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全人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和必要性

全人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和必要性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内容上来看,素质教育关注的方面明显比通识教育更广泛。⑤全人教育与通识教育全人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本体诉求,而通识教育是实现这一诉求的手段。而通识教育以整全的知识锻造健全的人格,充分体现了全人教育的价值取向。根据通识教育的目的。②通识教育的内涵通识教育的核心是基于健全人格塑造为首要目标的“全人教育”。实行通识教育是大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实行通识教育是我国教育现状的必然要求。

全人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和必要性

(1)三种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要达到让人正确面临和处理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目的。

②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教育的一种,这种教育的目标是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因为通识教育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它提供的选择是多样化的。而学生们通过多样化的选择,得到了自由的、顺其自然的成长,可以说,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教育不是车间里的生产流水线,制造出来的都是同一个模式、同一样的思维,而是开发、挖掘出不同个体身上的潜质与精神气质。因为通识教育是要“孕育”出真正的“人”而非“产品”。

③全人教育

“全人教育”是一种整合以往“以社会为本”与“以人为本”的两种教育观点,形成既重视社会价值,又重视人的价值的教育新理念。这是一种理想的教育观念,也是中外教育家的一种理想追求。全人教育的理念是强调教育的范畴应该是整体性的、全面性的,同时考虑到学习者的发展学习需要与顺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在心智及体魄等方面得到健全均衡的发展。也就是说,不仅要让学习者学习到各种知识,还要接受道德与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念,并且启发他们学以致用,帮助其具备相关知识以面对现实社会的种种考验,更重要的是拥有追求真、善、美的人生目标,在这样的基础上,将来他们就会懂得如何走正确的路,做正确的事。

④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

在我国高校中,“素质教育”的提法比“通识教育”更加常见。部分学者支持通识教育就是素质教育,只不过是国内外的翻译不同,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素质教育的内涵更深刻,不能完全等同于通识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的发展,是学生素质的发展和完善。

素质教育由目的指向教学内容,通识教育由内容指向目的,不仅关注某些在人们素质的发展和提高中起特殊作用的课程,如培养计划中规定的显性课程,而且还关注教学内容的其他方面。一是几乎所有课程中都可能存在相关内容;二是在课程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意志和信念等因素的作用,与具体知识内容不同;三是学校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隐性教学资源,如学校环境、校纪校风等,换言之,即隐性课程。

从内容上来看,素质教育关注的方面明显比通识教育更广泛。由这个结论可以得知,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关系是,前者是后者的灵魂,我国不仅要大力推广素质教育,还应将素质教育作为通识教育顺利发展的前提与关键

⑤全人教育与通识教育

全人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本体诉求,而通识教育是实现这一诉求的手段。即如果没有全人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宗旨,通识教育就可能流于知识的堆砌和课程、课组的设立与学科归类等外在形式。而如果没有扎实有效的通识课程作为实施全人教育的实质性支撑,全人教育的深化也可能成为一句口号而得不到真正的落实。

全人教育强调知识教育中“关系”的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人文、社会、自然互动、整合,体现出全人教育的知识取向。

全人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完整发展,实现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并主张通过知识间关系的构建,达到正确认识社会、认识生活,进而达到人的完整发展。而通识教育以整全的知识锻造健全的人格,充分体现了全人教育的价值取向。可以说,全人教育是通识教育的目的,通识教育是实现全人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高校应在全人教育思想指导下进行通识课程设计,实现通识与专业的平衡,进而达到学养与人格兼进,最终实现形成睿智、达于至善、成为完人的教育目标。(www.daowen.com)

(2)通识教育与通识教育课程

①通识教育

根据通识教育的性质。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通识教育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通识教育是对所有大学生的教育;通识教育是一种大学理念,即整个大学的办学思想;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同义,通识教育的实质就是对自由与人文传统的继承。

根据通识教育的目的。“通识教育指非职业性和非专业性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通识教育作为大学的理念应该是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层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通识教育旨在给学生灌输关于好公民的态度和理解”。强调通识教育是关注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和理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

根据通识教育的内容可知通识教育是一种使学生熟悉知识主要领域的事实的思想的教育类型;通识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非专业性的、非职业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做准备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其涉及范围宽广而全面。

②通识教育的内涵

通识教育的核心是基于健全人格塑造为首要目标的“全人教育”。通识教育的内涵从宏观维度看是指通识教育的教育理念,因此通识教育贯穿大学全过程首先是指要将通识教育的理念贯穿大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特别是要将这一理念深度渗透到专业教育和专业课程中去,让学生透过专业教育表面的专业知识,达到对专业伦理和专业精神的领悟内化。

实行通识教育是满足经济全球化对综合性人才需求的需要。当今科技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不断发达,全球化和国际化日益加强,社会的快速进步使得单纯的专业性人才已经不再符合其发展需要。

实行通识教育是大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大学生在学校中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更要塑造人格,培养智商的同时培养情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审美意识等培养和教化,不仅对职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甚至对为未来整个人生都必不可少。

实行通识教育是我国教育现状的必然要求。在社会的实践中反映出了大学培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虽饱学理论但缺乏动手能力,不懂得理论联系实际,缺乏创新精神;虽满腹经纶却缺乏正义感、责任淡化,是非混淆,道德低下。大学教育必须改变这种现状。

③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是指除专业教育外的基础教育课程。如果说专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在某一知识领域的专业技能和谋生手段,那么通识课程则要通过知识的基础性、整体性、综合性、广博性,使学生拓宽视野、避免偏狭,培养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健全人格,也就是教化他们学会做人。

通识课程的设计需要考虑以下三个问题,即本领域有哪些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或文化价值;对于不继续学习本专业的学生,他们应该了解哪些内容以便更好地体会它的存在价值;了解这些知识如何帮助学生以不同的视角思考道德抉择,或以不同途径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