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芦蒿

第一节 芦蒿

一、品种选择

芦蒿根据其茎的颜色,分为白蒿、红蒿等不同类型。红蒿香味浓,但长势较弱、产量低;白蒿茎白绿色,粗而柔嫩,香味清雅,较耐寒、抗病,适合江苏省冬季栽培。

二、种苗繁育

为保证种性,芦蒿多用粗壮的茎段扦插,因此,宜控制种株的生长,使其既能生长粗壮、侧芽萌发力强,又不至于萌生大量侧枝而扰乱群体。

芦蒿可以多茬收割,每茬生长期依温度不同,一般秋季和春季为40天左右,冬季为70天左右。根据种植计划和前茬旱生蔬菜的让茬时间,越冬茬口芦蒿可以在8~10月任意时间陆续栽植,分期采收上市。

行家指点

芦蒿可以在春季采收后,于春夏季采用分株、茎秆或地下匍匐茎压条和扦插等方式直接种植,利用地下匍匐茎及其根蘖苗形成地上部群体并采收。分段种植可充分利用设施,提高效益。

在计划种植前2个半月左右,利用日光温室之间的空地或其他露地种植田块,每亩施复合肥50kg、尿素15kg做基肥,施肥后旋耕、做畦,淮河以南夏季降雨较多地区做高畦,淮河以北水资源较少地区做平畦,每条畦长30~60m、宽2~4m.在春季留种群体中,剔除茎紫红色的变异株,选择茎绿色、粗壮的植株,抹去叶片,切除顶端嫩梢,再截成长15~20cm的插条,按行距15~18cm、穴距7~10cm、栽深5~8cm、每穴2株扦插。

生长期间间或灌溉,保持田间土壤湿润,后期可略偏干,以使茎组织充实,侧芽发育良好(图7-1)。

若有钻心虫危害,可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50mL兑水50kg喷雾防治。

三、定植

1.整地施肥做畦

夏茬蔬菜收获后,结合整地每亩施入腐熟厩肥3000kg、复合肥100kg.然后依据设施走向做成长30~60m、宽1.5~4m的栽培畦。淮南地区宜做成高畦,淮北地区宜做成平畦或凹畦。

2.种苗准备

将繁种田中的芦蒿从近地面割下,剔除直径过细和带病虫的芦蒿苗,切除顶端的嫩梢,再截成长15~20cm茎段作为扦插条,扎成直径20cm左右的小捆,放入18%杀虫双水剂、20%速克灵悬浮剂200倍药液中浸泡20分钟后晾干待扦插。每亩备足扦插条350~400kg(图7-2)。

图7-1 芦蒿种苗

3.栽植

栽植前浇足底水,高畦种植宜保持畦沟有水、畦面充分湿润。

图7-2 芦蒿扦插条

栽植行距15~18cm、株距7~9cm、栽深5~8cm,使插条有3~5节露出地面(图7-3)。每亩5万穴左右,每穴2~3株,共10万~15万株,保证足够的密度,插条萌芽生长直接形成产品群体。

四、管理

1.水分

刚栽插时应保持田间土壤充分湿润,促使埋入土中的插条生根、提高成活率。地上部齐苗后可适当控制土壤水分,促使根系深扎(图7-4)。其余时间宜经常灌水,保持土壤湿润,促进生长。

图7-3 芦蒿扦插

2.温度

芦蒿性喜冷凉,25℃以上应注意通风降温,否则茎的粗纤维含量上升,影响品质。适宜生长温度为白天17~23℃、晚上12℃以上,低于10℃宜用地膜进行浮面覆盖保温。

图7-4 齐苗后控水扎根

3.肥料

在定植齐苗控水后,结合灌水,追施促长肥,一般每亩施尿素20kg.以后每采收1次,追施尿素15~20kg.越冬期间温度较低,可每亩加施硫酸钾10~15kg.

4.病害防治

芦蒿病害主要有菌核病和白绢病,在防治上应避免与菊科作物连作,一般连作3年就可能发生这些病害。药物可用甲基托布津、速克灵等防治,在发病初期用药,每隔5~7天1次,防治2~3次。

五、采收

当地上部群体高度达15cm以上时,即可根据市场需求采收上市。采收时用镰刀近地面割收,捋去茎基部的叶片,扎把后装袋或装箱(图7-5)。

行家指点

采收的标准:一是鲜嫩,二是产量高。要求全茎较嫩,上部茎节手弹便断,下部用手折即断,纤维含量低。嫩茎高度一般达25cm以上采收,采收后仅留顶部三叶。先按头理齐,根头按短茎长度截齐,装袋上市。

采收时应尽量避免踩踏畦面,以免影响下茬生长。采收后应立即清除杂草、枯叶并追肥,促进萌芽生长,生产下一茬芦蒿。

行家指点

为促进茎脆嫩,提高产量,生产上一般在采收前3~5天叶面喷施赤霉素。每亩用3~4g市售75%含量的赤霉素粉剂,兑水40~50kg,叶面喷雾。绿色食品产品不能使用。

图7-5 采收及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