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信息沟通风险与机制建立

信息沟通风险与机制建立

时间:2023-06-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内部报告指标体系中应该包含关键信息指标和辅助信息指标,还要根据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政策,建立指标的调整和完善机制,使指标体系具有动态性和权变性。企业应建立信息与沟通制度,明确内部控制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确保信息及时沟通,促进内部控制有效运行。沟通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报告并加以解决。与监管机构沟通企业应及时向监管机构了解监管政策、监管要求及其变化情况,并相应完善自身的管理制度。

信息沟通风险与机制建立

(一)建立内部报告和指标体系

内部报告仅仅是信息传递的一种形式或载体,决定企业内部信息传递的有效性,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报告中承载的信息。企业首先应该厘清究竟应该编制哪些内部报告,进而确定各个报告中的指标如何设置。内部报告信息的采集和加工都是由报告中的指标来决定的。因此,内部报告指标的选择,既是内部报告传递的起点,也是决定内部报告质量的基础。内部报告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直接关系到内部报告信息的价值。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生产经营、风险管理的特点,建立系统的、规范的、多层级的内部报告指标体系。内部报告指标体系中应该包含关键信息指标和辅助信息指标,还要根据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政策,建立指标的调整和完善机制,使指标体系具有动态性和权变性。

(二)建立健全信息与沟通机制

信息与沟通机制是企业及时和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的基础,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

企业应建立信息与沟通制度,明确内部控制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确保信息及时沟通,促进内部控制有效运行。

企业内部各部门及管理层级之间应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不同部门、员工之间应处理好沟通协作问题,企业内部的合理竞争有助于企业发展,但各部门、各岗位之间的沟通障碍也会影响企业发展,给企业带来损害。

站在企业内部控制的角度来说,信息与沟通要素的建设一般包括信息收集、内部沟通、外部沟通等。

1.信息收集

信息收集是信息得以有效利用的前提,是指企业通过各种方式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信息收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信息质量。信息分为原始信息和加工信息两大类。原始信息是指在经济活动中直接产生或获取的数据、知识、经验,是未经加工的“原材料”。加工信息则是对原始信息进行加工、分析、改编和重组而形成的具有新形式、新内容的信息。企业在日常经营和管理控制中需要收集各种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核对、整合,以提高信息的有用性。企业可以通过财务会计资料、调研报告、内部刊物、办公网络等渠道,获取内部信息;可以通过行业协会组织、社会中介机构、业务往来企业、市场调查、来信来访、网络媒体以及有关监管部门等渠道,获取外部信息。

收集信息,应注意信息质量,坚持准确性、全面性、时效性、适当性等原则,收集高质量的内部和外部信息。

2.内部沟通

信息的价值只有通过传递和使用才能体现。企业应将内部控制相关信息在内部各管理级次、责任单位、业务环节之间进行沟通和反馈。企业可采取互联网、电话传真、信息快报、例行会议专题报告、调查研究、员工手册、教育培训、内部刊物等方式,实现信息在企业内部的传递和共享,确保董事会、管理层和员工之间有效沟通。重要信息须及时传递给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

企业沟通的效率效果直接影响着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畅通而有效的内部沟通有利于信息在企业内部充分流动和共享,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民主管理,改善员工关系,让企业上下统一思想和行动,对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企业可以利用会议、报告、培训、调查、访谈、信件、内刊、手册、展板等正式渠道沟通,也可以利用旅游、晚会、节庆、微信、QQ等非正式渠道沟通。沟通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报告并加以解决。

企业应建立有效的内部沟通制度,培育良好的沟通规则,约束沟通中的不良行为,促进员工行为的一致性,提高内部沟通的效率与效果。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和价值理念等软约束力对员工行为的引领作用已经超越了权力、等级、制度等硬约束力的规范作用。企业领导、部门主管要与时俱进地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下属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工作方向和企业目标上,手段体现在文化引导和人格魅力感染上。合理运用手中的职权,要学会当教练而不是当家长,信任下属并适度放权,使其在企业统一价值理念和整体目标的前提下,放开手脚,自主地开展工作,以激励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掘自身潜能。同时,要扩大下属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提高决策透明度。

3.外部沟通

企业有责任建立良好的外部沟通渠道,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1)与投资者沟通(www.daowen.com)

企业应按公司法证券法法律法规、企业章程的规定和通过股东大会、投资者会议、定向信息报告等方式,及时向投资者报告企业的战略规划、经营方针、投资计划、融资计划、年度预算、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利润分配方案以及重大担保、合并分立、资产重组等信息,听取投资者的意见和要求,妥善处理企业与投资者的关系。

(2)与债权人沟通

企业可通过信函、会谈、电话、传真等方式,与债权人就账目核对、信用额度、贷款安排、债务清偿等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沟通,妥善处理企业与债权人的关系,维持或提升企业的信用和形象。

(3)与客户沟通

企业可通过座谈、走访、专题调研等形式,定期听取和收集客户对消费偏好、销售政策、产品质量、售后服务、货款结算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和妥善解决客户投诉等问题。

(4)与供应商沟通

企业可通过供需见面会、订货会、洽谈会等形式与供应商就供货渠道、产品质量、技术性能、交易价格、信用政策、结算方式等问题沟通,及时发现并妥善解决可能存在的控制不当问题。

(5)与监管机构沟通

企业应及时向监管机构了解监管政策、监管要求及其变化情况,并相应完善自身的管理制度。同时,认真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积极反映诉求和建议,努力加强与监管机构的协调。

(6)与外部审计师沟通

企业应定期与外部审计师会晤,听取外部审计师对有关财务报表审计、内部控制等的建议,以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以及双方工作的协调。

(7)与律师沟通

企业可根据法定要求和实际需要,聘请律师参与重大业务、项目和法律纠纷的处理,并保持与律师的有效沟通。

(8)公共关系协调

企业应关注与当地社区及社会公众的沟通,特别是当企业面临征地拆迁补偿、环境事件纠纷等问题时,应妥善处理公众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