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茭白
第二节 茭白
一、品种选择
宜选择孕茭温度较低的品种类型,如双季茭类型的龙茭2号、浙茭2号、小蜡台等和单季茭类型的白玉茭等,可在深秋乃至初冬采收上市。
行家指点
茭白品种还分为单季茭和双季茭2个类型,露地种植时,单季茭每年春夏季种植,秋季孕茭采收,市场上每年只有一季茭白销售;双季茭则在春夏季种植,当年秋季采收越冬后,第二年春夏季还能孕茭采收,市场上每年有两季茭白销售。
二、种苗选择
对双季茭品种,可在夏茭采收末期或结束时,在正常采收区域选择粗壮茎蘖,优选已经孕茭膨大、但未采收的茎蘖,连根拔起,掐掉假茎以上的叶片,以30~50株为1捆,寄栽于水田或水沟中。
如果10~15天即要移栽,也可以整齐堆放在阴凉处,上面覆盖双层遮阳网,每天早晚泼浇清洁凉水。
移栽前再筛选一次种苗,假茎顶部有新叶抽生且长势较好的,说明根系正常,可以移栽;没有新叶抽生或虽有新叶抽生但长势明显较弱,说明根系生长不良,一般剔除不用。
三、移栽
前茬旱生蔬菜让茬后,及时整地、施基肥、耕翻,然后灌入浅水、耙平。将选定的茭白茎蘖按行距50cm、株距35~40cm的较高密度单株栽植(图6-6)。
行家指点
茭白肉质茎大小与其茎蘖的养分积累密切相关。为使当年获得较高产量,宜尽早移栽。
图6-6 茭白移栽
四、管理
1.水分
茭白生长过程中只需保持浅薄水层(图6-7)。在大部分茭白茎蘖抽生分蘖5个以上时,可进行断水、搁田,以促进根系深扎。
图6-7 田间浅薄水层
2.肥料
茭白地上部群体生长量大,对肥料要求较高。除了充足的基肥外,移栽活棵后要追施活棵肥,一般每亩施尿素5~10kg;分蘖期要追施分蘖肥,一般每亩施尿素10~15kg;当发现有较多茎蘖的假茎基部发扁时,是茭白孕茭膨大的迹象,此时应及时追施孕茭膨大肥,一般每亩施45%三元复合肥20~25kg.
如果前茬基础肥力较高,茭白移栽后分蘖抽生较多且长势较旺,则可以不施分蘖肥。
以有机肥为主的田间生产的茭白表皮不容易变绿,肉质茎的粗纤维含量较低,品质较好(图6-8)。
图6-8 宜多施有机肥
3.温度
温度控制是设施栽培茭白获得高产的关键措施。如果适宜孕茭温度来临时,茭白茎蘖养分积累较少,则形成的茭白瘦小,产量较低。因此,茭白移栽后应根据田间群体生长状况,通过塑料薄膜的揭盖,控制设施内的温度。
秋季单株栽植的秋延后茭白原则上以保温促长为主,外界最低气温20℃以上时,可以两侧、两端通风;外界最低温度降至20℃时,宜实施全覆盖,以提高设施内温度,促进茭白群体生长(图6-9)。
行家指点
茭白的孕茭温度为20~25℃,低温型茭白的孕茭温度在20℃左右。当茭白植株及其茎蘖的养分积累到一定程度,又遇适于黑粉菌快速繁殖的温度,则茎蘖顶端就会膨大形成产品器官——肉质茎。
4.病虫害
茭白为禾本科作物,与水稻的病虫害相似,主要有纹枯病、胡麻斑病和大螟、二化螟、长绿飞虱、蓟马。如果周边有水稻产区,且前期没有覆盖顶膜,则应注意与水稻统防统治。
图6-9 覆盖薄膜促生长
五、采收
当外界最低温度降到20℃时,应注意观察周边的茭白株丛,发现基部膨大、开裂1cm左右,露出白色的肉质茎,此为茭白采收标准,应及时采收(图6-10)。
图6-10 茭白产品
行家指点
茭白过老的标准是切开基部节位,组织空心呈絮状。茭白肉质茎表皮变绿,不代表已经过老。只要肉质茎组织不空心,仍可将绿色表皮削掉后烹制食用。
六、选留种
茭白种植过程中会因植物与黑粉菌共生关系的破坏,而分离出不结茭白的雄茭和布满黑粉菌孢子的灰茭;还有的肉质茎外观正常,但横切后有若干黑粉菌孢子形成的黑点,俗称芝麻茭。这些都属于不正常的茭白,应在采收后及时将整株,包括抽生的地下匍匐茎一起挖掉(图6-11)。
在采收过程中,应注意对处于群体中间区域的高产、晚熟、优质株丛做记号,采收后将这些株丛整墩连根挖起,寄栽到其他田块,保持田间浅水至湿润,留待明年种植。
图6-11 雄茭、正常茭、灰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