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猪丹毒

四、猪丹毒

简介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夏秋多雨季节。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败血型和亚急性疹块型,有的表现为慢性关节炎或心内膜炎。由于常见皮肤出现疹块,则俗称为“打火印”。

病原及流行特点

猪丹毒杆菌为一种纤细的小杆菌,不运动、不产生芽孢、没有荚膜,革兰氏阳性。

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约50%的健康猪的扁桃体和其他淋巴组织藏有此菌);生长育肥猪易得该病;炎热多雨季节极易流行。

临床症状

(1)急性败血型 突然发病,体温高达42℃以上,离群卧伏,结膜充血;高度敏感,有轻微刺激即引起强烈反应,呕吐,打颤;皮肤因弥漫性充血而红紫;病初便秘,随后下痢,有的混有血液。病程为2~3天,迅即死亡。

(2)亚急性疹块型 病猪出现典型猪丹毒症状。急性型症状出现后,在胸、背、臀、腹部皮肤出现方形或菱形疹块,大小不一,凸出于皮肤,呈红色或紫红色;红毛猪则出现黑色疹块。指压褪色,抬手复原。当疹块出现后,体温恢复正常,病情好转,病程为1周左右,若及时治疗,预后良好。

(3)慢性型 常发生在老疫区或由前两种类型转化而来。主要表现为关节炎,关节肿大,行动僵硬,呈现瘸腿。有的出现慢性心内膜炎,有的出现睾丸肿胀,有的消瘦,贫血,便秘,粪便带有黏液,行走不稳,心跳快,常因心肌麻痹而突然死亡。

978-7-111-49261-0-Chapter02-67.jpg

2-4-1 全身皮肤弥漫性充血

978-7-111-49261-0-Chapter02-68.jpg

2-4-2 颈础部皮肤方形疹块

978-7-111-49261-0-Chapter02-69.jpg

2-4-3 背部皮肤不规则疹块

978-7-111-49261-0-Chapter02-70.jpg

2-4-4 肩部皮肤不规则疹块

978-7-111-49261-0-Chapter02-71.jpg

2-4-5 肩带部和胸部皮肤疹块

978-7-111-49261-0-Chapter02-72.jpg

2-4-6 耳后部皮肤疹块

978-7-111-49261-0-Chapter02-73.jpg

2-4-7 下腹部皮肤长方形疹块

978-7-111-49261-0-Chapter02-74.jpg

2-4-8 侧腹部皮肤疹块

978-7-111-49261-0-Chapter02-75.jpg

2-4-9 腰臀部皮肤不规则疹块

978-7-111-49261-0-Chapter02-76.jpg

2-4-10 断奶仔猪红色疹块

978-7-111-49261-0-Chapter02-77.jpg

2-4-11 断奶成猪多处红色斑块

978-7-111-49261-0-Chapter02-78.jpg

2-4-12 红色仔猪黑色圈印疹块

978-7-111-49261-0-Chapter02-79.jpg

2-4-13 康复猪疹块处皮肤色浅

978-7-111-49261-0-Chapter02-80.jpg

2-4-14 种公猪睾丸高度肿胀红紫

978-7-111-49261-0-Chapter02-81.jpg

2-4-15 关节炎(弓腰、瘸腿)

978-7-111-49261-0-Chapter02-82.jpg

2-4-16 带有黏液的便秘粪块

剖检变化

急性型病例胃底有小点出血,脾脏肿胀,肾脏肿胀红紫,肺瘀血、水肿,肝脏肿大。

慢性型病例心内膜炎症增生或出现菜花样增生物,关节炎等。

978-7-111-49261-0-Chapter02-83.jpg

2-4-17 心脏瓣膜有菜花样增生物

978-7-111-49261-0-Chapter02-84.jpg

2-4-18 肺脏瘀血水肿

978-7-111-49261-0-Chapter02-85.jpg

2-4-19 脾脏肿胀败血发黑

978-7-111-49261-0-Chapter02-86.jpg

2-4-20 肾脏肿胀红紫(大紫肾)

978-7-111-49261-0-Chapter02-87.jpg

2-4-21 胃底及幽门部有小点出血

诊断要点

(1)临床特征 急性发病、体温升高、全身充血、皮肤疹块、指压褪色、抬手复原。

(2)剖检变化 肝脏肿大、脾脏败血、肾脏黑紫、瓣膜增生。

防治措施

1)及时接种猪丹毒单苗或猪丹毒三联苗。

2)注重环境卫生和定期消毒。

3)对于发病猪实行隔离消毒。

4)对已发病猪只要及时足量肌内注射青霉素类、头孢类或磺胺类抗菌药物;未发病猪群应大剂量添加抗生素药物饮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