黄蚩之战”。
《路史·后纪四·蚩尤传》云:“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作为炎帝后代子孙的蚩尤,要为老祖宗复仇雪耻,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蚩尤曾是黄帝的臣子,据《韩非子·十过》说,当黄帝去泰山大会鬼神时,“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作为前卫,为黄帝护驾。只因蚩尤曾经为臣,所以在几千年的提倡忠君、反对犯上的儒家学者眼中,他便是大逆不道的叛者了。
据《史记·五帝纪》张氏正义引《龙鱼河图》说,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个个长得“兽身人语,铜头铁额”,他们吃的是沙子石子,而且会制造各种兵器,往往托词“诈杀无道”,滥杀无辜,使“万民饮命”,是一群十分凶恶的人。蚩尤经过同一班兄弟密谋策划,诱逼南方的苗民也起来造反,浩浩荡荡杀奔河北涿鹿县来。黄帝得到蚩尤大动干戈的消息,据《龙鱼河图》载,企图“以仁义”感化蚩尤,派使臣劝他息兵罢战,未获成功,“乃仰天而叹”。在迫不得已情况下,黄帝率众对阵,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
交战之初,黄帝部众仓促应战,加上蚩尤兄弟“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述异记》),所以节节败退,伤亡很大。蚩尤急于成功,还请来一些魑魅魍魉助战,这种鬼怪能发出一种使人毛发直竖、惶不自顾的凄厉声音。一物一制,黄帝叫军士“吹角作龙吟以御之”(《通典》)。蚩尤步罡踏斗作法,一时大雾弥天,三日三夜不散。黄帝的部众伸手不见五指,方向莫辨,人人惊恐。
黄帝手下有一个叫“风后”的臣子,制造出一种指南车,以识别东西南北方向,冲出雾阵。蚩尤请来风师雨伯参战,黄帝阵地上顿时狂风横扫,暴雨倾泻。黄帝迅速调来能蓄水行雨的应龙,无奈风力太猛,他虽广施法力,总难见效。
黄帝见应龙不能取胜,急把自己的女儿魃,从天上召唤下来,凭借着她身上散发的强大热气,风雨立停,积水消失,使风伯雨师一筹莫展(《山海经·大荒北经》)。黄帝即令鼓手用“雷兽”来敲打,用“夔”皮制成的鼓,声震百里,军威大振。蚩尤兄弟及其部下闻声丧胆,溃不成军。蚩尤心犹不甘,收集败兵残将,并请来巨人族夸父,卷土重来,企图挽回败局,夺取帝位。经过几次较量,双方互有胜负,九战难见分晓。后来黄帝由玄女传授兵法(《太平御览》卷十五引《黄帝元女战法》),又得到昆吾宝剑,涿鹿一战,终于杀败夸父,活捉蚩尤。深恐蚩尤作法逃跑,就地正法,将他身上的枷栲抛于荒山,瞬息化为一片血红色的枫林(《山海经·大荒甫经》《轩辕本纪》),传说是枷锁染上蚩尤的血缘故。
战争以蚩尤的惨败告终。小说沿袭此说,只是虚构了某些情节,对有的细节作了具体描绘。如《开辟演义》把发生黄蚩之战,说成是炎帝的第七代后裔榆罔身居帝王,“为政专求急务,乘人而斗,其捷法多酷民,群臣怨望,诸侯携贰,多有不归”,引起久已不安臣位的北方诸侯蚩尤起兵造反,借口“今榆罔不德,人民怨恨,故某举兵以伐无道”。黄帝为了救护而亲自统兵赶到涿鹿,大战蚩尤,经过几番较量,终于获胜。
《上古神话演义》却称蚩尤恃强叛乱,赶走炎帝榆罔,自称为炎帝,又要消灭其他诸侯,大众归附了黄帝,爆发黄蚩大战。黄帝连败几仗,急得仰天长叹,惊动了上界的西王母,知道黄帝有难,召来九天玄女,告诉她“现在下界蚩尤氏作乱,暴虐百姓,公孙轩辕征讨不下,汝可前往助他一臂”。
玄女领命下凡,制造铜质剑戟和大弩,替代原先用于作战的竹木玉石之类的武器。玄女又设计一种指南车、记里鼓,专破蚩尤所兴的云雾。为壮军威,玄女还捉来雷兽夔牛,以兽骨作椎,夔皮作鼓,敲击时鼓声极响,“一面鼓可以声闻六里,八十面鼓可以声闻五百里,连敲起来,可以声闻三千八百里”,足以吓破敌人之胆。后来两军相遇,蚩尤一败涂地,八十一个兄弟先战死四十五个。蚩尤带了败残兵士急急向冀州逃去,黄帝率领大兵,紧迫不舍,终被擒杀。
(十九)不周山下唱赞歌
共工触倒不周山的神话,传说很多,一般有“共工与祝融交战”“共工与颛顼争神”两种说法。
共工是炎帝的后裔,姓康名回,生得铜头铁额,红发蛇身,驾驭二龙,是一个凶猛的水神。祝融身长三丈,面如琢玉,赤发朱须,以火施化,是雄强有力的火神。两神之战,象征着水火之争。共工乘坐木筏,去攻打祝融,因抵挡不住祝融喷射的炎炎烈火,大败而逃,恼羞成怒,奋力向不周山撞去。原来不周山是根擎天柱,经共工的撞击而天柱折断,半边天空塌下来,大地也被碰缺了一角。《史记》司马迁补《三皇本纪》:
当其(其指女娲)末年,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
颛顼是黄帝之子昌意的后裔。他十分专横残暴,把太阳、月亮、星星都拴在北方的天空上。《国语·周语下》云:“星与日辰之位,皆在北维,颛顼之所建也。”南方长期得不到日照,终年不见皓月繁星。颛顼不但给人类造成灾难,在神国内部也胡作非为,欺压诸神。共工是一位水神,是炎帝的后裔,在黄炎之战中曾用水协助炎帝作战。他一来不满颛顼的暴戾,二则为了替炎帝报仇雪耻,遂挺身而出,聚集部分神祇反抗颛顼的统治,争夺天帝的宝座。双方激战,从天上打到人间,一直打到西北方的不周山脚下。共工战败,被困在那里,盛怒之下一头撞倒不周山,撞断了这根擎天大柱,大地的一角因受到巨大的震荡而塌陷下去了。《淮南子·天文训》的记载是: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盘古至唐虞传》《开辟演义》《上古神话演义》几部小说,却持截然相反的态度,把共工描绘成一个祸害人类的恶神,扰乱清平世界的魁首。《上古神话演义》尤甚,将共工刻画成一个滥杀忠良、轻信佞臣、荼毒百姓的暴君,东侵西掠,弄得众叛亲离,撞死在不周山,无“天柱折,地维缺”的情节。小说把这个神话改得面目全非,使它失去了原有的光辉。
结语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我们欣赏了由神话史料联缀而成的五部神话小说,周游了上古的神话世界。当我们从神话世界回到现实的世界时,相信人人都会有这样的观感:我国的上古神话,真是优美而丰富多采。那两代人勤奋不息的治水英雄,那许许多多为人类造福的先圣,那惊心动魄的延续几代的氏族战争……这一切并不比希腊神话逊色——但是,我们又不能不承认,上古的众多的优美动人的神话,由于历史的原因,既没有完整地记载,又未曾系统地整理。所以,本书介绍的五部上古神话小说,尝试着系统整理上古神话的意图,是十分可贵的。但是,五部小说作者的可贵精神并没有得到后人的重视,以至于《盘古至唐虞传》《有夏志传》在国内已经没有存本,失传了,反倒是在日本尚有存藏——日本内阁文库藏本,成为海内外的孤本。
当然,也不能不指出,本书所介绍的五部上古神话小说,它们的艺术质量都是不高的。除此之外,作者们的思想局限性也很突出。
首先,是把神话当成历史的观点,虽然延续了几千年了,但以这种观点去整理上古神话,就难免把生动活泼的众说纷纭的神话,变成刻板僵化的“史料”,失去了神话的动人的光彩。
其次是在上古神话中注入后代人的主观意识,这就难免任意褒贬神话中的人物——这一点,以《上古神话演义》尤甚。至于四部明人所作小说,则因其紧抱着以忠君为主体的所谓正统观念,往往陷于偏颇。
虽如此,我们还是要向读者推荐这五部小说,说一声:“值得一读。”从这里不仅能看到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是怎样从原野中走进文明世界的,而且还能够培植青年人对神话的兴趣——在对于神话有兴趣的青年朋友中,如果能产生一位整理神话的大手笔,写出一部完美的中国上古神话小说来,这便是我们的无限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