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和山庄 李君鉴
阳和山庄 李君鉴
阳和山庄位于奉节县吐祥镇阳和村一组,旧时名为吐祥大庄乡,也被称作“大庄王家”。因为王家历代为书香门第,所以格外有名。清光绪年间,王家的王大尧、王大埛、王大昕三弟兄中举,震动乡里,传为夔州佳话。王大尧中举后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赴京会试,恰遇康有为、梁启超发动“公车上书”①要求变法。王大尧勇敢参与并携变法维新的思想回乡,让封闭已久的夔州大地泛起民主政治微澜,唤醒和激励了一大批年轻人走出夔门。
大庄王家人丁兴旺。树大要分杈,人多要分家,1903年,大庄乡绅、王家主事王泽洲请人择地另建庄园。择地先生找到离大庄不远处的阳和坪。这里地势较高,地形平坦,背后有一屏风式山梁(横梁子),其下被称作乌龟地(传说能千年行好运),加上地名“阳和”,显得祥和、响亮。于是,王泽洲延请多位著名工匠,历时十二年建成阳和山庄。
据说阳和山庄的建成还要得益于王泽洲的夫人刘氏。刘氏很能干,思想开明、讲礼仪,又很会打理经济事务,阳和山庄出名也有她的缘故。另外,刘氏的哥哥刘孟伉也为阳和山庄增添了光彩。刘孟伉,云阳人,集革命家、艺术家与学者一身。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1938年起,相继任中共万县中心县委委员、云奉南岸区委书记、川东游击队政委及七南支队队长。当时国民党曾悬赏2000万元(法币)买他的人头。刘孟伉多次隐藏在阳和山庄。特别是1947至1948年,在吐祥一带躲藏了很久,留下很多诗文(见《夔州诗全集·民国卷》)。至今当地老百姓还能绘声绘色地讲述刘孟伉从阳和山庄机智脱险的故事。那是一个下雨天,国民党得知刘孟伉躲藏在阳和山庄其姑妈处,便包围了阳和山庄。刘孟伉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手拿挖锄,大摇大摆地从正门出来,向守卫者说要出外放田里的积
山庄大门上方有“阳和山庄”四个大字,原为刘孟伉手书,后与其他建筑雕刻一起被毁掉。阳和山庄坐北朝南,为川东地区少见的三院横向整体布局的复式四合院建筑。整个建筑为砖石木结构,穿斗举架悬山式屋顶,青瓦硬山屋面。占地2720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3211平方米。正立面具有典型的欧式风格,直棂小窗,拱形窗沿。它最为明显的特色:内部建筑结构为传统合院式建筑风格,属中西合璧“拼装式”建筑类型,布局合理、简捷大方,将中西方建筑文化有机地融为一体。
1999年,奉节县人民政府公布阳和山庄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阳和山庄被重庆市评为第一批优秀近现代建筑。2009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阳和山庄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注释
①公车上书:指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康有为率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个事件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政治运动的开端。
课后思考
1.阳和山庄最早出名的原因是什么?
2.哪个人物为阳和山庄增添了光彩?
3.阳和山庄具有什么样的建筑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