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首秀掌声寥落

第二节 回归首秀掌声寥落

我不会离开太久,我什么都没打算,但是当时机到了,我就能感到我将抓住什么,并且牢牢掌握。

——可可·香奈儿

无可否认,二战时期的是是非非给可可·香奈儿带来了太多的困扰,既然不愿意去解释,那么只能下决心离开,离开那些没完没了的调查,离开那些流言蜚语的伤害,同时也离开她一手打造的时尚帝国。香奈儿后来并没有谈起过她做出这一决定时是什么样的心情,不甘?不舍?也许都有吧,但可可·香奈儿从来不是一个做事瞻前顾后的人,她决定了的事情,那么她一定会去做。

可可·香奈儿把自己人生的这一站选在了瑞士,这里有皑皑白雪和一望无际的冰川,清冽的空气、纯净的天空让人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远离了巴黎的纷纷扰扰,远离了世俗的飞短流长,香奈儿和她的德国情人丁克拉格又在一起度过了几年相对平稳的日子,不过,和香奈儿所有的爱情故事一样,他们最终并没有走到一起,丁克拉格后来还是离开了香奈儿,一个人搬到了巴利阿里岛上。

可可·香奈儿并没有试图挽留,这个已经六十多岁的老人经历了太多的分分合合,她从不会勉强一个人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更不会把已经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紧紧抓在手里。她不抱怨,尽管这段感情给她带来了巨大的伤害,甚至连她最热爱的事业都不得不停顿下来,因为她知道这都是她自己的选择,没有人强迫她,她也不想强迫任何人。对每一个让她感受到爱情之美好的人,香奈儿都心存感激,无论是她最爱的卡柏男孩,还是给了她数年浪漫的西敏公爵,甚至丁克拉格也不例外,他们分手以后,香奈儿按月寄给丁克拉格一笔津贴,让他得以继续维持自己花花公子的生活

和以前在时尚圈打拼的岁月相比,瑞士的生活无疑是安逸的,可可·香奈儿上午一般会待在家里,看看小说,听听音乐,下午则出去散散步,或者去购物,总之,生活很悠闲。香奈儿避居瑞士八年,最初的四年她基本上过的就是这样的生活,开始她还觉得很享受,但慢慢地,她开始怀念起以往那些忙碌的日子——为每季必须推出的时装款式而绞尽脑汁,为举行时装发布会而殚精竭虑,这样的日子虽然忙忙碌碌,但是却令她感到充实快乐。

因为这种怀念,在她隐居生活的后半段日子里,香奈儿开始时常到伦敦、纽约和巴黎小住,除探望朋友外,她还密切关注着这些时尚之都的潮流走向。说是习惯也好,说是爱好也好,总而言之,对于可可·香奈儿来说,离开并不代表不关注,相反,拉开一点距离,也许能让她更清楚地看到这一股时尚风潮还能流行多久,是否符合大众需求。

这一时期,在巴黎时尚舞台上独占鳌头的,是年轻一代的时尚设计师克里斯汀·迪奥。迪奥设计的时装风靡一时,他的设计理念是——要让女人像花朵一样盛放。为了体现这样的效果,他重新设计推出紧身胸衣,并且让裙子的下摆又宽又长,腰部却收得十分纤细,甚至还在裙子的上身部分加了骨架。这种奢靡之风显然并不适合刚刚走出战争阴影的法国,因而毫不意外地遭到了一些人的抵制。

至于香奈儿本人,她不喜欢迪奥的设计,甚至可以说忍无可忍,因为迪奥带来的所谓时尚潮流,正是香奈儿一度要尽力扫除的元素。不过,究竟谁才能真正懂得女人对时尚的需要,并且用自己的设计来满足她们的需要?可可·香奈儿?对此香奈儿自己其实也并不确定,因为毕竟,她已经快七十岁了,她可以重返时尚界,但是她无法重返青春,她的设计,是否还能讨年轻人的欢心?更何况,漫长的八年时间,足以让一个新的时尚帝国崛起,也足以让人们忘记曾经追捧过的潮流风向。时尚舞台风云变幻,就连站在这个舞台上的人都战战兢兢,时时刻刻害怕被超越、被颠覆,可可·香奈儿已经离开了八年,她还敢重新挑战潮流,挑战自我,重新站上这个舞台吗?

尽管心怀疑虑,但是可可·香奈儿从来不会让机会从自己的眼前溜走。她对朋友说:“我因为机缘巧合成为设计师,因为机缘我又制造香水,现在我要去做点别的什么,但是做什么呢?我不知道。再一次,机遇会决定一切。但是我已经做好准备了。我不会离开太久,我什么都没打算,但是当时机到了,我就能感到我将抓住什么,并且牢牢掌握。”如果说这是一种直觉,那么我们必须承认,这种直觉不是每个人都有,也绝不会是与生俱来的,没有长期深入的观察,没有对时尚的透彻了解,没有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果敢坚决,单凭所谓的直觉,可可·香奈儿也许早已经失败过无数次,重返时尚舞台于她,恐怕也只能是个笑谈,更别说让她的品牌在时尚潮头挺立数十年而不衰了。

一个天才的设计师,注定不能在庸庸碌碌中老去。更何况,可可·香奈儿没有婚姻、家庭,更没有自己的孩子,工作对于她来说,除了是实现理想、体现人生价值的方式,更是帮助她甩掉寂寞的最佳手段。“工作就是我的生命,”香奈儿在写给自己的朋友、在美国女性杂志界颇有号召力的卡梅尔的一封信中这样说,“我现在确定,在今年夏天要重新投入到一件有意义的工作中。”香奈儿向朋友解释她选择这个时候复出的原因时说:“现在的巴黎和几年前完全不同。有很多妇女虽有兴趣光顾各种时装发布会,但是展览的服装要么不合她们的胃口,要么她们买不起。这种现象让我深深地思考,我必须有所动作了。”“我要设计一种适合全新生活方式的新风格。”香奈儿对此充满信心。

这封信的内容很快经媒体披露出来,于是,可可·香奈儿要复出的消息立刻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了时尚界,并很快成为巴黎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人们好奇:香奈儿与迪奥,一个年华已老,一个正当盛年;一个卷土重来,一个风头正劲,二人对垒,谁将胜出?人人都在拭目以待,摒除了迪奥的奢华,这个创造了许多时尚界的经典、曾经一度是潮流风向标的女士,将给人们带来什么?

1954年2月5日,在康邦街31号的香奈儿总店,已经年过七十的可可·香奈儿举行了她复出的第一场时装发布会,打响了她重回时尚界的第一炮。香奈儿展示的新设计和迪奥的紧身胸衣截然不同,延续了她一贯简约流畅的风格。深色针织套装、学生套装、活泼的短外套,下面搭配与外衣同花色的及膝裙。即便是晚装,也没有过多繁琐的装饰:暗色系的针织布料或平纹薄绸礼服,滚红边的白色蕾丝礼服以及滚黑边的红色蕾丝礼服……就连模特的选择,香奈儿也依然坚持了自己的审美品位——优雅纤细,而不是曲线毕露的所谓性感。

然而,这回归的第一场秀,却没有给可可·香奈儿带来一炮打响的喜悦,相反,却让她品尝到了失败的苦涩。媒体几乎一边倒地认为这是一次失败的展示,《曙光报》评价这场发布会是“一次悲伤的回顾”,“套装的羊毛面料暗沉无趣,单调的黑色平淡乏味,与阴郁的印花没劲地搭配在一起。模特的形体还停留在30年代的审美,没有胸部,没有腰身,没有臀线”。《战斗报》的专栏作家对这场时装发布会是这样说的:“我们看到的只是对过去的一种令人失望的写照……15年了,时装业的发展已经今非昔比。而今,对那些在平纹布片上镶着花边的破衣烂衫,我们还有什么可说的呢?……连1938年的衣服都算不上。整个就是1930年服装的幽灵再现。”英国的报纸一样毫不留情,《每日快报》称这是场“大灾难”,《每日邮报》也批评说是一大“败笔”。

在一片批评声中,美国版《Vogue》的时装编辑贝蒂娜则在杂志上力挺香奈儿,她认为,正是这种似曾相识的风格,才会勾起人们深深的怀念。贝蒂娜的观点得到了主编的有力支持,于是,美国版《Vogue》杂志以开篇版面,用三幅大照片对可可·香奈儿的设计进行了报道,贝蒂娜说,可可·香奈儿为模特做的造型让人备感亲切,“我自己都想拥有这样的衣服——我怀念像这样舒适、充满年轻活力的服装,我敢肯定,其他女人如果看到了,也会想要。”

虽然这样的支持与肯定特别中肯,但是,这种赞美的声音毕竟还是太少了,因而显得势单力薄,既无法在短时间内扭转人们的观念,更不可能帮助香奈儿公司挽回失败所带来的财产损失。对一个早已过了退休年龄的人而言,再次试试自己的运气,是需要很多自信和勇气的。一旦受到打击,很可能就会从此一蹶不振。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从年轻的时候开始,可可·香奈儿就不缺少信心和勇气,更完全无视岁月对她的影响。她坚持自己的信念:“我引领了四分之一世纪的时尚,因为我属于自己的时代。重要的是,我在适当的时机做了对的事。流行时尚会变,但风格则可长存。”她在当时就验证了自己的言论。时光流逝,虽然香奈儿已经七十高龄,但是她仍然信心百倍,并且绝不改变自己的信念,她决定坚持,而且一定要坚持下去,“那些反对的人最后都会懂得”。

失败所带来的失望很快过去,可可·香奈儿重新变得斗志昂扬,不过,香奈儿公司的员工却因为这意外的打击而都有些垂头丧气。一天,香奈儿把公司所有的员工召集在一起,鼓励他们说:“只要我们坚持下去,我们就会找到新的出路,香奈儿的未来还很光明!”为了鼓舞员工们的士气,她甚至自掏腰包,用来补贴员工的收入。这位七十岁的老人用自己不屈的斗志感染了全体员工,他们抖擞精神,准备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

不过,形势依然是严峻的,因为“坚持下去”不是说说就能行的,香奈儿需要支持,既需要资金上的,也需要精神上的。这个时候,皮埃尔·威泰默坚定地站在了她的背后。之前,他力排众议,让他的香水公司承担了回归发布会一半的开销,用实际行动力挺香奈儿回归时尚界;现在,在媒体排山倒海般的讽刺之下,在公司内部此起彼伏的质疑声浪中,他来到康邦街,亲自拜访可可·香奈儿。当时,香奈儿正在试衣间工作,她请皮埃尔稍等片刻,因为工作还没有结束,她不能去做任何其他的事情。随后她回到试衣间,继续埋头工作。皮埃尔静静地坐在那里,默默地看着这个他认识了三十年的杰出女性,此刻,她正用她那饱受风湿之苦的双手坚持工作着。

时间静静地流逝,不知不觉中,几个小时过去了,当香奈儿终于结束工作的时候,天已经黑了,皮埃尔陪伴着她回丽兹饭店。在这位相识多年的伙伴面前,有那么一刹那,可可·香奈儿不再掩饰自己的疲惫,是啊,她太累了,无论精神还是肉体,这巨大的压力都已经超过了她这个年龄所能承受的负荷,之所以能够坚持下去,靠的是她天生不服输的倔强劲儿,以及对自己能力的绝对自信。

沉默了一会儿,香奈儿对皮埃尔·威泰默说出了自己的决定:“我在坚持,而且一定要坚持下去。”皮埃尔平静地回答:“你是对的,你必须坚持下去。”皮埃尔的话瞬间点亮了可可·香奈儿的眼睛,她毫不掩饰自己的喜悦之情,但同时又不无歉意地说:“可是,上次你投资的钱都打了水漂。”“那不过才1500万法郎,”皮埃尔装作不在意地说,“我这儿还有一笔钱是特意为你准备的,如果你需要,随时都可以从我这里拿去。”“谢谢,谢谢你给予我这么大的支持。”香奈儿发自内心地感谢这位老朋友。

这一刻,两人之间过去因香水纠纷而产生的种种不愉快都烟消云散,他们不再仅仅是生意上的伙伴,更成为生活中的朋友。这以后,皮埃尔一有空儿就去拜访香奈儿,两个人一起吃顿饭,聊聊天,关系前所未有地融洽。而有了这位老朋友的鼎力支持,香奈儿再无后顾之忧,开始全身心地探索、寻找自己的新风格,在他们的努力下,香奈儿公司虽然缓慢但是仍稳健地再次启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