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村民自治与乡村治理的新思路

村民自治与乡村治理的新思路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是新治理模式,探索新的乡村治理模式。以村民自治为核心,构建村社一体化共同体,推行民主自治管理,实现“产权、财权、治权、事权的统一”,最大限度调动村民的参与性与积极性。只有扶大、扶强乡村产业,才能增强乡村的造血功能,激活乡村的内生活力。通过网店电商、体验店、社区直营等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创新营销模式,畅通乡村产品渠道。

村民自治与乡村治理的新思路

在实施振兴乡村战略的大背景下,需要改变以往的乡村建设模式,使乡村真正成为发展主体,因此,如何激活和培育乡村振兴的动能系统尤为重要。乡村振兴的动能系统包涵内生动能系统和外生动能系统。

1.内生动能系统

一是培育适应农产品质量安全需求的有机农业、品牌农业等绿色农业产业体系;适应农业多功能的需求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适应大数据、互联网、高新技术、生物技术集成化发展的需要,培育社群网络零售、共享农业等新型消费与服务产业体系。二是新建设主体,新建设主体应该包括三类人群,一类是乡村原住民,通过培训使之转型为新型职业农民。一类是乡村新居民,这部分人追求自然宜人的环境,逐步融入了当地的生活之中,成为一股乡村建设的新力量。一类是乡村志愿者,他们是乡村振兴的建设者和服务者,成为乡村建设的新动力,是沟通城乡的纽带。三是新利益机制,在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基础上,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行股权制、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利益分配机制,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做到“共有共享”,人人享有乡村经济发展的红利。四是新治理模式,探索新的乡村治理模式。以村民自治为核心,构建村社一体化共同体,推行民主自治管理,实现“产权、财权、治权、事权的统一”,最大限度调动村民的参与性与积极性。

2.外生动能系统

一是推广绿色金融、生态金融理念,探索内置金融、普惠金融等新型农村金融发展模式,推进“两权”抵押贷款,实现金融服务对乡村产业、乡村生活全覆盖,为乡村建设提供外部助力和支撑的新金融体系;二是以乡村大数据为基础,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手段,打造产业运营平台、产品交易平台、资源整合平台、乡村文创平台等多种创新创业新服务平台,凝聚乡村振兴合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三是充分发掘地域乡土文化元素,在保持原有乡土风味的基础上,有机融入现代文化的内容,结合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构建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富有时代气息的新乡土文化;四是围绕生态宜居的目标,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纽带,整治村容村貌,完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维护、修复自然生态,提升山水田园风光,培养新生活价值观,打造乡村新生活模式,营造天人合一、尊重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新风尚,使乡村成为承载乡愁记忆的生态家园新乡村风貌;五是针对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呈现出品牌使用公地化,透支抢吃大锅饭;品牌选择茫然化,产品真伪难分辨;品牌主体虚无化,振兴大任担不起;品牌效益短期化,前功尽弃不持续等四大困局,打造新时代的农产品区域品牌。

3.突破乡村振兴的发展思维局限

(1)从开放资源上突破,培育共享思维。乡村有很多可资开发利用的资源,譬如土地、森林、河湖、建筑等等不可胜数。然而,相当一部分资源处于闲置或休眠状态。需要有共享思维的理念,将资源化为吸引核,吸引企业资金、社会资本投建乡村,实现共同发展。

(2)从市场主导上突破,培育商业思维。坚持市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原则,走市场化道路推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打破单一政府支持发展模式,开放市场,让更多的企业和投资主体投入到乡村建设中去。

(3)从政策扶持上突破,产业带动思维。以产业扶持、金融政策扶持、人才培育扶持为主,尤其要注重产业发展,提升产业的发展力、辐射力和带动性。只有扶大、扶强乡村产业,才能增强乡村的造血功能,激活乡村的内生活力。

(4)从吸引人才上突破,注入发展活力。引导乡村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打造宜居宜业的创业基地,结合人才战略,吸引创业人才、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入驻乡村,为乡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5)从策划规划上突破,注重规划引领。策划规划引领,注入乡村发展新思想。尊重乡村,善待乡村。在遵循乡村原有山脉、水脉、文脉的基础上,加入创意元素、时代元素,优化乡村功能布局,强化乡村本土特色化发展。

(6)从产业融合上突破,助推产业升级。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挥农业多功能性的优势,发展创意农业、休闲农业、循环农业等多形态农业产业,探索“村园融合”“镇园融合”等发展模式,打造农业全产业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土地价值,提升农业收益。

(7)从用地政策上突破,提供土地保障。深化土地改革,在不改变原有土地用途的前提下,活用集体用地、四荒用地、增减挂钩、异地置换等系列政策,适当调整农业、旅游、康养等项目建设用地指标,为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8)从金融改革上突破,打破农业信贷瓶颈。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要打破现有金融供给不足、农业经营主体信贷可获得性较差的困局,构建联结银行、合作社、经营主体的农村金融服务机制,政府部门制定鼓励政策,引导乡村筹建发展基金,打破信贷瓶颈。

(9)从宣传营销上突破,搭建城乡信息桥梁。借助互联网、手机直播、APP、微信等现代新媒介,传播乡村生态农业理念,推广农业品牌,传播乡村生活方式,传播乡村文化,搭建城乡沟通的信息桥梁。通过网店电商、体验店、社区直营等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创新营销模式,畅通乡村产品渠道。

【注释】

[1][美]蕾切尔·卡逊著,吕瑞兰,李长生,鲍冷艳译.寂静的春天[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

[2][美]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2010.

[3][美]B·沃德,R·杜博斯著.只有一个地球[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4][美]梅多斯著.增长的极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5][美]丹尼尔·科尔曼著,梅俊杰译.生态政治:建设一个绿色社会[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6]陈润羊.美丽乡村建设研究文献综述[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8,12(02):8-14.(www.daowen.com)

[7][美]阿伦特著,叶齐茂,倪晓晖译.乡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8]费孝通.江村经济[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1.

[9][美]蕾切尔·卡逊著,吕瑞兰,李长生,鲍冷艳译.寂静的春天[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

[10]陆学艺,张晓明.马克思主义的合作理论和联产承包责任制[J].哲学研究,1984(4).

[11]钱忠好.农业用地市场化之我见[J].经济研究,1993(7):63-65.

[12]温铁军.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N].人民日报,2005-10-31,(13).

[13]陈锡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发展,2005(12):15-17.

[14]李颖.新农村建设的对象应是自然村[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6(10):48.

[15]陈竟,李含琳.理清建设甘肃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路——访省委党校教授李含琳[J].党的建设,2006.

[16]加快发展新农村社会事业的基本思路与政策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06(06):26-28.

[17]温家宝.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个问题[J].农村建设,2006,(5).

[18]柳兰芳.从“美丽乡村”到“美丽中国”——解析“美丽乡村”的生态意蕴[J].理论刊,2013.

[19]和沁.西部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模式与创新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3.

[20]陈润羊.美丽乡村建设研究文献综述[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8.

[21]姜彬,侯爱敏,包婷婷.苏州美丽乡村建设中文化传承模式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6.

[22]汪彩琼.新时期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2.

[23]王卫星.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

[24]张孝德.中国乡村文明研究报告——生态文明时代中国乡村文明的复兴与使命[J].经济研究参考,2013.

[25]赖瑞洪.“四级联创”开辟美丽乡村新天地——浙江省衢州市启动实施美丽乡村创建有效模式[J].农村工作通讯,2012.

[26]黄爱东.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的难题及破解思路——以厦门市为例[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5.

[27]吴理财,吴孔凡.美丽乡村建设四种模式及比较——基于安吉、永嘉、高淳江宁四地的调查[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