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白帝城 毛晓丽
今日白帝城 毛晓丽
清晨,穿过长长的风雨廊桥,走完曲曲折折的环山栈道,沿着古老崎岖的石梯,我攀上白帝山巅。这里碧瓦飞檐,重楼叠宇;这里青树翠竹,郁郁葱葱;这里桥廊折错,鸟语花香;这里碑林错落,诗风浩荡。这里每一片瓦、每一块砖、每一棵树、每一级石阶,都向你讲述一个又一个厚重的历史故事。
漫步在古径幽林,峡口那红了又绿、绿了又红的红叶,扑面而来的,除了江风,还有让人流连忘返的诗的意境和清香。站在烽火台①前,抚摸那斑驳的大炮,那震天的战鼓和穿云的厮杀声仿佛就响在耳边,烽烟滚滚、金戈铁马的古战场仿佛就浮现在眼前。伫立白帝城之巅,长江三峡第一峡——瞿塘峡就展现在眼前。只见赤甲山和白盐山南北对峙,锁住了长江的咽喉,形成雄伟壮美的夔门;俯视脚下,昔日咆哮奔腾的长江水,如今变得如安静贤淑的少女,轻盈地与夔门擦身而过。当你正在感叹瞿塘峡的壮观的时候,只见初升的太阳跃出赤甲山顶,阳光撕开布满峡谷的晨雾,洒下一江的绯红。江上微波粼粼,闪烁着点点金光,巍巍夔门便在这光与影的交错中多了几分妖娆与妩媚。
这,就是高峡平湖之后的白帝城;这,就是在白帝城感受到的美丽风景。
这弹丸之地却是享誉世界的明珠,它以浑厚和深沉的历史吸引了无数风流人物的目光,牵来了无数英雄豪杰的脚步。眼前这条上山的石梯,近千级的石阶,曾有多少人走过? 走过公孙述,走过刘备,也走过诸葛亮;走过李白、杜甫、刘禹锡,走过你、我,走过千千万万的游人。也许你一脚踏上去的,正是刘备或是李白曾经驻足的地方。余秋雨在《三峡》一文中说:“白帝城本来就熔铸着两种声音、两种神貌:李白与刘备,诗情与战火,豪迈与沉郁,对自然美的朝觐②与对山河主宰权的争逐。”今天,登上白帝城的石梯已经被磨平、磨光,显露出岁月的沧桑。但是,历史的积淀却在无数双脚下越来越深厚。当我们踏着古人的足迹,呼吸着曾是李白或诸葛亮呼吸过的空气,或许你我能更近地走进白帝城的历史中,更能透彻理解白帝城的精神内涵所在。
徜徉在廊桥间,静立于托孤堂前,穿梭在东西碑林,多少古人古事便一一在眼前浮现。当年称帝的公孙述若地下有知,看见他亲命建造的白帝城,却没有他的塑像,该作何感想? 他是不是也会长叹一声,赋诗一首? 或者他应该感到欣慰,人们了解白帝城的来历,那条从井里腾空欲飞的白龙,正向后人诉说那段历史佳话。想当年,那个追着刘备来此,被困八阵图中的陆逊,看到这彩云之间的白帝城,是怀着怎样敬畏、膜拜的心情? 那个千里迢迢从成都赶来的赤胆忠心的诸葛亮,在刘备病逝的前夜,在观星亭里观到了怎样的星象? 那个流放夜郎、在夔州遇赦的李白,是不是把白帝城看作洞天福地,不然他那首脍炙人口的《早发白帝城》又怎么会把夔州的“诗城”美誉推上巅峰? 还有那个骨瘦如柴的杜甫,一首《登高》,把中国诗歌七律第一的美誉留在了白帝城。白帝城啊白帝城,你走过了多少历史的岁月,又将走过多少未来的日子?
今天,这个被高峡平湖托起的白帝古城,已是四面环水的江中小岛。她宛如一位灵秀温婉的姑娘,亭亭玉立于平静广阔的江面上,安详宁静,如诗如画。她一如既往地见证古城的变迁,看日出日落,笑迎四方宾客;送春夏秋冬,畅抒古今情怀。
漫步白帝城,我们仍能听见李白在舟中吟哦“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杜甫在山顶感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刘禹锡和着竹枝词③的节拍唱他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刘备在说:“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诸葛亮捧着忠心说道:“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④
是的,踩着前人的足迹,在白帝城上留下一串脚印,无论你,无论我,都不会枉此一行! 或许,在千百年后,又有后来人因为踩着你我走过的脚印而自豪!
注释
①烽火台: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系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是为防止敌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消息,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传递方式。白帝城东,瞿塘峡北岸建有烽火台。
②朝觐:原意是臣子朝见君主。在东方文明中,它指附属国向中央政权朝贡和拜谒,以表示对帝王的尊拜和臣服。文中是比喻白帝城的历史、风光等很有名气和地位。
③竹枝词:是一种诗歌体裁,是由古代巴蜀地区的民歌演变过来的。唐代刘禹锡把民歌变成文人的诗体,对后代影响很大。
④引自诸葛亮《前出师表》。
课后思考
1.这是一篇以写景为主还是以议论为主的散文?
2.白帝城出名,除了“在白帝城感受到的美丽风景”外,还有哪个重要原因?
3.最末一段的“足迹”有无比喻意义,是否比喻人生价值或者对社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