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诗歌理论:抒情与言志

诗歌理论:抒情与言志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代诗歌理论中,有“诗言志”和“诗缘情”两种主张。“言志说”出于《尚书》,“抒情说”产生于魏晋时期。正是因为“情”与“志”有着这种区别,所以“抒情说”和“言志说”也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抒情说”肯定着文学对人们的喜、怒、哀、乐等正常情感的抒发,肯定着人们的正常情欲;而“言志说”所强调是文学对于理智的表现,肯定着封建伦理道德纲常对于人性的雕琢。

诗歌理论:抒情与言志

古代诗歌理论中,有“诗言志”和“诗缘情”两种主张。“言志说”出于《尚书》,“抒情说”产生于魏晋时期。

“情”是一种生下来就具有的人的本能,是人性所固有的一种未经理性修饰的存在。古人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吕氏春秋·贵生》:“天生人而使有贪有欲,欲有情,情有节;圣人修节以止欲,故不过行其情也。故耳之欲五声,目之欲五色,口之欲五味,情也。”《礼记·礼运》:“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不学而能。”

“志”则不同。“志”含有“识”的意思,本来意义指知性认识的心理机能,是心理有意识地向某一对象运动时所具有的心理状态。《荀子·乐论》说:“曷谓一?曰:执神如固。曷谓神?曰:尽善挟治之谓神。曷谓固?曰:万物莫足以倾之之谓固。神固谓之圣人。圣人也者,道人管也。天下之道管是也,百王之道一是矣。故诗、书、礼、乐之道归是矣。诗言是,其志也。”显然,荀子所说的“志”具有“尽善”和不可迁移的特点,因而,“志”已经不是一种人生下来就具有的本能。它经过了理性的可铸造,去掉了感性色彩和欲望的因素,是“情”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向某一对象运动的结果,其核心内容包含着儒家的仁、义、礼、智等封建伦理道德观念。(www.daowen.com)

正是因为“情”与“志”有着这种区别,所以“抒情说”和“言志说”也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抒情说”肯定着文学对人们的喜、怒、哀、乐等正常情感的抒发,肯定着人们的正常情欲;而“言志说”所强调是文学对于理智的表现,肯定着封建伦理道德纲常对于人性的雕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