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峰塔与耀奎塔 李君鉴

文峰塔与耀奎塔 李君鉴

隔江塔受诸峰拜,入峡帆飞一鸟轻。

风景河山无限意,半竿黄日下孤城。

据这首诗介绍,在奉节古城江对面,很高的山上有一座塔。山是文峰山,俗称乌云顶,东与夔门白盐山毗连,北与奉节古城遥遥相对。塔是文峰山之巅的文峰塔,门额上书“直上青云”四字,两侧有“千佛题名高赤甲,九天矗秀步天梯”阴刻对联,所以此塔最早名为“青云塔”。塔系九层楼阁式悬角尖顶宝塔,平面呈六角形,坐南向北。塔的每层有一门,门户错向而开,第一层门高2.2米、宽1米、厚1.98米。据清光绪十九年(1893)《奉节县志》载:此塔原名“青云塔”,始建于何年,已无从可考,久经倾圮。清光绪十九年(1893)郡守白诚瑞捐廉两千两银建修,以振文风,更名为“文峰塔”。塔纯用石砌,高十丈,势若擎天。

据当地一位老者讲,此塔始建于明朝末年,由当时夔州府所辖各县筹银而建。从流传至今的一副对联中,我们大约可知青云塔在明朝崇祯年间就有了。

宝塔七层,直竖金鞭打红日。

城墙万仞,浑身獠牙啃青天。

传说这副对联是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所作。张献忠攻进夔州府后,站在夔州城上,看见江对面最高的山顶上高高地矗立着一座白塔,像手上的鞭子(金鞭)直插苍穹,太阳的光辉照耀着它,熠熠闪光;而脚下古老的城墙垛子则像一排排牙齿,在广袤的天地间整齐地排列着,孔武有力。此联气势磅礴,反映了农民起义军所向披靡的气势。

为何要建此塔? 众说纷纭,其中一说,颇有点神秘色彩。据传,在建此塔之前,夔州府所在地的长江北岸,连年遭受洪水灾害,只要乌云顶方向有乌云升起,必遭灾无疑。每当乌云升起后,不一会儿就会有瓢泼大雨倾注在江北一线,山坡上的庄稼就会受到毁灭性冲刷。据说,那是乌云山背后一条名叫乌龙的妖龙在兴妖作怪。于是,当时的夔州府官便号召所辖的子民,每户捐银一两,历时三年,将此塔建成。宝塔建成后,那条乌云被锁住了。从此,隔江相望的长江北岸一线连年风调雨顺,乌云顶不但再没有乌云升起,反而在过去乌云升起的地方常常能看到一片片祥光瑞彩。自此,使夔州又添了一处“文峰瑞彩”的胜景。

白帝城风景区鱼复浦上有一座白塔,在绿树掩映下分外显眼,江上来来往往的船只皆能看见她美丽的身影。这宝塔名“耀奎塔”,坐北朝南、面临长江,为七层楼阁式六角攒尖顶砖塔。塔通高28米,塔顶饰铜质宝球。每层辟一拱门,一南一北错向开门。第一层门楣上阴刻“直上青云”四字。门两侧阴刻楹联如下:

万丈文光环六邑;

三条瑞气溢三巴

据县志记载,夔州府知府杨世英在任期间做了很多有益老百姓的事,如修桥、修路等。调任成都后,他想着在培植夔州文风方面做得不够好,便捐出数百银钱,交给奉节县知县王如琯建一座“文峰塔”。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王如琯在鱼复浦正对水口的地方修建了这座塔。塔刚建好,县上就有五人中举,大家都认为这是一座风水塔。于是在嘉庆二十四年(1819)知府吴升将其改名为“耀奎塔”。此后,科举会考之前登此塔成为学子们的一种时尚。

注释

①六邑:指川东几个县邑,泛指奉节周边地区。

②三巴:古地名,巴郡、巴东、巴西的合称,此处泛指川东地区。

课后思考

1.俗称乌云顶的文峰山,具体位置在哪里?

2.文中的两座塔,它们的原名分别叫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