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甲山 刘厚政

赤甲山 刘厚政

夔门天下雄,雄就雄在巍然矗立的赤甲山、白盐山。海拔都在1500米以上的这两座山,把宽阔汹涌的长江紧紧锁住,只闪开窄窄的瞿塘峡门让急流咆哮而过。江南的白盐山固然壮丽,但隔江对峙的赤甲山更引人入胜。赤甲山由于酷似桃子,所以又称桃子山。大凡游奉节白帝城、穿瞿塘峡而过的游客,无不赞叹赤甲的壮观,向往登上那高高的“桃子尖”。

上“桃尖”纵览祖国的锦绣河山,这个夙愿在今年暑假实现了。1993年8月的一天,清晨6点钟,我们四个青年教师,乘车绕过白帝城,沿草堂河到杜甫草堂,涉过浣花溪,来到赤甲山脚下一个幽静的小山谷。穿过山谷,我们到了一个长满松树的小山冈。回首山谷,眼前展现出桃花源般的田园景色。松柏林间,鸟儿在婉转歌唱;山石小路下,溪水在潺潺流淌;那拂面的轻风,令人心旷神怡。朝上望,惊奇那一个巨大的“桃”就在眼前:高耸入云的峻峰,有“截断巫山云雨”之气概;连绵几十里的山势,有“横空出世”之雄姿。壮哉,赤甲!

奇怪,上“桃尖”的路在哪儿? 我们的向导、赤甲山民办小学的吴老师,指了指被青草绿枝掩盖的岩石,原来岩石上有一线上山砍柴的路。

据明朝正德版《夔州府志》记载:“在府城东十五里,土石皆赤,如人袒臂,故曰赤甲,或云汉人尝取巴人为赤甲军,因名。上有孤城,即古鱼复县基。”“赤甲山上有赤甲城,相传公孙述筑,即汉鱼复县基也。”

遗迹自然是寻不着了,倒见了裸露着的红褐色的悬崖峭壁。我想,西汉末年的公孙述据蜀称王,而建城于此山的目的,就在于依托赤甲的高险吧? 即使后来迁城于白帝山,也未尝不是背倚赤甲之险障呢? 据传,三国时,陆逊打败刘备,火烧连营七百里,金戈铁马绕过了赤甲山,却被诸葛亮摆下的旱八卦阵困在了赤甲山下的草堂河中,差点全军覆没。我们转身面对着蜿蜒曲折的草堂河,看到了河两岸那众多的沟壑,交叉的山势,如再加上当时茂密的森林,那肯定是摆迷魂阵的好地方。但是,如果没有威风凛凛的赤甲雄险坐镇蜀川,那陆逊也不至于心惊胆战地溜回吴楚平原吧。

弯弯曲曲的羊肠道越登越险,有的地方垮塌了,大家只得提心吊胆地紧贴岩石攀缘上去。太阳也越来越辣,草丛里升腾起一团团乳白蒸汽,倚山爬着,直到与山顶上撒满金辉的云雾汇合在一起。“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壁之上,我们只好“以手抚膺坐长叹”了。

这时,向导告诉我们,“禹功洞”就在十多米前的峭壁下。于是,劲又鼓起来了。我们小心翼翼地穿过悬崖,进了“禹功洞”。洞只有一人高、几米深,有人工开凿的痕迹。洞口有两座威严的石神像,看护着洞底的一块石碑,碑上刻着我们认不清的文字。洞口上的悬崖飘下一股水,形成一小片瀑布,遮掩着三个石刻大字“禹功洞”。站在洞口,能隐隐听见远处樵夫砍柴的叮叮声响。俯首下看,就是瞿塘峡全景。江水在轰鸣着,一个大旋涡清晰可见;对面的悬崖有两处飞瀑,似乎要把过往的轮船都冲洗干净;再瞄一眼自己的脚底下,千尺峭壁不见根,真令人胆寒。向导说,“禹功洞”是远古洪水漫天时,大禹带领人民开峡治水而留下的纪念。有宋代陆游的诗为证:“禹功何巍巍,尚睹镌凿痕。天不生斯人,人皆化鱼鼋。”是的,大禹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献身精神,有不畏艰险、改造大自然的魄力,英雄的大禹不正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伟大形象吗? 而我们今天的人民却有着比大禹更大的魄力和更伟大的献身精神! 我们崇敬大禹,并由此增添了攀登险峰的勇气。

我们从“禹功洞”折回原路,在一小块铺青垫翠的草地上匆匆用过午餐,又顶着炎阳攀登了。可现在的路却让草丛荆棘遮住了,我们只得探索前进。汗水糅合着落到身上的碎草,痒;荆棘划破了手脚,痛;太阳的强光也晃得我们头昏眼花。四五十米的高坡,我们竟迂回了一个多小时,真正感到了临近胜利的艰辛。

14点20分,我们终于征服了赤甲山,屹立在“桃尖”上了。太阳的金光普照着四周的河山,徐来的清风抚摸着我们的笑脸;远方的巫山在向我们招手,近旁的白盐山紧挨在我们脚边;三峡恰似一道小水沟,而长江则变成了一条直达天际的灰黄飘带。这赤甲胜景,“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西控巴渝收万壑,东连荆楚压群山”,真叫人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受。

一位伙伴禁不住高声朗诵起杜甫在白帝城写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位伙伴脱离现实的吟诵,立即遭到大家的责难。可爱的伙伴啊,这巍巍赤甲之下、滔滔大江两岸,有的是厂房林立的工厂、四通八达的公路,有的是盖满山坡的柑橘林、耸立的高压输电铁塔,哪还有一丝“落木萧萧”“猿啸哀”的影子呢? 杜甫当年心怀悲愁但只能在白帝山头近观,而我们今天奋发向上却已经登上赤甲之巅纵览。如果诗圣杜甫有幸在今天与我们一起登上赤甲,那他也一定会把热爱祖国、献身中华的思想感情抒发得更加淋漓尽致。我们注视着冉冉飞去的云彩,神思飞扬,整个身心融进了祖国美好的怀抱。

注释

①引自唐·李白《蜀道难》。

②引自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

③引自唐·杜甫《望岳》。

课后思考

1.赤甲山为何又称“桃子山”?

2.这篇游记里哪些地方引用了古诗文,有什么好处?

3.为什么作者认为登上山顶后吟诵杜甫《登高》不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