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条时期寻求出路

第三节 萧条时期寻求出路

没有自己的风格,我还做它干什么?我又不是靠乞讨过日子。

——可可·香奈儿

正当香奈儿公司的业务蒸蒸日上的时候,1929年10月29日,一场从美国开始、进而波及全球的经济危机爆发。经济不景气,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很多公司为减少损失不得不关门歇业。尽管远在巴黎,但是一年之后,香奈儿时装公司同样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冲击。为了渡过难关,香奈儿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以尽量降低服装的生产成本。例如,她开始用拉链来代替那些极具香奈儿特色的纽扣,并且推出价格相对便宜一些的棉布晚礼服,这样,她就把服装的市场价格较经济危机前降低了五成。

但是,尽管这样,人们还是捂紧了自己的钱包,因为谁也不知道经济危机还将持续多久,人们的生活又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因此,人们不敢消费,也无力消费。所以尽管香奈儿使出浑身解数,依然无法化解眼前的窘境。

这场经济大危机持续了四年之久,此后美国和全球进入了长达十年的经济大萧条时期。可就在这样不景气的经济状况下,可可·香奈儿却又有了新的动作。1931年1月19日,好莱坞著名制片人萨缪尔·高德温在巴黎宣布,经过三年的努力,时尚女王可可·香奈儿终于同意亲临好莱坞,帮助他解决电影中的“时尚难题”。这对于高德温而言无疑是一个大胆的决定,因为当时美国经济一片萧条,许多人处于失业状态,人们会为了欣赏香奈儿时装而走进电影院吗?这实在是个未知数。但是,对于香奈儿而言,通过电影这种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的传播媒介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这对于品牌发展是十分具有可行性的举措。

美国的媒体对于香奈儿的到来表现得十分感兴趣,并且明显地对这位时装大师寄予厚望,《纽约时报》在对此事的报道中表示:“香奈儿大师将亲临好莱坞,改造好莱坞片场的时尚品位,像巴黎一样,设计出领先当季流行半年的精品,这就解决了电影里的晚礼服老是比实际潮流慢半拍的问题。因此,可以预见香奈儿女士将以她独到的手法来改变美国女性的穿着品位,让她们见识一下巴黎的时髦,也许能比巴黎还领先潮流。”

可可·香奈儿和高德温签署了100万美元的合同,高德温还在片场为香奈儿成立了一个特别的服装部门,并雇用了100名工人听凭香奈儿指挥。这绝对是一个大手笔的投入,因此即便明知前面的路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铺满鲜花,充满掌声和赞美声,香奈儿也无法拒绝。是啊,即便可可·香奈儿贵为时尚女王,但好莱坞的那些大明星早已习惯了众星捧月的感觉,她们又岂是任人指挥、听人吆喝的?甚至有杂志毫不避讳地指出:香奈儿女士给自己选了一份最艰难的挑战。但是,这个孤儿院的倔强女孩一路走来,从籍籍无名的小歌女一直到坐上时尚宝座,她又害怕过什么呢?挑战对于她来说,从来都不是令她退缩的借口,恰恰相反,面对挑战,香奈儿就如同听到了前进的号角,她会满怀信心和勇气地迎上去。这一次,虽然是在异国他乡,虽然面对的是一个被光环笼罩的群体,她也毫不畏惧。

1931年2月25日,可可·香奈儿,这位把女性从紧身衣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时尚女王在好友米西亚的陪伴下奔赴好莱坞。刚到纽约,香奈儿就被闻讯而至的大批媒体所包围,尽管旅途劳累,又患着感冒,但是香奈儿依然神采奕奕,一件针织面料的简单红色衣裳让她看起来更加光彩照人。面对媒体五花八门的提问,香奈儿应对自如,女人是否该留长发?男人是否应该使用香水?诸如此类的问题香奈儿和媒体讨论得津津有味。

在纽约逗留了10天以后,香奈儿和米西亚乘坐一列纯白色的火车前往洛杉矶。高德温为了给香奈儿造势可谓是不遗余力,不用说火车上为那些贴身采访香奈儿的记者准备的顶级法国香槟和俄罗斯鱼子酱,单单是包下这列纯白色的专列,那可就是欧洲皇室般的待遇。当列车抵达洛杉矶站台的时候,女星葛丽泰·嘉宝亲自前来迎接。对于这个场面,美国各大报纸纷纷用“女王见女王”为标题进行了重点报道。在高德温的宅邸,一场为迎接香奈儿而准备的盛大派对如期举行,名流巨星盛装而来,为了一睹香奈儿的风采。而香奈儿,早已不是那个青涩胆怯的乡下女孩,经过这么多年的历练,无论是昔日的贵族还是今日的名流,她都能够谈笑自如地与其交往,面对别人的赞美,她表现得并不狂妄;有人偶尔在言语间冒犯了她,她也一笑了之。派对上,就发生了这样一段小插曲:号称默片时代最伟大导演之一的埃立克·冯·斯特劳亨对香奈儿说:“听说您是一位女裁缝,是吗?”这样明显带有贬低意味的话,若是放在几年前,嘴巴像她手中的剪刀一样尖利的香奈儿一定会毫不客气地予以反击,可是这一次,她完全没有生气。也许是因为身边的艺术家朋友让香奈儿习惯了他们的恃才傲物,也许因为香奈儿的内心已经强大到完全不把别人的看法放在心上了。

不久,可可·香奈儿和萨缪尔合作的第一部歌舞喜剧片《全盛时期》开拍,随后,她又开始为《三个百老汇女孩》设计戏服。尽管影片上映后反响平平,但评论家普遍认为,可可·香奈儿为女主角设计的服装每一件都很符合人物的身份、气质,简洁生动而又充满美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和萨缪尔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合作,是为饰演歌剧首席女伶的影星葛洛丽亚·斯旺森在电影《永驻今宵》中设计服装。斯旺森,这位当红女星对作为一个设计师的香奈儿的才华感到十分满意,因为正是通过香奈儿的巧妙设计,她才成功地掩饰了自己因怀孕而微微隆起的小腹,在影片中展现出绝对完美的身材。在后来的回忆录中,斯旺森专门讲述了她的这段经历。在她的描述中,香奈儿是一位绝对敬业的设计师,在她为斯旺森量完尺寸的6周以后,发现女主角突然变胖,以至于完全破坏了裙子的曲线时,她勃然大怒,声色俱厉地要求斯旺森立刻减去多余的肥肉。斯旺森只好坦白了自己怀孕的事情,并取得了香奈儿的谅解。在香奈儿的指挥下,她的裁缝师为斯旺森用弹力绷带制作了紧身束腹,就像变魔术一样,成功掩盖了女主角微微走形的身材,展示出完美的曲线。香奈儿设计的服装不仅质量一流,而且堪称伟大的艺术品,斯旺森对此心悦诚服。

电影上映后,影片票房平平,并没有因香奈儿的设计而引起轰动,《纽约客》杂志指出,好莱坞的巨头们对香奈儿设计的服装不甚满意,因为他们需要的不是这种让女人看起来更有味道的设计,而是让大银幕上的女性既漂亮又性感迷人,这才是他们想要的效果。香奈儿当然不肯改变自己以迎合大佬们的口味,于是她毫不留恋地离开了美国。不过,令人意外的是,香奈儿设计的套装不仅很快成为美国职业女性的标准服饰,并且至今都是女性独立、自尊、自强的象征。

后来,美国著名文化生活杂志《名利场》把可可·香奈儿请进了1931的名人堂,算是对香奈儿美国之行的奖励。尽管香奈儿对此并不在乎,但是我们却不妨一起来看一看评选理由:“因为她是第一个将现代主义运用到服装上的设计师;因为她跻身于法国艺术精英群体并毫不逊色;因为她对艺术充满热情,精明地将商业运作和个人才华与原创理念完美结合;最后一个理由是她来到美国,做了一次漂亮的尝试,试图为好莱坞灌输风雅时尚的观念。”简洁有力,没有过多的溢美之辞,却把香奈儿此前的成就概括得非常全面,完全可以当作我们认识香奈儿前半生的一个指南。

多年以后,当可可·香奈儿重提这段经历时,她明确地表达了对所谓好莱坞领导时尚潮流的不屑:“我听人说,巴黎将不再创造时尚,取而代之的是纽约。我却不相信这点。不可否认,电影中的时尚对全球都有着原子弹一般的巨大影响,在电影院,胶片传播的影像能传遍世界。但是,我这个喜欢看好莱坞电影的人,却还没看见好莱坞能塑造出一个时尚形体、一种颜色或一种风格。好莱坞电影能影响到明星的脸、轮廓、发型、手部、脚趾、迷你酒柜、客厅的冰箱、带时钟的收音机等等。但直到今天,它还是无法很好地处理‘人体’,以及和人体密切相关的深刻内心戏——这一块,是伟大设计师和古典文明的特权。”

毫无疑问,可可·香奈儿就是一位伟大的设计师,她以自己的风格影响时尚、引领时尚,而不是凭借哪一个明星漂亮的脸或完美的身材吸引人们去模仿、去购买。这就是她与好莱坞的区别,所以,她对好莱坞那种毫无个性的流行不屑一顾也在情理之中,更重要的是,在好莱坞,可可·香奈儿不再是个说一不二的女王,她只不过是个高级的打工者。有时候,她得兼顾别人的要求,而不是随心所欲地追求自己的风格,这是香奈儿绝对无法容忍的:“没有自己的风格,我还做它干什么?我又不是靠乞讨过日子。”

正因为可可·香奈儿不甘于在人家屋檐下低头过日子,所以,合同一到期,她就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好莱坞,回到康邦街她自己的王国里,继续琢磨如何发展壮大她的“香奈儿”家族去了。这里有必要说明的是,位于康邦街的香奈儿精品店早已不是31号那一间小店面,1923年4月,可可·香奈儿买下康邦街29号,1926年4月买下25号,1927年10月先后拿下27号和23号,几经扩充,这家精品店已经不仅仅是巴黎女装帝国的哨岗,也是时尚人士的社交中心。

追逐利润,这是商人的天性,可可·香奈儿当然也不例外,当大萧条来临的时候,她第一个想到的是如何降低成本、如何维持甚至增加公司的利润,所以面对好莱坞的百万大单,她没有拒绝。但是,可可·香奈儿同时又是一个极其注重品牌形象的设计师,一旦好莱坞的要求与她的设计理念背道而驰,她就会宁可舍弃丰厚的酬劳,也要坚持自己内心的追求。

正因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坚持做她自己,“香奈儿”才成为风行半个多世纪、在全世界拥有无数拥趸的金字招牌。可可·香奈儿绝对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成功商人,她的品牌意识、长远眼光、时尚感觉是许多人都难以企及的,所以,她的成就也令我们大多数人难以望其项背。今天,我们许多商家都把“树立品牌意识”挂在嘴边,立志要把自己的企业打造成“百年老店”,但是实际上,哪怕是一点点蝇头小利的诱惑,都会让他们忘记自己的坚持,甚至把最基本的职业操守都丢到一旁,还奢谈什么品牌呢?不过是用一些假冒伪劣产品来骗取一时的利益罢了,最终的命运,注定是湮没在滚滚商品大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