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市抗菌药物监测结论

四、2017年上海市抗菌药物监测结论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面临危重、复杂感染性疾病、细菌耐药性加剧、耐药性细菌传播,以及相关知识的有限性等挑战。

各个医疗机构需要认真学习国家和上海卫生行政部门的政策,高度重视医院耐药菌状况和医院内感染防控情况,重点关注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几个指标: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所有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的儿科)、急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二级综合性医院和二级中医医院、三级综合性医院和儿科类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二级中医医院和二级妇婴保健、三级儿科类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率(二级综合和二级中医医院,三级综合性医院和三级儿科类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所有二级医院、三级医院),以及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和耐药菌情况。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承担着常见病、慢性病的常规诊疗的基层医疗机构,对于上呼吸道轻度细菌感染或怀疑由大肠埃希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均不宜选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各二级医疗机构、三级医疗机构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三级权限管理,严禁越权使用抗菌药物,主动开展“处方前置审核”、处方点评和处方管理督查等自查工作,及时处理不合理用药处方医师,定期开展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培训和宣传,熟悉和掌握个体化给药技术(治疗药物监测技术、药物相关基因检测技术和PK/PD/PPK技术),建立感染性疾病的多学科治疗团队,实现药物治疗安全、有效和经济的目标。

《关于持续做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发〔2018〕9号)提到正确认识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或皮内)敏感试验,以及碳青霉烯类和替加环素等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专档管理。从近4年的数据来看,上海二级医疗机构和三级医疗机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消耗量仍有持续上升的趋势。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曾被认为是治疗革兰阴性菌严重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但随着碳青霉烯酶的出现,碳青霉烯类耐药革兰阴性菌的检出率在全球范围内呈增长趋势。此类病原菌通常为多重耐药或泛耐药菌株,可选药物极为有限,某些情况下甚至无药可用。在努力研发新药的同时,我们更应鼓励将青霉素、头孢类抗菌药物等经典抗菌药物纳入供应目录,规范合理使用,逐步提高其使用比例,达到或接近国际平均水平,以此来缓解碳青霉烯类等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过度使用的情况。

执笔人:张建中、赵婧、沈毅、姚帮新、钟明康、吕迁洲

上海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