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门古象馆 张青茂

夔门古象馆 张青茂

夔门古象馆位于夔门风景区长江北侧,与白帝城隔草堂河相望。古象馆于1998年5月8日开馆,由世界知名学者、中国古人类学泰斗、中国科学院院士贾兰坡教授题写馆名。

夔门古象化石厅 1990年9月,我县白帝镇瞿塘村三社开挖蓄水池的村民偶然发现了古象化石,由白帝城博物馆及时进行了现场保护。后由省级考古单位指导,该古象化石被完整发掘出土。经测定,这是一具距今200多万年的剑齿象化石。古象是当年在夔门山上觅食时,失足掉入裂隙中被泥沙掩埋下来的,其骨盆和股骨等都有明显的断裂伤痕。修复之后的骨架,身高2.9米,体长6.3米,除头骨、肱骨、肋骨及个别椎体是依据资料复制外,其余均为实体化石。迄今为止,亚洲象中的三种剑齿象(黄河象、类象剑齿象、东方剑齿象)除东方剑齿象外,都有完整的骨架问世。而作为夔门古象馆的镇馆之宝——夔门古象,则是目前类象剑齿象出土最为完整的化石。它的发现、修复和展示,都为研究剑齿象以及三峡地区的古地理、古气候变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大象进化展示厅 这里展出了一具黄河象骨架模型,它是北京自然博物馆的专家根据真实化石复制而成的。黄河象是一种巨大的剑齿象,其骨架肩高4米,体长8米,仅门齿就长3米。从距今4500万年前的始祖象发展到今天,只剩下亚洲象和非洲象两种。大象的这种遭际,向人类发出了保护生态刻不容缓的警讯。

地下仿生动物厅 展厅将夔门古象的伴生动物剑齿象、熊猫、犀牛“聚集”在一起,可以说别开生面。题为“最后的晚餐”的场景,是一组十分有趣的仿生动物。设计者采用科幻的手法,将早已在地球上消失的动物“邀请”到一张餐桌上共进晚餐,向人类发出共同的宣言:我们的家园就是人类的家园,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相关资料

张青茂(1979— ),男,奉节县人,现任奉节县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副主任

注释

①剑齿象是古代哺乳动物的一种,属长鼻目。这一类象的头骨比现代象略长,腿也长,上颌的象牙既长且大,向上弯曲;下颌短,没有象牙;颊齿齿冠较低,断面呈屋脊形的齿脊数目逐渐增加;晚期进化的剑齿象,第三臼齿齿脊数多达10条以上。最早的剑齿象出现于中新世晚期,最晚可以生存到晚更新世。目前世界上发现的个体最长、保存最完整的剑齿象化石是1973年11月在甘肃省合水县板桥公社境内的马莲河畔发掘出的一具剑齿象化石。

课后思考

1.这是一篇说明文还是记叙文?

2.夔门古象的学名叫什么?

3.古象馆建造“大象进化展示厅”有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