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与火铸就的时空——春秋战国时代历史背景简述

一 血与火铸就的时空——春秋战国时代历史背景简述

列国志小说叙写的春秋战国史事,头绪纷繁,年代久远,对读者来说或许较为陌生。在评介小说之前,简括地描述这一历史变局的演变脉络,将有助于读者加深对小说内容的理解。

(一)春秋烽烟

公元前771年,申、缯、犬戎联军攻破西周都城镐京,戎兵焚烧宫室,抢掠库藏,杀人如麻。周幽王丧命于骊山下,昔日辉煌的宫室多成废墟,曾经繁华的市井化作瓦砾。在一派凄凉中即位的周平王,不堪国都的破败与凋敝,又无力重建都城,加之惧怕戎兵再犯,遂决定迁都洛邑。西周亡,东周始。

周平王东迁后并未能重振王朝,周王室却从此渐失往日的显赫与权威。王室日益衰弱,诸侯日趋强大,使“王纲解纽”,西周时奉行的血缘宗法制开始瓦解;“礼坏乐崩”,诸侯纷纷拥兵割据,强者挟天子以争霸权,周王则屡屡沦为霸主的傀儡。王室的式微,列国间的争战,使中原沃土缺乏凝聚力和屏蔽力量;而南方的楚国跃跃欲试,企盼染指中原,令诸侯忧惧的戎、狄则虎视眈眈,不断侵扰中原。

历史的契机,使东方大国之一的齐国君主齐桓公脱颖而出,得以填补中原权力的真空,成为名震春秋的五霸之首。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争霸策略,挫败戎、狄,阻止楚国的北上,维护了王室的声誉和中原的稳定。中原霸主的威权与荣耀,令列国君主艳羡不已。齐桓公死后,宋襄公欲乘机争霸,但他不自量力,刚愎自用,愚蠢不堪,结果争霸未成身先死,徒给后世留笑柄。宋襄公图霸失败后,楚国的势力深入中原,狄人再燃战火,侵扰周王室,中原列国再次陷入惊恐之中。

公元前636年,因内乱而长期流亡于列国间的晋公子重耳,继承晋国君位,即晋文公。晋文公选贤任能,使晋国迅速强盛;他率军勤王平叛,击溃狄军,又在城濮之战中大胜楚军。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使楚国独霸中原的雄心化为泡影,使晋国成为春秋时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从此形成晋、楚长期争霸中原的格局,晋文公也因此成为继齐桓公之后的又一位中原霸主。

当齐国、晋国相继称霸中原之际,九曲黄河畔、巍巍秦岭中,一个年轻的国家迅速成长、壮大,它就是西秦。周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勤王有功被封为诸侯,秦方跻身列国之间。秦国偏处西北一隅,与戎狄长期杂处,经济、文化均较中原列国落后,但秦国也较少列国普遍存在的血缘宗法制的羁绊,使国家充满活力。秦穆公当朝,扫灭西戎十二国,拓展疆土千余里,使秦国成为西方霸主。由于晋国的强盛,使得秦国终春秋之世也未能称霸中原,但秦国独霸西戎,已向列国展示了其不容忽视的实力。

秦晋的相互对峙,给南方大国楚国造成了争霸中原的良机。召陵之盟、城濮之败,迫使楚国刻意经营南方,蓄积国力。公元前597年,晋、楚两军在邲交锋,楚庄王率楚军大胜晋军,使楚国声震中原;楚庄王因此成为霸主,实现了楚国几代君王称霸中原的梦想。

随着春秋时期政治状况的变化,列国的国君渐失权柄,卿、大夫则崛起执政。君权衰微,内部争夺,使列国无暇顾及争霸战争,而为争夺中原霸权进行了长达数十年战争的晋、楚两国,也已筋疲力尽,国势渐衰。公元前546年,列国在宋国盟会,共尊晋楚为霸主,史称“向戌弭兵”。此后,北方各国间的厮杀基本平息。

春秋末期,南方的吴越争霸,为列国争雄谱写了惊心动魄的最后篇章。公元前506年,吴王阖庐以孙武为大将、伍子胥为副将,率吴军攻入楚国,占领郢都,楚昭王仓皇出逃。吴国破楚,震惊列国;吴王夫差胜越后更加强大,使北方霸主晋国也不敢与之争锋。夫差沉湎酒色,怠废国政;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重振越国,终于在公元前473年灭吴。越王北上山东与诸侯会盟,周元王赐命勾践为伯,勾践成为春秋时代最后一个霸主,越国也成为春秋末期最强大的国家。

春秋时代三百年间的龙争虎斗,以越国称霸而降下帷幕,但这仅仅是大变局的开端,更加剧烈的历史变革正在酝酿之中。

(二)战国争鼎

公元前403年。

雷击周之九鼎,鼎俱震动。

晋国韩、赵、魏三家遣使至王都,请求周王册命封侯。周威烈王万般无奈,册封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韩、赵、魏三国瓜分晋地而独立,晋国灭亡。

三家分晋,标志着战国时代的肇始。其时,秦、楚、齐、燕、韩、赵、魏七雄并立,角逐厮杀,彼此兼并。频繁地外交,意在争取同盟;残酷地战争,旨在一统天下。战国前期,列国纷纷任贤图治,变法图强。魏文侯首开战国养士之风,最早实施变法,使魏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齐国在田氏取代姜氏成为齐侯后,曾一度国力衰弱,屡遭别国侵袭。经过齐威王、齐宣王的励精图治,齐国重振国威,在“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两次战役中,挫败魏国,再次称雄东方。曾经独霸西方的秦国,因内乱频仍,屡遭魏、楚进攻,失城失地,备受列国鄙视。秦孝公即位后,下令招贤,任用卫鞅变法革新,使秦国在二十年间迅速强盛,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

时至战国中期,齐、秦分别成为东、西方强国,两强龙盘虎踞,雄视中原。面对微妙的政治形势,新崛起的士阶层空前活跃,各种学派蜂起,百家学说争鸣。列国君王推行的尚贤政治,使招贤纳士成为时尚;一时间游士说客穿梭往来于各国之间,成为君王们的座上客。在纵横家们之中,有的主张合众弱以攻一强者,倡合纵说;有的主张事一强以攻众弱者,主连横说。无论合纵连横,均以齐、秦两强为对象。在实践中,因列国间矛盾复杂,利益有别,则无论合纵连横,又都阵营松散,变化频繁。

公元前318年,以楚国为纵约长的魏、赵、韩、楚、燕五国联军合纵攻秦,但被秦军击败。秦国任用张仪为相,张仪游说楚怀王,破坏齐楚联盟,也削弱了楚国的力量。此后,秦国吞并巴蜀,蚕食三晋;齐国乘燕国内乱,杀死燕王哙,兼并燕国大片国土。公元前288年,秦、齐相约分别称西帝、东帝。

秦齐称帝,使列国极为恐惧。说士苏秦劝说齐王去帝号仍称王,使列国的锋芒指向秦国。秦王被迫去帝号后,利用列国不满齐国吞并宋国之机,联合燕、楚、韩、赵、魏于公元前284年合纵攻齐,燕将乐毅率六国联军攻占齐国七十余城,齐王出逃。齐国受此重创,元气大伤,后虽收复失地,但从此一蹶不振。

(三)青色曙昕

黎明。当夜色即将消失之际,首先给人希望的是一片青色曙昕。

战国末期,当历史即将翻开崭新一页时,列国看到了西秦跨出关中地区的巨大身影,听到了这个巨人前行的脚步声。

秦国在抵御了列国的频频打击后,挥师东进。公元前260年,秦国赢得了战国时代最大的一次战役——长平之战的胜利,将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变革以来迅速强大的赵国,打落历史的擂台下。东周王室在战国时期又分为西周、东周两个小国,秦国先后灭西周、东周,迁周之九鼎至咸阳;周王朝历经西周、东周的八百余年社稷,在秦军的铁蹄下化作历史陈迹。遥想当年,西周孝王因秦人祖先非子养马有术而封其秦地时,也许未曾料到这牧马人的后代,将建立比周王朝更加显赫的功业。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消灭嫪毐和吕不韦两大势力,任用李斯、尉缭治理秦政。历史,不仅选择了秦国,而且选择了秦王政。从公元前230年始,秦王政仅用近十年时间,即逐一灭亡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使战国时代二百余年的征战杀伐,宣告终结。

公元前221年,幅员辽阔、空前统一的秦帝国诞生,秦王政自称始皇帝。曾经使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列国兵器,化作十二金人矗立于秦廷,默默地注视着新生的王朝。秦始皇建立了他的祖先未曾梦想过的伟业,又踌躇满志地编织着将其延续千秋万世的幻想。

此刻,青色曙昕终于出现在历史的天际。

回溯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巨变,使人感慨万端。周王朝由盛及衰,由衰至亡,恰似经历了自然时序的更迭:由春之繁华似锦、生机盎然,渐变为秋之花叶凋零、肃杀凄凉。从周平王东迁洛邑至秦始皇兼并六国混一舆图的五百年间,中国古代历史完成了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转变,完成了从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列国到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帝国的转变。

历史是一个过程。

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是血与火铸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