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慈姑
第二节 慈姑
一、品种选择
生产实践表明,江苏省里下河地区的地方品种紫园慈姑(俗称“侉老乌”)在设施栽培中表现良好(图4-11)。各地可根据当地品种资源的情况,进一步开展筛选。
图4-11 紫园慈姑
二、育苗
1.苗床设置
于当地开春之前15~20天,按每亩大田3m2育苗床的面积计算,在大棚筑高度20~30cm的小围埂,底部平整后用完整的塑料薄膜铺设,灌水10~15cm,形成一个浅水槽。浅水槽上再架设小拱棚,覆盖塑料薄膜形成双层覆盖(图4-12)。如育苗期间遇到低温寒流,还可再加盖无纺布、保温被等,以保证苗床内的温度。
图4-12 双膜浅水槽育苗床
为防止育苗期间可能出现的病害,可在水槽内加入万分之五左右有效浓度的百菌清、多菌灵等杀菌剂;也可以加入适量的全价叶面肥,以促进秧苗生长(图4-13)。
行家指点
慈姑多层覆盖浅水槽育苗新方法,苗床升温快,秧苗长势强,育苗时间短。
图4-13 慈姑秧苗
行家指点
慈姑育苗要在开春气温回升之前15天左右甚至30天开始,提前的时段正好用于暖棚升温,当开春气温回升时,可使育苗床内水温很快达到萌芽所需的温度12~15℃。
2.顶芽准备
慈姑顶芽含有一定量的养分,可利用这个特点,直接进行无土育苗。如果是在单层大棚内种植,则一般在开春后1个月左右,棚内土、水才能达到15℃左右的最低生长温度,此时育苗床内的幼苗可抽生5~6张叶片,长度达30cm左右。由于养分全部依靠自身转换,因此,应选择较为粗壮的顶芽。如果顶芽较小,则应带有部分球茎(图4-14)。
行家指点
慈姑顶芽的生长点在其中段或偏顶部的2/3左右位置,萌芽后向上抽生新叶,也在相同位置向下抽生新根。生长点下方除了外层的芽鞘,内部组织与膨大球茎相同,含有很多营养物质。较多的营养物质能够支撑育苗期间秧苗的养分需求。
图4-14 慈姑顶芽
为防顶芽伤口感染病菌,可在截取顶芽后,将顶芽置于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中浸泡15~20分钟(图4-15),捞出晾干表面水分,再抛入育苗水槽。
图4-15 慈姑顶芽药液浸种
慈姑顶芽可在慈姑大量上市时,在市场购买商品慈姑后自取顶芽。按栽植密度每亩4000株计算,需顶芽15~25kg,换算成慈姑球茎为120~150kg.粗壮的顶芽苗期长势较好,如果全部使用粗壮顶芽育苗,则需要的球茎重量可达到500kg,因此最好向传统种植基地订购专门的种芽。
3.抛撒顶芽
将准备好的慈姑顶芽抛撒于育苗水槽水面,抛撒结束后可用搂耙等工具拨匀顶芽,使每个顶芽都能接触到水层。
顶芽密度以每平方米1000个为宜,过密后期群体郁闭,秧苗趋于徒长,过稀则秧苗易歪倒(图4-16)。
4.苗床管理
育苗过程中应每天早晚揭开小拱棚的塑料薄膜及保温被,以保证苗床见光和升温,促使慈姑秧苗成长。后期随温度升高,可撤除小拱棚。当大棚内温度超过30℃时,揭开大棚的裙膜,通风降温。
图4-16 顶芽密度
三、移栽1.大棚准备
当棚内温度稳定在15℃以上时,即可移栽,江淮流域一般在3月初。计划移栽慈姑的大棚应提前15天左右施基肥,浅耕10cm,灌水,暖棚。
基肥用量为每亩施腐熟肥2000kg、复合肥30~35kg.如果是针对土壤盐渍化治理,则可少施甚至不施基肥。
耕翻时应注意不可过深,以防慈姑地下匍匐茎及其形成的球茎深扎,不便采收。若棚内地表面高差较大,则应及时整平。耕翻后灌水,并及时补水,保持3~5cm浅水。覆盖薄膜封闭大棚,提升棚内温度。
定植前1天,再耥、耙一次,使棚内田平、泥烂,便于栽植。
2.取苗运苗
将慈姑秧苗从育苗床中取出,装入适宜的容器,上面覆盖不透明覆盖物进行保温保湿。及时将秧苗运到栽植的大棚内。
3.栽植
栽植深度6~8cm,株行距(30~40)cm×(40~50)cm,每亩4000株左右(图4-17)。
图4-17 慈姑栽植
四、田间管理
1.温度
慈姑为喜温性蔬菜,适宜的温度对其早熟高产具有重要作用。昼温25~30℃、夜温16~22℃利于其生长。
生长前期外界温度低,棚膜要尽量保持密闭状态。在晴天中午棚外温度较高,棚内温度超过35℃时,应适当通风降温。随着外界温度升高,要不断增加通风量。待外界气温稳定在22℃以上后,可揭除棚膜。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棚内温度升高后不可突然揭棚,否则易造成闪苗,导致叶片枯黄,延迟生育进程。
2.水分
在慈姑整个生长期间,宜采取干干湿湿的管理方法,既能保证地上部分茁壮生长,又能促进地下根系深扎和匍匐茎生长。
行家指点
春提前大棚种植慈姑,后期温度升高后,宜撤除两边裙膜,保持顶膜覆盖,适当的高温能抑制地上部生长,具有促使养分向下输送、促使球茎膨大、提高产量的效果。
定植初期,要保持浅水,水层以3~4cm为宜;随着植株逐渐长大,逐步加深水层至8~12cm.当慈姑植株抽生8~10张叶片后,地下匍匐茎开始抽生,应排干田水,搁田5~7天,直至土表出现裂缝(图4-18),促进植株根系和匍匐茎健壮生长;然后恢复3~5cm浅水层。田间封行后,慈姑进入球茎膨大期,也应适当搁田控水,以抑制地上部生长、促进地下部球茎膨大。采收前7~10天,不再灌水。
3.肥料
慈姑生长期间根据不同的生长阶段施不同的肥料。一般定植7~10天活棵后,以氮肥为主,促进地上部生长,可每亩追施磷酸二氢铵12~15kg;进入结球期后,追加钾肥促进地上部养分向地下部输送,可每亩追施尿素20~25kg、硫酸钾25~30kg(图4-19)。
图4-18 搁田至土表出现丝麻裂缝
行家指点
前期大棚密闭,若追施碳酸氢铵或尿素,则可能出现氨中毒,宜选用磷酸二氢铵。
图4-19 田间追肥
每次追肥前应排干田间积水,追肥时尽量将肥料追施植株行间,防止肥料附着在植株茎叶上造成肥害。
4.病虫草害
慈姑的病虫害主要有慈姑黑粉病和蚜虫、钻心虫等,但由于塑料薄膜的物理阻隔,加上水旱轮作,设施栽培生育期提前,多年实践没有发生黑粉病。若有蚜虫发生,可用40%乐果乳油15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2000~2500倍液喷雾,交替使用。
在田间群体封行前若有杂草发生,宜人工拔除(图4-20)。拔出的杂草随即踩入水下泥中,可作为绿肥。
图4-20 人工除草
五、采收
春提前大棚慈姑一般在移栽后2~3个月采收,前期通常产量较低,后期产量会明显提高,亩产达1200~1500kg,高产田块可达2000kg.可根据市场需求和种植计划,在露地慈姑上市前全部采收完毕。
春提前慈姑采收时,地上部仍生长茂盛,采收前应齐地面将地上部割除(图4-21),集中到田边或采挖过慈姑的区域。从田边开始,逐行翻开表土,捡拾慈姑球茎(图4-22)。
图4-21 采挖慈姑前割除地上部
图4-22 慈姑采收
行家指点
慈姑不宜连作,连作田块植株长势明显减弱、产量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