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的历史
按历史朝代的划分,“三国”是指从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到280年晋武帝灭吴,这六十年的历史时期。而《三国演义》所写的内容,实际上是从184年黄巾起义开始的,所以,这是一部生动地描写了一百年间政治军事斗争的史诗式的伟大作品。
汉末三国,群雄割据。政治军事斗争异常复杂而生动。为《三国演义》写了很多评语的清朝人毛宗岗说:“三国者,乃古今争天下之一大奇局。”历史上“从未有六十年中,兴则俱兴,灭则俱灭,如三国争天下之局之奇者也”(《三国志演义·序》,毛宗岗撰,伪托金人瑞)。
同时,也正是在这争天下的“奇局”中,造就了一大批有才能、有胆识的人物,演出了生动感人的历史活剧。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爆发了以张角为领袖的黄巾起义。公元184年,黄巾起义被镇压,二十余万民众被屠杀;同时,东汉政权也动摇并趋于崩溃。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军阀发展了自己的势力,并相继控制着朝廷。189年,凉州军阀董卓进入洛阳,废少帝刘辩,立献帝刘协。从190年至196年,董卓及其手下将领李催、郭汜,为所欲为,屠杀人民,又互相残杀,给中原造成极大破坏。这时,以袁绍为首,联合各路军阀,组成讨伐董卓的“关东军”。袁绍是一个“四世三公,门吏遍天下”的大贵族。讨董结束后,各路军阀间又发生激烈的战争。本来势力并不强大的曹操,居然战胜了袁绍,特别是200年袁、曹在官渡的决战,曹操大获全胜。到207年,曹操消灭了袁绍和他的弟弟袁术的势力,并北击乌桓,扫清了袁氏残余,基本上统一了中国北方。
就在这一年里,也是在镇压黄巾起义中发展起来的刘备,在湖北隆中会见了隐居的诸葛亮,从此得到了诸葛亮的辅佐。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吞并荆州刘表之后,直指江南的孙权。在这种形势下,孙权与刘备组成联军,在赤壁火烧曹军战船,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战后,刘备取得荆州、汉中,并于214年占领成都,219年立为汉中王,与江南的孙权、北方的曹操,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220年,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废汉献帝,自称帝(即历史上的魏文帝);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也称帝(即历史上的汉昭烈帝);222年,孙权亦称“大帝”,正式形成了三国的局面。这时,在赤壁之战中建立起来的孙权与刘备的联盟,发生了变化,在关羽从江陵北击曹操的时候,孙权夺取了江陵并杀死关羽。222年,刘备为了报仇,大举伐吴,但在猇亭被吴军打败,火烧联营,损失惨重,退回永安。223年,病死于永安。
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刘禅,主持国政,对外,逐步恢复联吴抗魏的政策;对内,休养生息,增强国力,并于224年攻打“南夷”,稳定了西南少数民族。从227到234年,统率大军,六出祁山伐魏,实际上是推行以攻为守的策略。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病死于军中。
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主政,姜维治军,从249年到262年,姜维又八次出兵北伐,但无成果,且人心厌战,民力疲敝。这一时期,魏国的大权,已落入司马氏(司马懿及其二子司马师、司马昭)手中。263年,司马昭派18万大军,由邓艾、诸葛绪、钟会分别统率,分三路进攻蜀汉。刘禅投降,蜀汉灭亡。
265年,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逼曹奂让位。魏亡。司马炎称帝,是为晋武帝。279年,司马炎发兵20万,六路攻吴,280年占领建业,吴亡。至此,结束了三国纷争的历史。
从以上最简要的概述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汉末三国的历史,充满了多方面的矛盾冲突,而且富有戏剧性。西晋史学家陈寿的《三国志》,就是记载这一时期历史的“正史”;而这一时期的传说、故事,在三国之后,也广泛的流传于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