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后主刘禅皇子王、王子侯世系

(二)蜀汉后主刘禅皇子王、王子侯世系

据陈寿著《三国志》记载,刘禅有子七人,长子刘璿于延熙元年(公元238年)立为太子,景耀六年(公元263年)冬,蜀亡。咸熙元年(公元264年)正月,钟会作乱于成都,璿为乱兵所害,其余六子皆封王如下。

1.刘禅次子刘瑶 安定王世系

十六世 刘禅(略)。

十七世 刘瑶,于延熙元年(公元238年)正月封为安定王。蜀亡后,随父迁徙洛阳,为奉车都尉,封乡侯。孙盛《蜀世谱》曰:死于永嘉之乱。其余不详。

2.刘禅三子刘琮 西河王世系

十六世 刘禅(略)。

十七世 刘琮,于延熙十五年(公元252年)封为西河王,景耀五年(公元262年)春正月,西河王刘琮去世。

3.刘禅四子刘瓒 新平王世系

十六世 刘禅(略)。

十七世 刘瓒,于延熙十九年(公元256年)封为新平王。蜀亡后,随父徙洛阳,为奉车都尉,封乡侯。孙盛《蜀世谱》曰:死于永嘉之乱。其余不详。

4.刘禅五子刘谌 北地王世系

十六世 刘禅(略)。

十七世 刘谌,于景耀二年(公元259年)六月封为北地王。当邓艾破卫将军诸葛瞻于绵竹,后主刘禅用光禄大夫谯周策,降于艾时,北地王刘谌坚决反对不战自降,愤怒地对父皇刘禅说:“若理穷力屈,祸败必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后主刘禅拒绝采纳他的意见,刘谌便当即送还北地王的大印。当天,北地王刘谌用与全家人在刘备家庙抱头痛哭后,先杀掉妻子儿女,然后到昭烈庙痛哭自杀的行动来抗议父皇刘禅降魏,左右无不为之涕泣。在今成都文殊院西北侧的娘娘庙内,至今仍供奉着刘谌的妻子崔氏的塑像,常年香火不熄。

有刘氏族谱说刘谌有一子刘豪,在刘禅降魏时住在张飞原来的守城阆中而躲过这一劫,但史无记载。

5.刘禅六子刘恂 新兴王世系

十六世 刘禅(略)。

十七世 刘恂,于景耀二年(公元259年)六月封为新兴王。蜀亡后,随父迁徙洛阳,为奉车都尉,封乡侯。泰始七年(公元271年),安乐公刘禅死于洛阳,葬地不详。据裴松之注《三国志》记载:“蜀纪云:谥曰思公,恂嗣。”孙盛蜀世谱曰:恂死于永嘉之乱。

一说刘恂不愿降魏,派诸葛瞻三子诸葛质为使者,与夷帅孟虬互通,后在南中永昌定居[3],但史无记载,无可考证。若按裴松之注《三国志》关于“蜀纪云:谥曰思公,恂嗣”的记载,刘恂是去了洛阳,而且在刘禅去世后成为刘禅香火祭祀人。

6.刘禅七子刘虔 上党王世系

十六世 刘禅(略)。

十七世 刘虔[4](刘禅七子),于景耀二年(公元259年)六月封为上党王,蜀亡后,随父徙洛阳,为奉车都尉,封乡侯。孙盛《蜀世谱》曰:死于永嘉之乱。其余不详。

按陈寿《三国志》记载,刘禅封王的七个儿子中,太子刘璇、三子刘琮、五子刘谌三人均在蜀汉刘姓皇族东迁洛阳前已经去世,他们的子孙以及刘禅的另外四个儿子刘瑶、刘瓒、刘恂、刘虔是否都去了洛阳,陈寿《三国志》没说,只说了“子孙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余人”。

而裴松之注《三国志》引孙盛《蜀世谱》曰:“璇弟,瑶、琮、瓒、谌、恂、虔六人。蜀败,谌自杀,余皆内徙。值永嘉大乱,子孙绝灭。唯永孙玄奔蜀,李雄伪署安乐公以嗣禅后。永和三年讨李势,盛参戎行,见玄于成都也。”

笔者以为,从魏国不放心蜀汉刘姓皇族留在成都而东迁洛阳和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三国志》都记载了“子孙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余人”来看,蜀汉灭亡后,还留在成都的刘禅后裔应该都去了洛阳,否则不可能有那么多人被封为三都尉,封乡侯。至于《蜀世谱》记载的“值永嘉大乱,子孙绝灭”之说,笔者不敢苟同。公元311年发生的永嘉大乱,洛阳的确死了很多人。但在永嘉大乱之前,洛阳从公元291年起就发生了持续十六年的八王之乱。这场动乱从宫廷内权力斗争开始,而后引发战争,祸及社会,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使中原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到严重的损失,许多城市被洗劫和焚毁。在洛阳13岁以上的男子全部被迫服役,城内物价飞涨,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人民大规模地向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迁徙。从成都东迁洛阳的蜀汉刘姓皇族后裔,他们不可能在洛阳坐以待毙,他们受到汉献帝玄孙刘阿知于公元289年带领两千余人东迁日本的影响,他们在八王之乱之前或八王之乱的前期,应该有相当大一部分人已经从洛阳迁徙江南。(详见本书“关于蜀汉刘姓皇族后裔从洛阳迁徙江南时间的探讨”一节)。

【注释】

[1]详见《三国志·先祖传二》。

[2]八王之乱:公元265年司马炎篡魏称帝即晋武帝,魏国末代皇帝曹奂被废为陈留王,魏国被灭。晋武帝司马炎按周、汉的办法分封了二十七个同姓诸侯王,以郡为国,并有一定数量的军队。公元290年晋武帝死,太子司马衷即位,就是晋惠帝。惠帝低能,外戚掌控皇权引发皇族不满,于是,从公元291年开始,在西晋爆发了长达十六年的西晋同姓诸侯王争夺皇权的“八王之乱”。这场动乱从宫廷内权力斗争开始,而后引发战争,造成晋室分裂,国力空虚,民生凋敝,晋朝的军事力量迅速衰退。更为严重的是诸侯王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纷纷利用少数民族的贵族参加这场混战,如成都王司马颖引匈奴刘渊为外援,东瀛公司马腾引乌桓羯人袭击司马颖,让其乘机入塞;幽州刺史王浚召辽西鲜卑攻邺等,其他北方少数民族也纷纷乘虚而入。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匈奴贵族刘渊在左国城(今山西离石)起兵,逐步控制并州部分地区,自称汉王。光熙元年(公元306年),晋惠帝死,司马炽即位,就是怀帝,改元永嘉。刘渊遣石勒等大举南侵,屡破晋军,势力日益强大。永嘉二年,刘渊正式称帝,四年刘渊死,子刘聪继位。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刘聪遣石勒、王弥、刘曜等率军攻晋,在平城(今河南鹿邑西南)歼灭十万晋军,又杀太尉王衍及诸王公,攻入京师洛阳,俘获怀帝司马炽,屠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史称 “永嘉之乱”。从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匈奴贵族刘渊建汉称帝开始,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匈奴、羯、鲜卑、氐、羌以及汉人在中原地区先后建立了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的国家,其中存在时间较长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有五胡十六国。史称这一段历史为“五胡乱华”。这一时期,历史学家普遍认为是大汉民族的大灾难,几近亡国灭种。

[3]永昌郡是东汉、蜀、晋、宋、齐、梁等王朝的一级行政区,实际管辖范围则随时代不同而有变化,大致涵盖今天云南省西部、缅甸克钦邦东部、掸邦东部的土地。

[4]在《三国志·蜀书后主传第三》中记载为“(景耀)二年夏六月,立子谌为北地王,恂为新兴王,虔为上党王”,但在裴松之注《三国志》引孙盛《蜀世谱》曰:“璇弟,瑶、琮、瓒、谌、恂、璩六人……刘禅的第七子前者为刘虔(qian),后者为刘璩(qu),笔者以为应以《三国志》为准,采信刘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