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京师与宫殿的发展演变

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京师与宫殿的发展演变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京师、京都、京城,作为帝王居住之地,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汉都长安,称京兆尹,另有左冯翊、右扶风,合称三辅,组成京畿之地。秦统一六国后,始皇帝大肆征伐劳役,营建宫殿,以威四海。明成祖夺取帝位后,营建的北京城,是一座典型的封建王朝都城,城内布局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都城以皇宫为主体的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京师与宫殿的发展演变

一、都城及宫殿

古代帝王居住的地方称都、京。《尚书·说命》云:“明王奉若天道,建邦设都。”孔颖达疏云:“立国谓立王国及邦国,设都谓设帝都及诸侯国都,总言建国立家之事。”京师京都、京城,作为帝王居住之地,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自皇帝制度确立后,我国历史上作为京师的地方有咸阳长安洛阳、邺、成都、建康(南京)、开封临安、北京等地。长安和洛阳是古代社会前期的重要都城,建筑宏伟,文物荟萃,人口蕃庶,但自五代后逐渐失去了昔日辉煌。宋以后,除开封、临安(杭州)外,北京成为历史上重要的京城。

由于都城是帝王所居之地,其政治体制也与众不同,行政级别比其他地方高。汉都长安,称京兆尹,另有左冯翊、右扶风,合称三辅,组成京畿之地。三辅长官皆秩中二千石,地位比一般地方长官高,除处理日常事务外,还有资格参与朝政,与列卿同。汉武帝时还在京畿地区专设司隶校尉,专掌京师地区军事、监察,地位特殊。此制一直沿承至隋唐。京畿地区的州郡在等级、机构设置规模上比一般州郡大、高,官员的品秩也高于其他地方。元代置行省后,中央京师地区辖地称“腹里”,明、清京师地区称“直隶”。这种突出皇权和中央首都所在地的行政区划,及其特殊地位的管理方法,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一直沿至近代。

宫殿是帝王居住的地方,它包括前、后两部分。前部是“朝”,即君主朝见群臣和处理政务的朝廷所在;后部是“寝”,是皇帝及后妃居住和宴游的地方。历代帝王设计的宫殿格局基本不变。秦统一六国后,始皇帝大肆征伐劳役,营建宫殿,以威四海。秦在咸阳营建的阿房宫,规模宏伟壮丽,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此后,汉唐两代在长安营建的未央宫、太极宫、大明宫,以及明清两代皇帝居住的北京皇宫,无不都是经过精心设计而有一定格局的建筑群,它象征着帝王的权威。唐太极宫,位于京师长安的宫城中间,是皇帝听政和居住的宫室,宫中建筑布局,均依据轴线与左右对称的原则。大明宫居高临下,表现了唐代鼎盛时期的雄伟气魄。明成祖夺取帝位后,营建的北京城,是一座典型的封建王朝都城,城内布局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都城以皇宫为主体的规划思想。占据中心位置的是宏伟壮观的皇宫,它的建筑布局体现了皇权至尊的中心思想。明宫城——紫禁城南北长九百六十米,东西宽七百六十米,总面积达七十二万多平方米。紫禁城内沿南北中轴线建皇极殿、中极殿和建极殿,清朝改为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是整个宫城的主体,是帝王行使权力、举行典礼的地方。出太和殿往北为内廷后三宫,即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是帝王办事和居住的地方。(www.daowen.com)

紫禁城

历代帝王何以要建造如此宏伟壮丽的宫殿?除了满足其享受外,政治上的目的十分明显。萧何在营建未央宫时与刘邦的一段对话,可谓说得明白。

高祖八年(前199年),萧何营造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时高祖刘邦刚东征返都,见宫阙壮丽,责问萧何说:“天下匈匈,劳苦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萧何答道:“天下方未定,故可因以就宫室。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亡(无)以重威,且亡令后世有以加也。”[9]一语道破了建筑巍峨宏伟的宫殿的目的,即是要显示帝王的威严和庄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