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六艺略》与《诸子略》的儒家关系

《六艺略》与《诸子略》的儒家关系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认为,《六艺略》与《诸子略》儒家类的联系固然存在,但其区分亦是十分明确的。《六艺略》所载之典籍,主体为六经及其传记。细观《汉志》对六艺类文献与诸子之儒家类的评述,两者的高下是十分明显的。

《六艺略》与《诸子略》的儒家关系

《汉志》有《六艺略》,《诸子略》部分又有“儒家类”,鉴于两者的密切联系,有些学者认为《汉志》的布局略显矛盾和重复,如章学诚言:“若就书之易淆者言之……子部之儒家与经部之经解相出入”[1]梁启超则更为直接地说:“既列儒家于九流,则不应别著‘六艺略’,既崇儒于六艺,何复夷其子孙以侪十家?”[2]这种质疑无疑有一定的依据,因为儒生最典型的特征是传诵经典,即所谓“游文于六经之中”。我们认为,《六艺略》与《诸子略》儒家类的联系固然存在,但其区分亦是十分明确的。《六艺略》所载之典籍,主体为六经及其传记。六经自不待言,汉儒视其为西周旧典,具有不可置疑的权威性,而传记类内容虽体裁各异,有传、故、记、微等各种表现形式,成书时间也有先后,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直接面对六经,或注解六经,或推阐大义,其内容、结构直接与六经相对应。所以,在汉人的语境中,“六经”或“六艺”的概念有着狭义与广义的区别。狭义的“六经”或“六艺”,仅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典籍;而广义的“六经”或“六艺”,则将六种典籍与各种传记都包括其中。从《史记》《汉书》的记载来看,汉儒对经学的认知中,传记类亦属于六艺之属,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至于《诸子略》之“儒家类”,《汉志》表述为“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善其言”[3]。与其他九家相比,儒家与六经的关系无疑更为直接,但其与六艺类文献的区别究竟在何处?解决这个问题,有一个大前提需要考虑,即儒家类既然被统摄于《诸子略》部分之下,那么其与六艺类文献的差异,首先要体现在诸子类与六艺类上。六艺类,如前所述,是六经与依傍六经的传记的合称,是直接承袭西周旧典而来。而诸子类文献,就思想内容讲,为春秋战国以来的新的学术元素,是“学术为天下裂”的产物,两者的区别很明显,“诸子以立义为宗,传记以释经为主”[4]。从某种程度上讲,作为西周礼乐文化代表的“六经”是诸子之学的母体,两者是源与流的关系,如徐复观所讲是“常珍”与“异馔”的关系,“诸子之言,常由性情之所激、思维之所推演,而发为偏至奇特之言,以快一时之意”[5]。经与子的这种差别,在《汉志》的框架内是清晰的。细观《汉志》对六艺类文献与诸子之儒家类的评述,两者的高下是十分明显的。五经乃“五常之道”,与仁、义、礼、智、信相匹配,实际就是孔子及儒门倾力最多的礼乐仁义之道,所以汉儒眼中的五经,就是先王之道最完整也最完美的体现。而儒家类虽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但毕竟是一个模仿与追随五经的角色,两者还需要一个“宗师仲尼”的平台。儒家所说的一系列仁义礼乐,其实都从五经生发出来,两者更像是“体”与“用”、“经”与“变”的关系。(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