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书过程和作者

二 成书过程和作者

为了了解《三国演义》,我们必须了解这部书的成书过程和它的作者罗贯中,同时也要了解一点它的版本情况。为了叙述的方便,在这一章里也顺便介绍一下全书的结构和内容提要。

(一)成书过程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罗贯中本《三国志演义》……凡首尾九十七年(184-280年)事实,皆排比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间亦仍采小说,又加推演而作之。”这实际上就是对《三国演义》成书过程的概括。这里先从《三国志》谈起。

在陈寿的《三国志》成书之前,魏国和吴国都已有“国史”,如王沈的《魏书》、韦昭的《吴书》、鱼豢的《魏略》。蜀国无史,而陈寿是蜀国人,他撰写了《蜀书》。这些史料,就成为陈寿写《三国志》的最基本的依据。

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在今四川省)人,“元康七年(297年)病卒,时年六十五”。(《晋书·陈寿传》)是著名史学家谯周的弟子,他才华出众,受到司空张华的器重,在蜀国作过观阁令史,在晋朝做过著作郎、长广太守等官,但也一再遭到贬抑。他的父亲是马谡的参军,马谡为诸葛亮所斩,陈寿的父亲也受到惩罚。《晋书·陈寿传》说,因为这层关系,所以陈寿写《诸葛亮传》说“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似乎包含了恩怨,这是不正确的。综观陈寿的《诸葛亮传》,应该说是充分写出了这个历史人物的真实全貌,对诸葛亮的品德与才干的崇敬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将略非长”,并不是对诸葛亮的全面的评价,而只是对这一历史人物一个方面的看法,这不能说是故意的贬斥。

陈寿《三国志》,与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和范晔《后汉书》一向被合称为前四史,是公认的正史中的优秀史籍。

《三国志》的缺欠,是内容还不够充实,这主要是因为陈寿当时见到的史料有限。这个缺欠,在获得裴松之的《注》以后,则得到很大的补就。

在陈寿死后约130多年,南北朝时期南朝宋人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裴注不是诠释性文字,而是把他掌握的有关三国历史的材料,以注的形式,大量补充进去。东晋以后,三国史料逐渐被发现,据统计,裴注中引用的魏晋人的著作多达210种,字数超过陈寿原著的三倍。这就极大地充实了《三国志》的内容。而且,由于裴注多采轶闻,往往异趣横生。例如《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写曹操:

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

裴松之在这里加注说:

《曹瞒传》云:“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其叔父数言之于嵩(指曹操父亲曹嵩)。太祖患之,后逢叔父于路,乃阳败面口(作脸歪嘴斜的样 子);叔父怪而问其故,太祖曰:‘卒中恶风。’叔父以告嵩。嵩惊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问曰:‘叔父言汝中风,已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风,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乃疑焉。自后叔父有所告,嵩终不复信,太祖于是益得肆意矣。”

这段注文就使原著所说的“有权数”等等,有了具体的内容,而且增加了形象性。裴注中类似这样的内容,为后世《三国演义》的创作者大量采录。还应指出的是,裴注引用的史料著述,现已大多亡佚,十不存一了,因此,裴注还具有保存史料的意义。总之,在我们谈论《三国志》时,是绝对不能忽略裴注的意义和价值的,它使《三国志》的内容更加充实,史料价值更高了。

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文,作为正史,显然是后世了解和研究三国历史的最重要的依据。《三国演义》的创作,也首先是以此为据的。

除正史之外,两晋以来的文人学子,在笔记和各种著述中,对汉末三国的史实和传说,也多有采录。如《华阳国志》《世说新语》《搜神记》《语林》等。其中很多记载,也极有趣味。例如《世说新语(假谲第二十七)》:

魏武常谓人欲危己,己辄心动,因语所亲小人曰:“汝怀刃密来我侧,我必说心动,执汝使行刑。汝但勿言其使,无他,当厚相报。”执者信焉,不以为惧,遂斩之。此人至死不知也。左右以为实。谋逆者挫气矣。

这段文字所记之事,无论是史实还是传说,都活画出曹操的奸诈和残忍。

三国故事在民间的流传更为广泛,很多民间艺术,都有以三国故事为题材者。《大业拾遗记》中有一段记载说,隋炀帝曾与群臣于曲水观看“水饰”(即放在水面上的各种木雕造型),其中就有“曹瞒浴谯水,击水蛟”“魏文帝兴师,临河不济”“吴大帝临钓台望葛玄”“刘备乘马渡檀溪”等三国故事造型。这说明,这些人物故事在隋代已广泛流传,而且故事情节,人物形象都已有了一个较固定的模式。

晚唐诗人李商隐有一首《骄儿诗》,在描写那个“美秀无匹”的骄儿的活泼顽皮情态时,特别写他“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张飞胡”是说张飞的皮肤、脸色黑,“邓艾吃”是说邓艾说话口吃。儿童以此为戏谑,正是受了当时艺人表演的影响。这反映出唐代艺人在“说话”(也可能包括其他艺术形式)中讲说三国故事,已经非常鲜明地塑造了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特征得到了突出的表现。

这些材料都告诉我们,隋唐时期三国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情况。

到了宋代,三国故事的流传更为广泛,当时的各种民间艺术几乎都在表演。中国的戏曲,在宋代已经初具规模,有所谓“院本”。据元朝人陶宗仪在他的《南村缀耕录》中记载,“院本名目”中就有“赤壁鏖兵”“刺董卓”“襄阳会”“骂吕布”等三国故事的剧目。《宋史·范纯礼传》还写了一个因看三国戏而引发的故事,大意是:宋徽宗时有个老百姓,在戏场看了三国故事戏之后,大概是非常兴奋,在回家路上看到有个做木桶的匠人拿着桶,他就抢过来自己戴在头上,作为高冠,以模仿戏场上刘备的形象,还问别人,自己的样子像不像刘先主?结果被这匠人拿住,告他“谋变”(在封建社会,一个普通老百姓模仿帝王,是犯法的)。这事惊动了宋徽宗,幸亏有范纯礼向徽宗解释说,这不是谋变,只不过是“村野无知”。这才打了几棍子,了结了。

宋代的影戏十分兴盛,也大量表现三国故事。宋人高承的《事物纪原》一书中说:

宋朝仁宗时,市人有能谈三国事者,或采其说加缘饰作影人,始为魏、蜀、吴三分战争之像。

三国故事成为当时影戏的重要题材。张耒在《明道杂志》一书中还讲了一个有关影戏的故事,他说,“京师有富家子”,“甚好看弄影戏”,每当看到关羽被杀时,“辄为之泣下”。一日,演影戏的人和其他几个人一起戏弄这个“富家子”,说关羽是一员猛将,现在影戏中把他斩了,他会作祟的,须要祭祀一番才可免灾。于是这个“富家子”拿出很多银器,买了很多酒肉。结果这群人不光分享了酒肉,还把银器拿走了。这个故事中的“富家子”显然是一个糊涂人,做了傻事,但也可以想见,影戏表演的关羽故事,一定是十分生动感人的,否则就不会使这个“富家子”“辄为之泣下”,发生了上述故事。

在宋代的“说话”艺术中,三国故事更是极为重要的内容,甚至形成了一个专门的领域,叫做“说三分”。据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有一个艺人叫霍四究,就是最著名的“说三分”的专门家。“说三分”在社会上极有影响,苏轼的《东坡志林》说:

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这不仅形象生动地告诉我们,宋代说三国故事的影响之大,而且说明了拥护刘备,贬斥曹操的倾向性,在宋代说话中已经非常明显了。

元代,是中国戏剧发展的黄金时代。元杂剧成为一代艺术的骄傲。三国故事,也成为元杂剧的重要题材。据《录鬼簿》《录鬼簿续编》《太和正音谱》《曲录》等书统计,有关三国故事的元杂剧约有六十种。现存二十一种。从内容上看,元杂剧中的三国戏可分成几个方面:一是写汉末群雄兼并,多与董卓、吕布二人有关,如《三战吕布》《连环计》;二是写曹操与汉臣矛盾的,如《千里独行》《勘吉严》;三是描述魏、蜀、吴之间的矛盾纠葛的,如《单刀会》《博望烧屯》;四是反映知识分子苦恼的,如《王粲登楼》。从艺术上看,人物形象鲜明突出,情节虽多夸饰而并不荒诞,语言也质朴晓畅,细节刻画也很成功。一些最著名的杂剧作家,如关汉卿、王实甫、高文秀、武汉臣、尚仲贤、石君宝、郑光祖等,都写了三国戏,而且,像关汉卿的《关大王单刀会》等作品,是公认的元杂剧中的优秀之作。还有些作品,为后世戏曲采用、改编,长久活在各种戏曲舞台上。总之,元杂剧中的三国戏,是三国故事发展流传中一个极重要的阶段。

宋人“说三分”的具体内容,今已不可详知。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唯一的“说三分”的话本,就是元代至治年间(1321—1323年)建安虞氏刊印的《全相三国志平话》。此书八万多字,分上中下三卷,每卷二十三个题目。书中很多情节,如刘、关、张三人到太行山落草等,不仅与三国史实大相径庭,而且后来《三国演义》里也没有采纳。但是,从总体上来看,这部平话毕竟是长期流传的三国故事的写定本,基本上构成了《三国演义》的框架。从内容、结构以及全书的粗犷的风格等方面来看,我们可以判定它是一部宋元时代“说三分”的话本;但从全书每页皆上图下文的刊印形式来看,它又主要是供读者阅读的读物。正如鲁迅所说:“观其简率之处,颇足疑为说话人所用之话本,由此推演,大加波澜,即可以愉悦听者,然页必有图,则仍亦供人阅览之书也。”由此看来,这部书本来是一部供艺人说话用的话本,甚至是一部提纲,但在流传中,经过了一定的修订(虽然还很粗疏),又配上图画,于是成了一部图文并重的读物。是纯粹的话本也好,是供人阅读的读物也好,总之,它是第一部三国故事的写定本,在伟大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的记载,由戏曲、平话等各种民间艺术形式表现的长期流传于民间的三国故事传说,构成了创作长篇小说的基础。元末明初的大文学家罗贯中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加以创造,写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明人高儒在《百川书志》中所说的“据正史、采小说,征文辞,通好尚”,正是对《三国演义》成书过程的概括(所谓“通好尚”,就是说这部书适应了三国故事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形成的倾向性,具体来说,就是拥刘反曹的倾向性)。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三国演义》是几百年来,人民大众包括历史学家、文人、艺人,共同的创作。

(二)作者罗贯中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个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这就是一大批戏剧小说家,由于社会地位卑下。关于他们的生平事迹,记载甚少,流传下来的更少,使后人可能永远也无法对他们有更多的了解。关汉卿、王实甫、罗贯中、施耐庵、曹雪芹等等,莫不如此。相反,不少文坛末流,倒不乏传记、墓志铭,甚至年谱,原因是,他们做了官。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就是一位生平事迹资料极少的大作家。明朝人贾仲名在《录鬼簿续编》中说:

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这里说,他的籍贯是“太原”,但有人指出,应该是“东原”(山东东平县),亦有钱塘(杭州)、庐陵(吉安)等说法。贾仲名《书录鬼簿后》写于永乐二十年(1422年),时年八十岁,则生于1342年。按一般习惯,“忘年交”者年龄相差当在二三十岁,或者更多,那么,按此推算,罗贯中约生于1310年。至正甲辰(1364年)相会时,贾仲名二十二岁,罗贯中已是五十岁左右了。如果他活了七十岁,当卒于1380年左右。当然,这都是大体的推算。元朝亡于1368年,所以说罗贯中生活在元末明初。

明人王圻《稗文汇编》(卷一百三)中说,罗贯中、葛可久“皆有志图王者”,“而葛寄神医工,罗传神稗史”。这里说罗贯中还是一位颇有政治抱负的人。另外,清人顾苓的《塔影园集》,徐谓仁为徐炳所绘“水浒”一百单八将图所写的题跋中,都提到罗贯中作过元末与朱元璋争天下的张士诚的幕僚。如果这些记载是真实可信的,那么,他创作的戏曲小说多是敷衍政治军事斗争的作品就不是偶然的了。而《三国演义》恰恰是完整表现作者政治思想的巨著。

据《录鬼簿续编》著录,罗贯中创作了三种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现仅存《风云会》一种。他的最主要的文学成就,还是在小说创作方面。《西湖游览余志》等都说他“编撰小说数十种”。现存罗贯中署名的小说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和最著名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另外,他也参与了《水浒传》的创作。这些作品,大都以历史上改朝换代,争夺天下的政治军事斗争为题材。从书中可以看出,他对于王朝盛衰的原因和过程,帝王将相的思想和行为,农民起义的发展和结局,政治军事斗争的策略和计谋,都非常熟悉而且颇有研究。因此,他的作品在普及历史知识、总结历史经验等方面也都是有价值的。这或者都与他是个“有志图王者”密切相关,至少说明,他是一个有政治抱负、军事知识和历史见解的有思想的伟大作家。

《三国演义》的成书时间,当然只能说是在元末明初,而无法确指。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版本,是明代嘉靖壬午(1522年)刻印本,书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有弘治甲寅庸愚子(即金华蒋大器)的《序》和嘉靖壬午修髯子(即关西张尚德)的《引》,这两篇文字,对我们理解《三国演义》有一定的帮助;全书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

在嘉靖本以后,明代还有几十种刻本,或改易书名,或增加评点,或改二百四十则为一百二十回。

清代康熙年间,毛宗岗对这部小说进行了一次较大的加工润色。不仅把二百四十则改为一百二十回,而且把回目都调整为对仗工整的七言或八言的对子;对书中的情节,特别是细节,作了一些修改,使之更加畅达;文字也更为简练;删去了一些不必要的引征。同时,又加写了带有评论性的《读法》和批语。从总体上来看,这部经过毛宗岗修改润色并加评语的《三国志演义》,比旧本的艺术水平有所提高,更便于阅读,因此成为流行最广的通行本。解放以后出版的《三国演义》,亦以此本为底本。

(三)内容提要

八十万言的《三国演义》,“陈述百年,该括万事”。全书的纵向结构,是以时间为顺序的:横向结构,则主要是把并列的魏、蜀、吴三个系列交错在一起。因此,有人指出,《三国演义》的总体结构是“辫状结构”。为了叙述这“百年”“万事”的内容,似可按纵向结构把全书一百二十回大致合并为十二个大段落:

第一至二回:这是全书的序幕、引子。写出了汉末“十常侍”作乱,致使“朝政日非”,“人心思乱”,终于爆发了黄巾起义,由此引出群雄,集中写刘备、关羽、张飞的登场。

第三至十四回:写董卓进入洛阳,危害国家、屠杀人民的罪行及最后被消灭的过程,其中着意描写了吕布这个人物。

第十五至三十三回:写曹操与袁绍的斗争,以官渡之战为高潮,这是全书极为重要的段落。很多著名故事都发生在这一段落中,如青梅煮酒论英雄、击鼓骂曹、许田打围等,而关云长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会等更是全书最精彩的部分,它成功地塑造了关羽的形象。

第三十四至四十回:写刘备投荆州和三顾茅庐。诸葛亮的出山,是《三国演义》中的大事。从此,刘备才成为独立存在的势力。如果说赤壁之战是全书的高潮,那么,这一段落,就是高潮到来之前的序曲。

第四十一至五十回:写曹操挥师南下,赤壁大战。这一段落,生动地描述了孙权、刘备联合抗曹、取得胜利的过程,其中特别精彩的是写出了孙吴政权内部主战与主和的矛盾,以及孙权、周瑜与刘备、诸葛亮之间又联合又斗争的关系。诸葛亮是最重要的人物,他舌战东吴群儒,批判了主和派的观点,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他以高度的智慧,破除了周瑜因嫉贤妒能而制造的障碍;他帮助周瑜制订了火攻曹军的决策;他妥善安排了对曹军的追击并扩大了刘备的势力。在这一战争过程中,许多人物都充分表现出忠勇和才智,构成了一幅人才济济、错综复杂的历史画面,成为全书的情节高潮。

第五十一至五十七回:写赤壁之战以后,孙刘两家又联合又斗争的关系。以刘备招亲为核心,以诸葛亮三气周瑜为线索,写周瑜用尽心机但均以失败而告终,最后只落得“赔了夫人又折兵”。

第五十八至七十四回:写刘备占领益州,夺取汉中。这一段落实际上是写刘备于赤壁大战之后在诸葛亮辅佐下不断地发展了自己的力量。在地域方面,进取西蜀;在人才方面,得到了马超、黄忠等大将,最后“进位汉中王”。

第七十五至八十五回:写关羽被杀,吴蜀绝交;曹操病死,曹丕篡权;刘备称帝,张飞遇害;刘备伐吴,惨败病死。主要的情节线索是刘备称汉中王之后,曹操用司马懿之计,挑起东吴与刘备、关羽的战争。关羽被害后,刘备完全放弃了联吴抗曹的方针,结果惨败。

第八十六至一百零四回:写诸葛亮南攻北伐的战绩及最后病死军中。诸葛亮通过对孟获的“七擒七纵”,取得了“攻心”的胜利,解除了后顾之忧。然后六出祁山、北伐曹魏。这里,写了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以及自贬到病死等脍炙人口的情节,使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得到了更完美的表现。有人指出,这是全书的又一个高潮。

第一百零五至一百一十五回:写姜维继承诸葛亮遗愿,继续北伐。姜维在战争中,有胜有负,但刘禅昏庸,终于被迫班师,而这时曹氏政权也为司马氏篡夺,建立了晋朝。

第一百一十六至一百一十八回:写晋兵攻蜀,刘禅投降。蜀亡。

第一百一十九至一百二十回:写晋兵灭吴,三分归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