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弓形虫病

二、弓形虫病

简介

弓形虫病是一种严重的人、畜共患原虫病。猪暴发弓形虫病时,常可引起整个猪场发病,仔猪死亡率可高达80%以上。我国于1977年在上海发生的“猪无名高热”,最后确诊为猪弓形虫病。因此,目前猪弓形虫病在世界各地已成为重要的猪病之一而受到重视。

病原及流行特点

弓形虫病的病原为球虫目、弓形虫科、弓形虫属的袭地弓形虫,简称弓形虫。弓形虫为双宿主生活周期的寄生性原虫,猫是其终末宿主,虫体寄生在猫的肠道上皮细胞内,形成卵囊随粪便排出,污染环境、牧草、饮水和饲料,当猪吃下卵囊后而发病。被吞食的卵囊进入中间宿主的肠道后,卵囊中的子孢子逸出,进入中间宿主血液而分布到全身各处,再进到细胞内繁殖,引起猪群发病。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5~10月的温暖季节发病较多;以3~5月龄仔猪发病严重;散发为主。

弓形虫的全部生活史分为5个期:滋养期、包囊期、裂殖期、配子体和卵囊期。前两期为无性生殖期,出现于中间宿主和终宿主体内;后三期为有性生殖期,只出现在终宿主体内。

临床症状

病猪精神沉郁,结膜发绀,皮肤发红,有的有紫红色斑块;高热稽留(体温达40~42℃,常发热5~7天);呼吸困难;步态不稳,后躯摇晃;不吃料、喝清水、排粪球、尿黄尿;怀孕母猪可引起流产,产死胎、畸形胎、弱仔,弱仔产下数天内死亡,母猪流产后很快自愈,一般不留后遗症。

978-7-111-49261-0-Chapter03-34.jpg

3-2-1 个体猪皮肤发红

978-7-111-49261-0-Chapter03-35.jpg

3-2-2 群体猪皮肤发红

978-7-111-49261-0-Chapter03-36.jpg

3-2-3 皮肤发红对照明显

978-7-111-49261-0-Chapter03-37.jpg

3-2-4 体温升高稽留热

978-7-111-49261-0-Chapter03-38.jpg

3-2-5 眼结膜充血

978-7-111-49261-0-Chapter03-39.jpg

3-2-6 粪便干燥呈球状

978-7-111-49261-0-Chapter03-40.jpg

3-2-7 大群母猪发病粪便干燥

978-7-111-49261-0-Chapter03-41.jpg

3-2-8 尿液呈浓茶样

978-7-111-49261-0-Chapter03-42.jpg

3-2-9 母猪有流产迹象

978-7-111-49261-0-Chapter03-43.jpg

3-2-10 流出不足月胎儿

978-7-111-49261-0-Chapter03-44.jpg

3-2-11 流出已足月胎儿

剖检变化

腹股沟、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肝脏表面散在灰白色坏死灶;肾脏呈棕红色肿大;喉头弥漫性出血;肺脏呈暗红色,表面布满灰白色粟大坏死灶;胸、腹腔液增多,呈透明黄色。

978-7-111-49261-0-Chapter03-45.jpg

3-2-12 弓形虫病全身各脏器出血

978-7-111-49261-0-Chapter03-46.jpg

3-2-13 腹股沟淋巴结肿胀

978-7-111-49261-0-Chapter03-47.jpg

3-2-14 淋巴结髓样肿胀出血(自腾国麟)

978-7-111-49261-0-Chapter03-48.jpg

3-2-15 喉头弥漫性出血

978-7-111-49261-0-Chapter03-49.jpg

3-2-16 肺脏有白色点状坏死灶

978-7-111-49261-0-Chapter03-50.jpg

3-2-17 肺脏有小点出血

978-7-111-49261-0-Chapter03-51.jpg

3-2-18 肝脏有白色坏死灶

978-7-111-49261-0-Chapter03-52.jpg

3-2-19 肾脏呈棕红色

978-7-111-49261-0-Chapter03-53.jpg

3-2-20 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呈灰白色

诊断要点

(1)临床特征 高热稽留、皮肤发红、呼吸困难、粪便干燥、时有流产。

(2)剖检变化 各脏器出血,有的有白色坏死灶。

防治措施

磺胺制剂效果良好。如甲氧苄氨嘧啶(TMP)、增效磺胺嘧啶钠、磺胺5-甲、磺胺甲氧嗪等,静脉注射或肌内注射,每天2次,配合退烧药和维生素B1,连用3天即可。临床发现:停药后病猪仍有发热症状,这是因为滋养体虽已被包埋,但其产生的毒素仍在刺激猪只发热。只要药物用足够量,因包囊期基本形成,该病已经临床治愈。尽管还在发热,但可以不再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