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池与太极亭 李君鉴
莲花池与太极亭 李君鉴
夔州古城(奉节老城)北靠一座美丽的莲花山,整个山形恰似莲花临风,微微张开花瓣,呈含苞欲放之姿,故名莲花山。峰顶“莲心”位置有一个十余亩的莲花池(至今还有农夫种植莲藕),所以莲花山也俗称“莲花池”。池西北边原来建有“三贤祠”,“三贤”是指北宋周敦颐(哲理学家)、南宋王十朋(诗人)、明代宋濂(文学家)。因为他们都在夔州住过,而且都爱好“莲花”,故“三贤祠”是纪念他们的场所。祠后原为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墓地。
池东南有亭,原名“仰止亭”①。明嘉靖十一年(1532)修建三贤祠时复建,改名“太极亭”。现存太极亭为清嘉庆十一年(1806)的建筑,1983年由县文管所修缮。它是一座砖木结构单围柱三重檐六角亭,平面呈正六边形,外围亭基呈正四边形,由素面条石砌成。亭身共三层,一、二层用砖砌成,内有一圈檐柱,里围无金柱,上层檐柱均落于横枋之上;第三层为六极木柱承托,每层出檐形式相同,檐角上翘。亭顶装有宝顶,亭门为拱形石门。太极亭的总建筑面积为124平方米。1983年7月5日,奉节县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传说莲花池是在北宋嘉祐元年(1056),由宋代大儒、濂溪学派代表、宋理学创始人、哲学家周敦颐开凿的,他写有著名散文《爱莲说》。周敦颐在40岁时,被朝廷任命为合州(今重庆合川)通判,任职五年,来往都要路过夔州——奉节。因夔州城地貌及城北山名与故乡相似,故他多次来到夔州,登莲花山探胜,以慰思乡之情。他还在峰顶“莲心”位置开凿莲花池,种上自己一生敬仰的莲花。
莲花池是否为周敦颐开凿,历代有争论。明万历《夔州府志》认为,它是由南宋乾道年中(1165—1173)转运使周行可开凿。“爱莲我自承家范,到此犹馀祖德馨。”②周家历代自称“爱莲周家”,而为纪念周敦颐这位宋代大儒,弘扬周氏荣光,莲花池极有可能为周行可所开凿。每当莲花开放时节,文人墨客流连忘返于莲花池畔,诵读《爱莲说》,写诗作文、兴会无前,夔州遂有“莲池留芳”这一名景。后来,“莲花池”干脆成了莲花山山顶地名。
仰止亭何时所建,已不可考。“仰止亭”,其意出自《诗经·小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意为周敦颐崇高的德行是世人的楷模。夔州人建仰止亭,“以志向往之意”。明朝夔州知府吴潜在诗中曾号召夔州人“仰止须自强”。明嘉靖十一年(1532)修建三贤祠时复建该亭。因周敦颐“《太极通书》有功于后学不浅”③,遂改名太极亭。“太极能开天地秘,水中乾坤日月长。”每当太阳初升之时,阳光斜射亭上,亭阁倒映水中,平添“莲池倒影”之景。
相关资料
李君鉴(1954— )女,奉节县人,曾任文化局副局长、奉节县政协文史委主任,现任奉节夔州杜甫研究会秘书长。
注释
①仰止:仰慕,向往。止,语助词。语出《诗经·小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山,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经常喻以崇高的品行之意。后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
②周子游,《莲花池缅怀濂溪先生》,见《夔州诗全集》民国卷(下),重庆出版社2009年11月第1版。
③见清光绪《奉节县志》。朱熹在乾道五年(1169)时整理有周敦颐著作,其标题为《太极通书》。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是对太极图即宇宙观的解说,为周敦颐学术思想总纲,对后代学者影响较大,而《太极通书》就是周敦颐的人生观。
课后思考
1.“三贤”指的是哪三个人?为什么要为他们建祠?
2.你能翻译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意义吗?
3.请查找周敦颐的著名散文《爱莲说》,抄写一遍,然后指出其中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