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斗门与开济门 刘厚政

依斗门与开济门 刘厚政

夔州古城保留的古城墙,是中国三十四大古城墙之一,初建主要是起到城防军事的用途。奉节面临长江,存留到现在的古城墙始建于明朝成化十年(1474)。整个城门及府城墙是重庆长江沿岸地区保存最完好的明清时期城墙建筑物。古城墙的面积为1700平方米,城墙总长182米、高7.37米,有两个大城门,一个叫“依斗门”(大南门),一个叫“开济门”(小南门)。两个城门的命名很有纪念意义,都是为了纪念杜甫,都是诗城奉节的象征。

“依斗门”取自杜甫在夔州所写《秋兴八首(其二)》:“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意思是:站在夔州的高城上又迎来了落日;每当晚上北斗星出现的时候,我就按照它的方向来寻找长安(首都)的所在。这句诗表现了诗人盼望朝廷召见,对他委以重任,能更好地为国为民分忧的思想感情。“开济门”取自杜甫的名篇《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意思是:诸葛亮隐居隆中时,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打天下;诸葛亮是忠心耿耿辅佐(开济)刘备、刘禅的两朝老臣。开济,指辅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危难。《蜀相》表现了杜甫学习诸葛亮精神,愿意成为辅佐朝廷的老臣的愿望。

在三峡水库蓄水、移民搬迁之前,奉节城池凭山而立,南城门依斗门、开济门高耸于江面之上,需登数百级石梯方至。三峡水库蓄水后,老城要沉入江中,两门随古城墙整体搬迁到白帝城上游2公里左右的宝塔坪。有关部门于2002年8月启动了复建工程,2006年复建工程完工。据介绍,经过技术处理后,复建的“依斗门”“开济门”基本保持了原貌,看不到新建的痕迹,斑驳的古砖墙清晰可见,与相邻150米远的永安宫复建建筑和耀奎塔相得益彰。复建的两门左右还分别修有登城梯步,游客可以直接登上依斗门的城头,向内观赏热闹的街市,朝外观赏夔门美景、高峡平湖。

注释

①参考课文《文峰塔和耀奎塔》。

课后思考

1.现在可见的夔州古城墙建于什么年代?

2.夔州古城门“依斗门”和“开济门”各取自哪首诗? 它们表达了什么样的意义?

3.夔州古城墙现在搬迁到了什么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