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它山堰

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它山堰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功垂千秋它山堰在浙东奉化江支流之一的鄞江干流上,有一座长达百余米用条石砌筑的堰坝,堰坝的上游是碧波潋滟的樟溪河,下游是波涛滚滚的鄞江潮。“它山堰头足奇观,百万雷霆声不断”。这就是与都江堰、郑国渠、灵渠相比肩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的它山堰。大殿内供奉王县令和为它山堰奠基而献身殉难的十名壮士塑像。

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它山堰

功垂千秋它山堰

在浙东奉化江支流之一的鄞江干流上,有一座长达百余米用条石砌筑的堰坝,堰坝的上游是碧波潋滟的樟溪河,下游是波涛滚滚的鄞江潮。每逢大雨之后,上游山洪猛泄,洪水漫过堰面,呈现眼前的是一派汹涌奔腾的壮观景象。“它山堰头足奇观,百万雷霆声不断”。这就是与都江堰郑国渠、灵渠相比肩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的它山堰。

它山堰

它山堰地处四明山东部咽喉的鄞江镇,号称“四明首镇”“四明锁钥”,历史悠久,山明水秀,是古代宁波城的发祥地。早在东晋隆安四年(400),在光溪(今鄞江镇)建句章县。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句章县合并了治地在今奉化白杜的鄞县和治地在今鄞州同谷的img240县而成为宁波平原的政治中心。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这里成了明州府州城,直到唐长庆元年(821),明州府治移至三江口……

唐太和七年(833),时任img241县县令的王元img242,这位祖籍山东琅琊的父母官,为根治水患,多次深入鄞江上游调查,发现镇西有四明山“七十巅峰”,集雨面积达350平方公里,洪水季节,溪水犹如游龙惊马,“来则沟浍皆盈,去则河港俱涸”,而小溪(今鄞江镇)西首它山处为当时七乡水道咽喉之地,在这两山峡之间江道上筑一条拦水坝,就可达到阻咸引水之功能。

在这两峡的激流中,建造堰坝十分艰难。传说筑堰桩木无法定位,随水漂流,为了成功,有十个热血青年结拜十兄弟,各抱桩木随桩沉入江底,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赞歌。民工们与猛烈的水势搏斗,将每根上千斤重的梅梁打桩,楔入山岩,他们甘洒热血,不畏艰险,前赴后继,在没有机械运载吊装的古代,全靠胼手胝足,血肉之躯的劳作,三年苦战,终于筑成了这样一座千古不朽的伟大工程,尔后又建成洄沙闸、官塘、洪水湾等配套工程及乌金、金渎、行春三碶闸。从此“溪江中分,咸卤不至,清甘之地,输贯潴泄,入城市,绕村郭,七乡之地,皆赖灌溉”。

它山堰

它山堰上承鄞江上游广大四明山区集雨,经南塘河注入宁波城中的日、月两湖,对解决城内的生活用水和宁波城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灌溉着鄞西24万亩农田,哺育着甬城数十万生灵,它山堰在古代宁波的地位和作用,犹如四川都江堰之于成都平原。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巍巍横亘在青山绿水间,发挥着阻咸蓄淡、泄洪排涝的作用。(www.daowen.com)

离宁波市区30公里的它山堰,全长134米、宽4.8米,横卧在鄞江镇西首的峡谷中。碶石斑驳、青山寂寞,在江渚上突兀孤立的它山堰,便成了鄞江和南塘河的分水岭。它山堰的堰体向上倾斜,平面略带向上游鼓出的弧形,堰身木石结构,“梅梁”枕卧堰中,千年不腐,使堰体安如磐石。即使从现代人的观点看,古人在如此巨流上截溪筑堰,历千余年而不毁,亦堪称奇迹。

后人感念王元img243之恩德,于堰旁孤丘上立庙奉祀。重建的它山遗德庙雄伟高耸,大殿门厅前,筑有马鞍形平台,可俯视古堰全貌。东首遗存有清嘉庆年间“片石留香”碑亭,联语、碑文记述了王元img244造福于民的不朽功绩。大殿内供奉王县令和为它山堰奠基而献身殉难的十名壮士塑像。王元img245坐在一块方正大石上,目光炯炯,神态安详。十壮士手持钢钎、铁锤、扁担等造堰工具,个个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让我们牢记他们的英名:钟士全、皇甫彦直、司徒俊,朱承祖、万义成、金戈、徐世高、魏会、焦友、释道清等,这些都是当年建堰的有功之臣……伫立庙前,缅怀先贤、感慨万千,遐思无限,留给后人的是永恒的怀念。

阳春三月,柳丝依依,溪堰两岸,风光无限,粉墙黛瓦的它山庙在春光下分外醒目,巍峨的大坝,层叠的青山,到处充满着诗情画意,唐代诗僧释元亮的《它山堰》随之飘来:

截断寒流叠石基,海潮从此作回期。

行人自老青山路,涧急水声无绝对。

(王重光 鲍贤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