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爱香奈儿

第一节 人人都爱香奈儿

四分之一个世纪以来,我一直在创造着时尚。为什么?因为我知道怎样表达我的时代。

——可可·香奈儿

一个服装设计师要想获得人们的认同,只需要用自己的作品说话就可以了;而对于一个品牌来说,要想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并且把这样的形象长久地保持下去,则要困难得多。作为香奈儿品牌的灵魂人物,可可·香奈儿身兼设计与品牌运营等数职于一身,她不仅让自己的作品风靡世界,更使品牌形象深入人心,不能不说,她精明的营销策略和伟大的设计才华一样令人赞叹。这首先归功于,作为一名心思细腻、善于观察的女性,香奈儿深谙顾客的心理。这从下面这个小故事上就能得到印证。

当香奈儿的事业刚刚从那家小小的帽子店起步的时候,有一次,香奈儿在店内巡视时,听到售货小姐对一位正在试戴紫色帽子的女士说:“这顶蓝色帽子稳重大方,您可以试一试,因为它更适合您这个年纪的女士戴。”结果那位看似优雅贵妇的女士立刻柳眉倒竖,气愤地说:“你当我是老太太吗?我就要这顶紫色的。”看到这一幕的香奈儿女士当时虽没有说什么,但是她事后亲自打电话向那位客人道歉,并将那名售货小姐解雇。因为可可·香奈儿女士深深地懂得,女人内心最大的恐惧就是变老、变丑,而年纪几乎是每个女人的秘密。作为一名销售人员,你可以向客人推荐你认为合适的商品,但是要注意方式,千万不要自作聪明地去强调女人的年纪,这只会适得其反。就像那个售货小姐,她注意到了贵妇的年纪,很自然地以为只有推荐了适合她年龄的颜色才是有效的推销,没想到她的说法不恰当,反而惹对方不高兴,结果让自己丢了饭碗。

除了善于揣摩人心、人性,可可·香奈儿还特别懂得借助名人的力量,当年她和艾提安在一起的时候,著名的美女达朗松喜欢她戴的帽子,她二话没说,立刻为达朗松设计制作了几顶,结果达朗松戴上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人人都想拥有一顶那样的帽子。随着可可·香奈儿的地位越来越高,她交际的范围越来越广,身边的名流、明星也越来越多,她总是能让当红明星穿上她的最新设计,而明星们也都以此为荣。数不尽的明星非常幸运地成为香奈儿品牌的常客,著名的法国美人,如罗密·施奈德、让娜·莫罗、碧姬·芭铎,全都喜欢以可可·香奈儿设计的造型出现在由她们主演的影片中以及众人的面前。许多大导演也都把他们的女演员交给香奈儿,由她按照自己的审美品位去设计打扮,使这些女性在影片中放射出夺目的光彩。例如女星德菲因·塞里格因香奈儿为她在影片《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中所设计的造型而在欧洲电影界名声大噪,尽管这部影片评论界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部影片所展示的各式各样的香奈儿小黑裙绝对是其中的一个亮点。

可可·香奈儿不仅在欧洲受到明星和导演的特别青睐,而且还吸引了好莱坞一线巨星的目光,香奈儿品牌成为她们着装的首选,像格蕾丝·凯莉、伊丽莎白·泰勒等都是香奈儿品牌的忠实粉丝。自从可可·香奈儿复出以后,美国人就毫不吝惜地给予她热烈的欢迎和热情的赞美,这让香奈儿感动不已。相形之下,法国人对她在二战中的经历揪住不放则让她十分恼火,她开始抨击法国人的刻薄和冷酷,盛赞美国女人才是最美的女人,只有美国才懂得她。美国则以更大的热情回报香奈儿。1957年9月,美国著名的奢侈品零售商斯坦利·马库斯百货公司成立50周年,公司老总致信香奈儿,邀请她参加在达拉斯举行的颁奖活动,以表彰她在优雅、魅力和创新方面所做出的贡献。香奈儿欣然应邀前往,并且从马库斯百货的拥有者斯坦利·马库斯手里,接过了20世纪最有影响力设计师的时尚大奖。

可可·香奈儿的此次美国之行,以她那独特的魅力征服了整个美国,《纽约客》杂志记者盛赞香奈儿,称她的魅力无人可以超越。那么,香奈儿是如何穿着打扮的,一见之下就征服了见多识广的记者呢?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一顶水手草帽;一套丝质套装,直裁式外套搭配直筒裙;棕色配白色的低跟双色鞋;还有很多的珠宝——珍珠帽针、珍珠及钻石耳环,脖子上照例戴着她钟爱的一串串珍珠,外套上别了一枚很大的胸针。简洁优雅,低调奢华,可可·香奈儿一直都是自己品牌的最好代言人,尽管她已不再年轻,但是没有人能如她这般传神地演绎这个品牌的舒适与雅致。

在记者们的眼中,这个已经74岁的老人“依然好看得令人惊叹,深褐色的眼睛,灿烂的笑容,还有像一个20岁女子般勇往直前的活力”。面对记者的话筒,这位时尚女王表现得不卑不亢,正如见惯了大场面的名人一样优雅恬淡,气定神闲。甚至当记者问起她为何隐退那么长时间的时候,她也依然表现得不慌不忙:“在我心底里,我从来没有隐退。”她说,“一直以来,我都在观察那些新的服装。最后,沉着、冷静、但是怀着很大的决心,我开始做一个美丽的系列。我在巴黎展示它的时候,受到了很多批评。他们说我过时了,说我跟不上时代了。我在心里一笑了之,我知道,我会让他们看清的。”当然,她做到了。这样一个不为外界的纷扰打乱节奏的自信女人,一直以来都是她的时尚王国的女王,在这个领域里,恐怕还没有什么她做不到的事情呢!即使一时做不到,她也绝不会气馁,她会想尽一切办法,付出最大的努力,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在美国,可可·香奈儿成了名副其实的明星,她走到哪里,人们的目光就追随到哪里,她如何穿着、她如何预测未来的时尚,人们对此津津乐道。香奈儿在美国的前景是一片美好的粉红色,就和那套穿在肯尼迪总统夫人杰奎琳·肯尼迪身上的香奈儿套装一样的颜色。是的,就连美国第一夫人都喜欢穿香奈儿,为了既不影响自己丈夫的公众形象,同时又能穿上自己最喜欢的香奈儿,在不方便直接从法国订购的情况下,她甚至不惜秘密地满世界去搜罗香奈儿服饰,以及通过迂回巧妙的方式去定制。不知是否是巧合,当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总统遇刺当天,杰奎琳身上穿着的,恰好是一套粉红色的香奈儿套装,她和她的总统丈夫并排坐在汽车里,以至于当丈夫遇刺的时候,她的套装上染上了丈夫的鲜血。后来,这套衣服作为历史的见证,交给美国国家档案馆妥善保管。

不过,当“香奈儿风格”横扫大西洋两岸,获得压倒性的全面胜利的时候,许多名不见经传的小设计师也爱上了香奈儿,在他们的带动下,一股模仿香奈儿的风潮开始席卷整个时尚界。一般来说,设计师都会对自己的原创被模仿深感头痛,但香奈儿却不,“越多越好。”香奈儿把模仿看作是对设计师最好的恭维。对于同行对自己的设计图纸、货样严防死守的做法,香奈儿十分不以为然,“一件裙子并不是一部悲剧也不是一幅画,它是一种充满魅力而又转瞬即逝的创造,而不是永恒的艺术作品。时尚应该能够消亡,并且迅速消亡,由此商业才能继续生存下去。”是啊,时尚本身就是一种产业,只有迅速地推陈出新,它才能生生不息,再出名的品牌也不能靠一两个经典款式生存下去,而必须用新的作品吸引更多的人群。既然如此,又何必把精力花在看守所谓的成果上呢?有这样的时间和精力,不如多创造一些新的作品。

“把一条裙子看作是专利,那只能是缺乏创造力的表现。”香奈儿对自己的创造力充满自信,同时,她认为,设计师之间只有互相学习、互相吸收,才能更快地进步,这就如同各民族文明的互相交融一样正常。正因为如此,当同行们成立版权协会来保护自己的设计时,香奈儿拒绝参加。与此同时,她在服装的每一个细节上更加精益求精,以保证自己的品牌用最好的品质而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是的,香奈儿从来都不是一个追求标新立异的改革家,她更喜欢把精力放在追求细节的完美上,哪怕是她设计的礼服或套装上最不引人注意的地方有一点小瑕疵,她也会反复修改,直到满意为止。她总是在脖子上挂一把剪刀,四指紧紧并拢,轻轻拍打着一套套装的不同部位,用心去感受它是否能令穿着者舒适。一套套装调整十几次对于香奈儿来说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有时候,她甚至要调整三十几次,直到最小的细节都完美得无可挑剔。

但是,香奈儿到底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了,在她这样的年纪,一般人都已经在安然享受退休生活了,像她这样仍然在为理想、为事业奋斗的老人为数并不多。而且,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如果专注于服装设计,就很难把一个日渐庞大的公司管理好。何况,香奈儿早已不用为钱的问题操心,她工作,仅仅是因为她渴望工作、热爱工作。综合多方面的考虑, 1954年冬天,香奈儿与皮埃尔·威泰默,这个被《时代周刊》称为“香水之父”的法国男人,在纽约进行了最后一轮谈判。最后的结果是,威泰默家族买断可可·香奈儿所有的股份,他们收购时装工作室,买下“香奈儿”这个名号的使用权,代价是要支付可可·香奈儿每一角每一分的花销,包括她在丽兹饭店和其他地方所有的账单。可可·香奈儿保留对创作的控制权,还有她在香奈儿香水公司的专利权利金,但不再过问公司的管理运营。

对于这样的结果,很多人感到惋惜,但在今天看来,香奈儿的决定无疑是正确的。放眼今日的时尚界,还有哪个品牌可以像今天的香奈儿一样,涵盖“经典”“年轻”“优雅”“活力”“性感”“创意”等所有用于时装的形容词?更甚者,还有哪种时装潮流没有被包含在每一季香奈儿推出的超大完全系列里?而且在表现过所有潮流之后,还依然有不可取代的品牌特色?香奈儿简直无所不能。我们眼见了多少经典品牌发展到今天只能苟延残喘,甚至销声匿迹,然而香奈儿是幸运的,似乎当年那个精明强干而又特立独行的可可·香奈儿拥有某种穿越时空的魔力,像个法力高强的女神或者说女巫,保佑着自己创下的品牌时至今日仍然占据着时装界最尊贵的坐席。

其实,与其说可可·香奈儿有魔力,不如说她有准确的预见力,当她发现家族中没有人可以接过她一手打造的品牌的时候,她非常明智地把它交给了威泰默家族,多年香水生意的合作,使她非常明了这个家族的经营能力,也相信他们对香奈儿品牌有和她同样深厚的感情,能把这个品牌发扬光大。正是因为香奈儿女士的宽广胸襟,香奈儿女士的远见卓识,时至今日,香奈儿品牌才能仍然处于人们关注的潮流中心。试问:今天还有哪个品牌能像香奈儿这样,得到一家三代,祖母、母亲、女儿的同时钟爱?

在一个人人都爱香奈儿的时代,可可·香奈儿却出人意料地放弃了她的所有权,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是爱,什么是珍惜。爱,并一定是拥有,或紧紧抓住不放,只要它能获得更好的发展,那么把它送给别人也未尝不可。单凭这一份该放手时就放手的胸襟、智慧和远见,这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就值得我们由衷地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