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武汉历史文化资源的分类与开发

武汉历史文化资源的分类与开发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科学、有效的分类不仅可以充分地认识历史文化资源的特性,还有利于进一步加强有效的保护和合理的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形态多样,按照不同的分类视角与标准会产生不同的分类结果。胡郑丽在《文化资源学》中将历史文化资源分为物质类遗产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两类。兼顾各分类方法的优缺点,本书将采用目前较为通用的分类方法,将历史文化资源分为有形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无形的历史文化资源两大类进行研究。

武汉历史文化资源的分类与开发

历史文化资源内涵丰富,种类多样,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蕴藏着宝贵的文化财富和极高的现实意义。历史文化资源见证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演进,从古人类遗迹到历朝历代的古城遗址,从壮丽恢宏的宫殿建筑到绚丽多彩的古村镇、古村落,从各类精美的工艺美术品到价值独特的文献资料,这些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魅力。面对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何对其进行分类,准确理解这些文化资源的特征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科学、有效的分类不仅可以充分地认识历史文化资源的特性,还有利于进一步加强有效的保护和合理的利用。

历史文化资源形态多样,按照不同的分类视角与标准会产生不同的分类结果。吕庆华(2006)在《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中按照历史文化资源是否有实物性形态将其分为有形文化历史资源和无形文化历史资源,其典型代表是文化遗产。牛淑萍(2012)在《文化资源学》中将历史文化资源分为有形历史文化资源和无形历史文化资源,有形历史文化资源主要以历史遗迹和历史建筑为表现形式,无形历史文化资源则以无形的文化遗产为表现形式。胡郑丽(2016)在《文化资源学》中将历史文化资源分为物质类遗产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两类。通过总结以上学者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分类研究可发现,历史文化资源大体可被分为有形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无形的历史文化资源两大类。兼顾各分类方法的优缺点,本书将采用目前较为通用的分类方法,将历史文化资源分为有形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无形的历史文化资源两大类进行研究。

(一)有形的历史文化资源

有形的历史文化资源是相对于无形的历史文化资源而言的,指以具体的形态方式存在,并能被直接开发利用,是看得见、摸得着并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物质载体。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颁布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2)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2005)等文件中对历史文化资源表现形态的概述,同时,综合目前学者们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定义与分类,本书将有形的历史文化资源划分为历史遗迹、历史建筑和可移动文物等类别,具体包含了古人类活动遗迹、古城遗址、军事遗址、名人活动遗址、交通遗迹、宗教建筑、宫殿建筑等。

1.历史遗迹

遗迹是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见证了人类历史发展演进的过程,为反映当时社会的状况,获取历史发展信息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其中包含了古人类活动遗迹、古城遗址、军事遗址、名人活动遗址、交通遗址等内容。

古人类活动遗迹是指史前人类活动的遗迹。目前,我国较著名的史前人类活动遗迹主要有云南元谋人遗址、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盘龙城遗址等。以半坡遗址为例,其作为古人类活动遗迹的一个代表,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距今已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自1952年被发现以来,已发掘出了大量与原始先民生产生活相关的遗迹与遗物,如穴址、陶窑遗迹,这对研究我国原始社会尤其是黄河流域的历史状况有着重要价值。古人类活动遗迹揭开了人类历史序幕,为研究史前人类历史提供了直接资料,对推进人类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古城遗址是指历朝历代所遗留下来的都城遗址。中华文明历史悠久,虽历经多次改朝换代,但仍保留有大量的古城遗址,如殷商时期的殷墟遗址、汉长安城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唐长安城遗址。我国有史书记载的建都史始于商周时期,“盘庚迁殷”建造了规模宏大的殷墟都城,距今已有3300多年的历史,是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素有“中国考古学诞生地”“甲骨文发祥地”的美誉。自1928年考古挖掘工作开展以来,在遗址上发现了目前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和大量精美的青铜器具,它的发现不仅推动了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而且还为研究殷商时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古城遗址以其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为推进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研究提供了直接的资料来源。

军事遗址是指在军事战争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遗迹与遗物,包含军事战争遗迹和战斗武器装备。近代中国是一段与列强斗争的历史,遗留下了大量的战争遗存与遗物,如鸦片战争遗址、圆明园遗址、二七纪念塔等。汇集中国古代各类园林艺术于一体的圆明园,以其宏大的规模、独特的造型艺术在我国的古代皇家园林中占据着重要地位。1860年英法联军进军北京城,使其遭遇洗劫,并付之一炬,成为近代中国不能抹去的伤痛。各类军事遗址作为铭记民族记忆的载体,见证了历史发展演进的过程,对于宣扬民族精神,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国家安全意识有着重要意义。

名人活动遗址是指以历代帝王、重要政治家、文人、民族英雄等历史名人的诞生地、活动地为依托,并留存有数量众多的名人故居、纪念性建筑,如曲阜“三孔”、孙中山故居、成都武侯祠等。位于广东省中山市的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借助文字、图片等展示方式,生动地再现了孙中山先生的人生经历和所创建的丰功伟绩,有利于进一步弘扬近代革命精神,增强现代社会的革命教育。目前,我国对名人活动遗址的保护大多采取修建纪念馆、博物馆等方式,一方面实现了对名人活动遗迹的保护利用,另一方面对于推动我国社会教育和文化宣传也有着重要意义。

交通遗迹是指古代人们流动主要是商贸往来时所留下的通道,涵盖陆路、水路和其他类型,反映了人们之间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具有极高的遗产价值、考古价值和旅游价值。以素有“欧亚大陆桥”之称的陆上丝绸之路为例,是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所开辟,历经几个世纪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长安为起点,途经甘肃、新疆、中亚、欧洲等地的文化交通路线。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产品远销到沿线国家,沿线各国的珍贵商品也被带到中国,有力地推动了沿线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丝绸之路是沿线国家共同贸易往来的产物,是东西方之间文明交流的要道,是联系东西方的重要纽带,在加强各国贸易往来、文化交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交通遗址以其跨越时空的大布局,在加强双方贸易往来、文化交流过程中有利地实现了沿线地区的共同繁荣发展。

2.历史建筑

历史建筑是指在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具有一定价值的建筑物和构筑物,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历史建筑数量众多、种类多样、内涵丰富,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科学和艺术价值,通过它们不仅可以对历史建筑本身的设计、工艺和构造有所了解,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对建筑本身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与地方特色有更深刻的理解。历史建筑类文化资源主要包含宗教建筑、古城建筑、陵墓建筑、宫殿建筑等。

宗教建筑涵盖的内容极为广泛,是珍贵的文化资源,按照信仰类型的不同可分为佛教石窟寺、道教宫观、基督教教堂伊斯兰教清真寺等。我国尤其以佛教寺庙建筑为最,保存有大量独具特色的佛教石窟寺,如龙门石窟、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等。龙门石窟作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始凿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唐朝时期达到顶峰,历经东西魏、隋唐、宋等400多年的发展,保留有大量的宗教、美术、书法音乐、服饰、医药、建筑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实物,对于研究北魏至唐代的历史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宗教建筑以其独特性、内涵的丰富性在我国数量众多的历史文化资源中占据着重要地位。(www.daowen.com)

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与街区。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其分为古都类、传统城市风貌类、风景名胜类、民族及地方特色类等类型,如平遥古城丽江古城等都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平遥古城作为目前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基本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和城市的原型,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对于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形态、经济结构、军事防御等都有着重要意义。历史文化名城、街区以其完整性、地域性等特点,对于展现历史风貌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以其所蕴含的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使其与整个城市的发展休戚相关。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帝王陵寝、具有纪念意义的名人墓地和其他墓葬等类型。目前我国较著名的陵墓建筑有秦始皇陵、汉武帝茂陵、唐乾陵、明十三陵、中山陵等。古人有“事死如事生”的观念,较为重视丧葬礼仪。秦始皇陵是目前我国最著名的陵墓之一,从已发掘的秦始皇兵马俑来看,其恢宏的气势、高超的技艺让无数人叹为观止,随着绘画、书法、雕刻等艺术与陵墓建筑的融汇,陵墓建筑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不断得到提升,不断创造出新的时代价值。陵墓建筑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以其极高的历史、艺术、文化价值,成为研究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宫殿建筑又称宫廷建筑,古代帝王为巩固自己的统治,突出皇权的威严,往往会修建规模宏伟的建筑物,如秦始皇统治时期所修建的豪华宫殿阿房宫,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最宏伟的宫殿之一。汉代修建的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等也是极具代表性的宫殿建筑。再如明清时期修建的皇宫,据统计现有殿宇宫室九千多间,以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最具代表性。整个宫殿按照“前朝后勤”的建制,沿着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布局,进一步凸显其恢弘的气势。宫殿建筑凝聚了中华传统历史建筑的精华,展现出了我国悠久的建筑文化传统。

城防建筑是古代建筑中规模最大的一类,包含城楼、城垣、城墙、村堡、关隘、烽火台,在防御外来侵略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以长城为例,作为城防建筑的典型,长城是古代为抵御塞北游牧民族入侵而修建的大型军事防御工程,其中以秦长城、明长城较为有名。秦长城是在公元前220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巩固其统治,抵抗北方的侵略,把各国早期修建的一些城墙连接起来,修建的一条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军事防御工程。明长城在秦长城原有基础上继续修建,西起嘉峪关、东至鸭绿江,其中以八达岭长城、山海关长城、嘉峪关长城最具代表性,有效地防御了外来民族的侵略。长城如今已成为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象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奇迹。城防建筑凝结了无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以其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对于推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3.可移动文物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留存有数量众多的可移动文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对可移动文物的界定,可移动文物包含了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历史上各时代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移动文物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时间不同可分为古代文物、近现代文物;根据珍贵程度可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根据质地不同可分为石器、青铜器、陶器、玉器等。以石器为例,根据所处时代的不同可分为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如石斧、石杵、石磨棒、石球、刮削器,作为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工具,对于展现人类早期历史状况,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再如在我国有着深厚底蕴的青铜文化,在夏商周时期发展最为繁盛,数量众多、类型多样、纹饰精美、造型丰富,其作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在古代的礼制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安阳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鼎,是商代青铜器文化的典型代表,以其高超的技艺、精美的纹饰而闻名世界,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可移动文物以其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科学和艺术价值,使其在整个历史文化中发挥出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文物创意产品的开发,有力地推动了“文物活起来”目标的实现,加快文物自身价值的发挥。

(二)无形的历史文化资源

无形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以有形的物质载体为依托并将其所蕴含的精神、文化传统等无形要素进行表达。根据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一是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二是表演艺术;三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四是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五是传统手工艺。结合目前学者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及分类的深入研究,其中顾军、苑利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学研究》一文中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七分法弊端的分析总结出三分法,即传统表演艺术、传统工艺技术、传统节日仪式。学者马自树认为:“非物质遗产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技艺类,一类是文化类(习俗类)。”综上所述,本书将无形的历史文化资源分为四大类,即传统表演艺术类、传统工艺技艺类、传统节日仪式类、传统生产生活知识经验类。

传统表演艺术类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的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类表演艺术的集合,涵盖民间说唱、传统戏剧、传统舞蹈、传统音乐、体育竞技等内容。如昆曲作为我国首批入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典型代表,是目前我国最古老的戏曲种类,其糅合歌、舞、介、白等各种表演艺术于一体,以其独特的唱腔和细腻的表演手法在我国传统表演艺术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对于展现我国古代深厚的戏曲艺术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再如蒙古族的呼麦歌唱艺术,目前在我国乃至全世界民族歌唱艺术中都是独一无二的,以歌唱者独特的发音技能,创造了人类歌唱史上的奇迹。传统的表演艺术作为人类史上艺术宝库中绚丽的一枝,加快其发展不仅对于展现人类发展演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其所具有的极高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也使其在人类历史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传统工艺技艺类是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传承并延续至今的各类工艺技术,具备完整的制作流程和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涵盖了传统饮食加工工艺、传统建筑营造工艺、传统织染工艺、传统编制工艺、传统造纸技艺、传统陶瓷制作工艺、传统绘刻工艺等内容。以我国的剪纸艺术为例,作为我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剪纸风格独特,种类多样,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与百姓的日常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包含了吉祥、美好、幸福等喻意,展现出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内涵。再如传统的宣纸制作技艺,我国作为世界上最早发明造纸术的国家,有着悠久的造纸历史,传统宣纸制作技艺更是以其纸质柔韧性强、书写方便等优点,获得大众的认可并得以传承发展至今。传统工艺技艺在实现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同时,也通过对以“精益求精”为核心的工匠精神的弘扬,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传统节日仪式类是指在长期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内所举行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民俗活动,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具有极强的群众性。以我国的端午节为例,作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又称“端五”“端阳”“重五”。端午节萌芽于先秦时期,后演变为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传承发展至今还保留了多样化的文化表现形式,如划龙舟、吃粽子、挂菖蒲、喝雄黄酒等习俗。随着国家对传统节日的保护与利用,传统节日仪式在加强社会教育、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再如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在今天仍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社会影响力。节日习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着人们的情操,对于增强民族认同感、提升民族凝聚力也有着重要意义。

传统生产生活知识经验类是指在长期的观察和社会实践过程中所积累的关于生产生活的知识与经验,具体可分为生产性的知识经验与生活性的知识经验,其中包含了传统的农业知识、传统的渔业知识、传统的手工业知识、传统的服饰制作知识、传统的建筑建造知识等内容。如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实践中所积累下来的农谚知识:“立春这天晴一日,农夫耕田不费力”“过了惊蛰节,耕田忙不歇”“清明前后,种瓜种豆”,这些不仅蕴含着劳动人民的智慧,而且为农业生产活动的有序开展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再如201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二十四节气”,一方面作为我国古代历法知识的补充,另一方面又是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内容,有利于“耕、播、种、耘、管、收、藏、售、加工”等农事活动的有序开展。传统的生产生活知识经验既是劳动人民对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同时又是指导我们生产生活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实现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