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青岛纺织工业的发展与日本统治时期有关

青岛纺织工业的发展与日本统治时期有关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山东虽是产棉地区,但长期没有棉纺织工业,所产棉花主要经青岛、天津输往他埠,剩余为农家自用。日本侵占青岛后,日本纺织业开始将投资设厂的区域指向山东。日本在青岛开办纱厂刺激了中国民族纺织工业在山东的发展。随着青岛棉纺企业的发展,青岛纺织工业在全国的比重逐步提升。到1922年,青岛棉纺企业纱锭数已超过8万锭,在全国占比超过5%,开始跻身中国主要纺织工业城市行列。

青岛纺织工业的发展与日本统治时期有关

山东虽是产棉地区,但长期没有棉纺织工业,所产棉花主要经青岛天津输往他埠,剩余为农家自用。德国侵占青岛后,德国商人曾开办过缫丝厂,是为山东近代纺织工业的发端,但其规模和影响均不大。

明治维新后,日本的纺织工业发展很快,并于19世纪末开始在华投资设厂。起初,日本纺织业投资的主要区域是在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地区,意在与英商抢占华东及长江流域棉纺品市场。20世纪初期,上海及其周边地区棉纺织业趋向饱和,面临过于激烈的竞争,且汉口一带“战祸频仍,匪乱为患”,因此日商将纺织业投资重点转向以天津为中心的华北地区。日本侵占青岛后,日本纺织业开始将投资设厂的区域指向山东。

1915年4月10日,日本内外棉株式会社向日本外务省提出报告,要求帮助其与日本陆军协调,希望在胶济铁路沿线的李河庄、潍县或济南一带获取10万余坪工厂用地,以开办纱厂。从表面上看,其在山东建厂的理由为山东人口稠密、水质良好、运输方便[5],实际上是打算借助日军势力,降低投资设厂成本和抢占山东市场。对此,日本陆军省指示青岛守备军“给予便宜”。此后,日本内外棉株式会社派人实地勘察,提出在青岛台东镇、四方和济南3处设厂的备选方案,但在青岛守备军民政部竭力推荐下,最终决定的是在四方机厂附近建厂的方案。[6]

1916年7月18日,日本内外棉株式会社在青岛设立第六工厂,即青岛内外棉纱厂。该厂位于四方,投资775万日元,1918年1月投产,成为山东第一家近代棉纺织企业;建设之初设计年产能2万锭,后接续建设,到1925年2月年产能已达6.3万锭。

在内外棉株式会社带动下,青岛出现了日本纺织企业投资设厂的第一个高峰期。1919年,大日本纺织株式会社在青岛设厂,即青岛大康纱厂,位于四方,1921年10月9日投产,1925年2月达年产能5.8万纱锭。1920年,长崎纺织株式会社在青岛设厂,即青岛宝来纱厂,位于沧口,1923年11月投产,1925年2月达年产能2万锭。1921年11月,富士瓦斯纺织株式会社在青岛设厂,即青岛富士纱厂,位于沧口,1922年11月投产,1925年2月达年产能3.1万锭。1922年,上海制造绢丝株式会社在青岛设厂,即钟渊纱厂,位于沧口,1923年4月投产。同年,日清纺织株式会社在青岛设厂,即隆兴纱厂,位于下四方庄,1923年4月投产,1925年2月达年产能2.1万锭。

日本在青岛开办纱厂刺激了中国民族纺织工业在山东的发展。1919年,鲁丰纺在济南设厂。1920年,华新纺织有限公司在青岛设厂,注册资本达120万银圆。但是,两家合计年产能不过1万锭,加上技术、管理相对落后,难以对日资企业形成竞争威胁。尽管如此,日本当局依然予以防范和限制。1915年华新纺织公司设立时,借助北京政府支持,拟官民合办并企图垄断直隶、河南、山东3省棉纺业30年。在日本干涉下,北京政府不得不于10月29日发布大总统批令,宣布取消“专办”。周学熙在德占时期就投资青岛,利用沧口缫丝厂房开办纱厂,后因一战爆发而被迫中止。直到一战结束后,华新方借助英国势力得以恢复建厂。

随着青岛棉纺企业的发展,青岛纺织工业在全国的比重逐步提升。到1922年,青岛棉纺企业纱锭数已超过8万锭,在全国占比超过5%,开始跻身中国主要纺织工业城市行列。(www.daowen.com)

全国纺织业锭数比较表

日本棉纺企业在青岛设厂,对山东乃至华北经济地理产生了诸多影响:一是这一时期青岛日本纱厂精纺纱锭占所有统计厂家总数的81.36%,其所产棉纱价格不高,销路颇广,中国手工土纱和土布很快“完全被打倒”。二是一批日本商行、商号深入山东腹地推广美棉种植,为日本纱厂提供原料,山东棉花播种面积大幅度提高,所产棉花或运往青岛日资纱厂用作原料,“或运往他省及东洋”,对山东农业生产产生显著影响。三是随着青岛日本纱厂逐步投产,山东棉纱进口大幅度减少,但印度、美国产优质原棉进口量有所增加,用于与山东产短纤维棉花掺用,生产优质棉纱。[7]

日商青岛纱厂一览表(1925年)

日本内外棉株式会社的请求书(1922年3月8日)

青岛富士纱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