嬗变
北京市中国戏曲学院附中音乐2012班
许篮心
窗外的清风,微微地吹。
坐在那落地的窗台旁,隔着玻璃,阳光洒到地上。
阳光恰似明媚,却没有温度。学校旁,被岁月笼罩的酒吧街是暖色的。
这些都意味着什么?
那是记忆的痕迹,分明诠释着那隐隐作祟的嬗变。
一
一个静谧的午后。
学校的教学楼,褪去了往日开学时的吵闹声,安静得连风云轻呼的声音也听得一清二楚。
只有一个,鞋底的“踏踏”声,从一楼一直蔓延向上。
抬头望望天窗,这是从前的学校。没错,她已经不属于这里了。曾经一个个给予她无限回忆的教室,也不再是她的归宿。
也许,她的经历和普通人并不一样。过早的离别,让伤感淡漠,也来得不那么容易。她的心,她的泪,也并不是那么容易被催下的。
走过一间又一间教室。不经意之间——记忆的泉水涌动而来。
二
自然而然地,施起心中的魔法,一个一个变了出来。像金色的粉末,铸成了许多人儿,铸成了层层热闹的楼道。突然之间,活了过来。
走过一个教室,同学们的形态各不相同。教室里的小男生们与伙伴们噼里啪啦地打闹,一脸嬉皮;女生们叽叽喳喳地聊着天,不知是情动还是八卦;还有男生女生从教室追到整个楼道稀里哗啦互相欺负玩闹的情景……啧啧,真是有趣。她的眉毛稍稍挑起,嘴角露出轻轻的笑容,微笑着摇摇头。没错,这是下课,像真的一样。
随着教室里呜里哇啦的叫喊与笑声渐渐消逝后,巨大的罗盘指针仿佛被什么咔嚓咔嚓地推动了,进行到另一个地方。
她向前走,空间转换极快,金色的粉末旋转后改变形状。
现在上课了。老师严肃地讲着题,教室里极为安静,同学们连呼吸都是胆战心惊,更别提出声,甚至是说话了。可是,总有那么几个不想听课的。只听几声愤怒的训斥,简直响彻整个楼道。过了一会儿,一个低着头的顽皮小男孩,缩着步伐慢腾腾地站到了门口。啊,想当年,我们班也是这样的嘛。她慢慢低下头,用脚轻轻地蹭几下地面,微微笑着又抬了起来。
渐渐走到了操场,阳光洒下,虽是明媚,却炙热得让人难受。体育课上,有人因为中暑已被送到医务室去了。男生们把衣服都快脱到精光了,喘着气,跑跳着将胸前因汗水已经潮湿的衬衣向前一拉,拉出一段距离后扇一扇,将风兜进去,好凉快些。还有一些打篮球的,轻巧地过人后,几个故意吸引的花样,一个三步上篮,进了还顺带拍板耍帅。而女生呢,在解散后玩着抓人游戏,还不时有男生加入。当那个“辣椒(抓的人)”靠近自己时,发出惊恐玩笑的尖叫,把人腿都吓软了。也有一些不爱运动的女生,总在一旁议论纷纷。至于内容,可能是学校的怪事、自己的事迹、操场上打篮球的男生、一旁玩游戏的女生,抑或是自己喜欢或讨厌的人……
回忆是快乐的,不过也有结束的时候。
三
随着时间的推移,罗盘的指针渐渐回到原地,记忆也被压迫着回到现实。
话说回来,这个学校改变太多了。学校变了,老师变了,同学们变了,就连从前的那个自己,也渐渐被埋藏在心底。
昔日的四年级,如今已经五年级;曾经的五年级,现在也面临着毕业的考验。而那个在一起很多年的班,她的班,大家也是各奔东西。大家联系的机会少了,也很少再见面。
一切如梦幻泡影一般消失不见,只留下那尊不再熟悉的躯壳。这些,都成为了从前。真没想到,曾经从没想过的未来,一眨眼成了现在;现在朝思暮想的记忆,反倒成了从前。
又能怎么办呢?她在心里问自己。她想念从前的老师、从前的同学、从前的好友,以及那些打篮球的队友。现在的同学们,成熟了,变了。没有那么顽皮,思想也比从前有了很多变化;女生们思考的问题,已不再单纯,成熟了很多,甚至可以说是“早熟”了;老师,已不那么严厉;同桌之间,很少再欺负打闹。其实他们也很好,只不过已不见了之前学校的影子罢了。仅是如此,也会使人深深惋惜。
光阴似箭,即使是现在的同学们,当离别之际到来之时,恐怕感情更深。
从前的快乐、辉煌与美好,都是记忆了。
她抬着头,微微睁着眼,才发现已是黄昏。时间,真是飞快。
不过,她还是微微笑了,虽然心里不知有多少伤感。
四
世界,不曾为谁停留。
但所有人的心,也终究会为从前保留一个位置。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只要心中想念就好。她很喜欢同学们说的一句话,不,是所有人。这让感性的他们,有了一定的心理归宿。
喜欢这句话,无与伦比地喜欢——
“不是六年的同学,而是一辈子的兄弟。”
尾声
时光不陨,我们不散。
就算数年之后,离别,会是最常见。
她缓缓起身,拍拍落在身上的灰尘,挡住夕阳射向眼睛的光,转身离开。
又是下楼的声音,“踏,踏”。只不过,此时,是由上至下。
窗外景,意未决,此时怎嬗变?一缕凉风,恰似明媚,却如黄昏晏。踏声绵绵?只道昔日离别。
忽想起,孰思念?却是惆怅,愀然心悲切。怎挽回?再回首,早已岁过双年。
靥微扬,叹离别。悄然日暮临,即是流光似箭!
专家点评
这篇抒情散文,抒发了对小学生活的依依不舍之情。作者从小学毕业两年后重返昔日校园的角度切入,文章随着作者在小学母校漫步的视角转换缓缓展开,随着作者所处空间的转移,勾起对小学生活不同时期、不同人物、不同活动的美好记忆,通过细腻的描写,刻画了作者心境由伤感转而释然开怀的转变。构思比较巧妙,情感真挚动人。
(段炳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