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陆游
浙江省杭州市风帆中学初三(8)班
俞一简
隔一层纱,依稀而望,是谁在战场上抗击异族?
醉一场梦,愁绪散尽,是谁在墙下哀叹人生?
北宋宣和七年十月十七(1125年),陆游出生于越州山阴。
陆游算是个“神童”,十二岁即能诗文,不过他并非王安石笔下的“仲永”。陆游存诗九千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作为一名杰出的诗人,陆游仕途坎坷,这似乎是中国古代著名诗人的特点。
陆游与其表妹唐琬的爱情故事流传至今。少年时表兄妹间的情如梦境一般朦朦胧胧,恍恍惚惚。一个又一个节气过去了,亲戚间的来往开始变得羞怯。恋情似乎只是堂前一闪而过的身影,门前轻轻的脚步以及长辈们聊天时的笑话。青春在想象中一闪而过。
终于,那一年他以钗头凤为聘礼,迎娶了她。那是只钗,钗头小小的凤让他们以为可以衔住幸福,这样长长久久地下去。
好学不倦的陆游也许是忘了,“天长地久”的后半句是“有时尽”。
婚后的陆游与唐琬情投意合,却引起了陆母的不满。一恨唐琬不能生育,影响传宗接代;二怕陆游沉溺儿女情长,耽误锦绣前程。爱子心切的母亲去占卜,却说二人八字不合。母闻言大惊失色,逼儿子写休书,另取贤妻。陆游毕竟是陆游啊,他得考取功名,保家卫国,是做不得贾宝玉的。
纵使万般无奈,陆游还是续娶了王氏,唐琬还是另嫁了赵士程。
转眼十年,陆游去沈园游玩,不料却遇见唐琬与赵士程亦在此地游园。十年,仿佛一个墓。它让人把什么都往里埋,快满了再一下子倾倒出来,看你受不受得住。他以为自己可以放下,但当看到唐琬遣人送来的酒菜,还是忍不住在墙上写下了《钗头凤》: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为了逃脱这命中重重的挫败,陆游选择了离开。一年后,唐琬故地重游。她看到了这阕词,一时前尘往昔涌上心头,“怕人寻问,咽泪装欢”,提笔亦在这阕词旁和了一首,致郁郁而终。
陆游一生坚持抗金。手持三尺青锋,人带一身才学北上,后又入蜀,为范成大的参议。淳熙五年,诗名日盛的陆游被孝宗召见,却未得重用。纵观其一生,似乎处处不顺心。他的的确确是好官啊,有抱负有才华,却终其一生报国无门。
七十五岁,唐琬辞世四十年,陆游故地重游。“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他想,沈园里的小桥、流水、花草,还有他自己,都会记得的。这是心里老到死的遗憾。
嘉泰甲子岁正月,时年八十岁的陆游身体大不如前了。门前是枯树,窗用薄薄的纸糊。八十年了,故园依旧,但年少时的山河梦已经破碎了。
提起友人所赠的猩猩毛笔,当年的壮志犹在耳畔。“万物并作吾观复,众人皆醉我独醒。走遍世间无着处,闭门锄菜伴园丁。”他提笔在《自书诗卷》中再添一诗,心中怅然。虽是怅然,但这幅草书却掩饰不了他曾经的豪迈。
南宋嘉定二年十二月廿九,一代诗人陆游辞世,享年八十五岁。
(指导老师游剑秋)
专家点评ZHUANJIADIANPING
这是一篇很有特点的优秀散文,题目就“画龙点睛”,一个“访”字穿越了古今,把今天一个中学生的感情和观点与古代的一位大诗人的非凡经历联系在了一起。整篇文章重点叙述了陆游的两件事情:一是陆游令人唏嘘不已的爱情悲欢,一是陆游的慷慨激昂的爱国情肠。作者具有极强的驾驭文章的能力,开头使用了浓郁的抒情排比句,结尾用陆游的与世长辞和年龄作结束,干净利落,果断明确。全文结构完整,详略得当,仅仅用了一千左右的文字,就把一位卓越的英雄诗人波澜壮阔的一生表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令读者感慨万千,印象深刻。特别应当指出的是,俞一简同学使用语言的功力十分了得,不仅用词得当,叙述流畅,表达清晰,而且善于抒情,把自己对陆游的那种敬意和佩服以及对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愤慨无奈,都写得十分到位。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读完这篇作文之后,掩卷沉思,已经被作者的讲述和情感深深打动了。当然,如果在文章中把陆游的那种震颤人心彪炳史册的英雄气概写得再充分一些,那就更好了。
(马光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