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汉武帝时的近侍政治

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汉武帝时的近侍政治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武帝时为改变“君屈臣伸”,相权过大的局面,在政体上采取的一项措施是建立中朝(内朝)制,从自己的近侍亲信中培养政治力量,以内制外。武帝即位后,首先起用身旁一些大夫、郎官之类属官,以与外廷大臣诘难,后又起用地位更低,但与国君相对更亲信的一批人,扶植他们走上政治舞台。

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汉武帝时的近侍政治

一、近侍政治

殷周时的冢宰相当于宰相的地位,常以太保、太傅兼任。“宰”的本意是罪人在屋下执事者,故初时,奴隶或犯罪者称宰,而殷商时人祭多用人牲,其执掌宰杀奴隶或犯罪者称宰,而总其事者则称冢宰或大宰,实为掌管王室家务和家奴的总管。西周时,用人牲祭祀之制渐衰,而执掌祭祀,供陈祭品仍是冢宰的职责。由于他掌王室祭祀,又在王之左右而赞王命,就成为天子左右之亲近侍臣。至此,宰才转意为主宰之意,地位渐尊。

春秋时,各诸侯国在相互交往中,又出现了“相”。“相,诏王之礼也,出接宾曰摈,入诏礼曰相。”[76]就是说,相原是国君的宾相,在国君的朝聘宴享活动中担任礼仪之类工作。到战国时,各国相继出现了相邦、相国的官称,其职责起了变化,从礼仪之长,向“百官之长”转变。秦武王时,初置丞相,这是制度上的一个重要变化,丞相变成了上承天子之令,“助理万机”政务的官员。它显然与殷周以来以“卿”为执政大臣的含义不同,丞相既是承受天子的执事者,又是天子的助手。我们从殷周时的冢宰到春秋战国时的相、丞相的出现,可以看出,作为政府行政中枢首脑的宰相,其产生最初往往是由地位低下但亲近君主、掌管王室事务的家奴或总管演变而来,由家政走向国政,由内廷走向外朝,中国古代宰辅权力的产生正是循着这一规律发展的。(www.daowen.com)

武帝时为改变“君屈臣伸”,相权过大的局面,在政体上采取的一项措施是建立中朝(内朝)制,从自己的近侍亲信中培养政治力量,以内制外。武帝即位后,首先起用身旁一些大夫、郎官之类属官,以与外廷大臣诘难,后又起用地位更低,但与国君相对更亲信的一批人,扶植他们走上政治舞台。尚书、侍中,原是宫中勤杂人员,因亲近帝王,出入禁中,被委以重任,逐渐掌权,从内朝走向外朝。从汉武帝起,经东汉魏晋,逐步完成了这样的转变,即从秦汉的丞相制转入到隋唐的三省制。从三省中的尚书、中书、门下职责的演变和转换,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规律的作用。这就是,皇帝总是从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亲信来承担政务,并使之成为辅政大臣。当这些辅政大臣的权力益重时,皇帝又会另选委更亲宠的近侍承担政务,而架空原来的辅政大臣,剥夺其实权,仅保留其虚衔或使之成为荣誉职位。这样一而再地由内及外,由亲制疏、由内侍演变成政务官的做法,是我国古代社会中央宰辅机制权力产生、转换和结构变更的主线。从明代的内阁,乃至清军机处的产生中,仍可寻求它的轨迹。“魏晋以来,中书、尚书之官始真为宰相,而三公遂为备员,其故何也?盖汉之典事尚书、中书者,号为天子私人。及叔季之世则奸雄之谋篡者,亦以私人居是官”[77]。用私人为宰辅促使权力不断地由内向外转移,标志着皇权对相权控制的加强和中央集权的强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