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上官村志:王发兴与马栏边区领导的深厚友谊

上官村志:王发兴与马栏边区领导的深厚友谊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此期间,边区政府的主要领导经常到张家山来,像家人一样亲切。八路军一名周姓将领,在山西抗日前线牺牲,边区领导将他的妻子和孩子安排到王发兴家中居住,像一家人一样生活了三四年,西安解放后,陕西省委才将母子二人接到西安。敌人撤退后,王发兴将掩藏的财产和文件完好地交给组织,受到了边区领导的亲口称赞。王发兴一家人同关中地委党政领导和部队的同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上官村志:王发兴与马栏边区领导的深厚友谊

王发兴,原籍商州金陵。原先,商洛山大沟深,土地贫瘠。苛捐杂税,横征暴敛,征丁派夫,加之山区土匪横行,一家人实在无法生存,就背井离乡逃难到关中。听人说北山边区好,对难民优待,就携老母、妻子、儿女,并带两个堂弟在20世纪30年代末期,全家人逃难到马栏张家山。果然所传不虚,边区政府对难民很好,帮助解决临时住处,供给种子、农具。当时马栏地区50%的人口都是从外地逃来的难民。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后,全国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变化,建立了抗日统一战线,国共谈判划分了边区的界限。当时马栏边区跨越五个县,面积有7500平方公里,人口约10万人。革命出现了高潮期。老百姓生活相对比较安定。

张家山位于深山老林,周围山大沟深,森林密布,人烟稀少。王发兴一家人响应边区政府号召,自己动手,依山势开挖了四面窑洞,开垦了五六十亩荒地,并养了牛、羊、猪、鸡等。经过几年的辛勤劳动,做到了粮食满囤,瓜菜满地,牛羊成群。一家人丰衣足食了,首先想到的是感谢边区政府。所以,他们积极交军粮,做军鞋。还在家中磨面、碾米、烙馍、做衣服送给部队,支援前线打仗。

在此期间,边区政府的主要领导经常到张家山来,像家人一样亲切。八路军一名周姓将领,在山西抗日前线牺牲,边区领导将他的妻子和孩子安排到王发兴家中居住,像一家人一样生活了三四年,西安解放后,陕西省委才将母子二人接到西安。(www.daowen.com)

张家山有一个枪械修理所,主要是为部队修理和制造枪械弹药。王发兴一家人与这些部队人员关系密切,只要家中有米、面、油、肉等,就要给八路军部队送去。王发兴多次受组织委派传递党的机密文件、资料,无一失误,受到组织表扬。1947年初,蒋介石调集了7个旅13个团的兵力,分五路进攻马栏关中分区。2月19日,关中分区军民主动撤离,国民党军侵占了分区首府马栏镇。边区领导将机密文件、边区政府的银元、枪械所的机器等交给王发兴掩藏。他将文件用油纸包裹,其他物品用黑毛口袋装好,利用自己熟悉地形的优势,在大山梢林中秘密埋藏。并将所有粮食和生活用具全部藏起来,不给敌人留任何生活物资。敌人清剿时进行大扫荡,占领山头,封锁沟口,机枪大炮对着梢林猛烈轰击,接着放火烧山。边区军民在山林里不时移动,躲避敌人,度日如年。夜间,敌人在山头燃起篝火,照得天空通红。敌人的清剿持续了11天,所有村庄门窗、家具被烧光,锅盆被砸烂,户户家徒四壁,一片凄惨。敌人撤退后,王发兴将掩藏的财产和文件完好地交给组织,受到了边区领导的亲口称赞。

从1939年到1949年,关中地委在马栏生活战斗了十个春秋。王发兴一家人同关中地委党政领导和部队的同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49年初,王发兴一家人迁到上官村。土地改革中分到了土地、庄基地。1957年,富平县给王发兴特批了盖房子的木料,盖起了四间新瓦房。他于1979年病逝,享年88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