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回肠炎

九、回肠炎

简介

猪回肠炎又称出血性回肠炎、增生性肠炎、区域性回肠炎、出血性坏死性肠炎、肠腺瘤病等,是由细胞内劳森菌感染引起的以猪顽固性或间歇性出血性下痢为特征的消化道疾病。

病原及流行特点

病原菌为细胞内劳森菌,革兰氏染色阴性,属厌氧菌。此菌在回肠上皮细胞内的细胞质中繁殖,感染猪可持续排菌4~10周,病菌在粪便中可存活2周左右,容易造成持续感染。

据报道称中国98%的育肥猪带菌,经产母猪阳性率达74%;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经粪口途径感染;夏季多发,占全年的2/3;应激易促进该病发生;现代化猪场并不能净化该病。

临床症状

(1)急性型 4~12月龄母猪发病为12%~50%,死亡率为5%。腹泻呈血水样、沥青样黑色或红色血便、煤焦油便;继而贫血、皮肤苍白,甚至死亡;怀孕母猪可能流产,大部分流产发生于临床症状出现后6天内;保育猪全身水肿,多肠道充血和出血。

978-7-111-49261-0-Chapter02-155.jpg

2-9-1 肛门粘有血性粪便

(2)慢性型 最常见,8~16周生长猪多发,在同一栏中不间断地出现间歇性下痢,粪便变软、变稀、糊状或水样,有时混有血液或坏死组织碎片;吃料明显减少;病程长者皮肤苍白,甚至成为僵猪。

978-7-111-49261-0-Chapter02-156.jpg

2-9-2 排出血性粪便

978-7-111-49261-0-Chapter02-157.jpg

2-9-3 血性粪便自流污染

978-7-111-49261-0-Chapter02-158.jpg

2-9-4 排出暗黑色粪便

978-7-111-49261-0-Chapter02-159.jpg

2-9-5 排出血色黏性粪便

978-7-111-49261-0-Chapter02-160.jpg

2-9-6 排出红色血性粪便

978-7-111-49261-0-Chapter02-161.jpg

2-9-7 因出血而皮肤苍白

978-7-111-49261-0-Chapter02-162.jpg

2-9-8 保育猪全身水肿

剖检变化

主要病变在小肠末端50cm处和结肠前1/3处。回肠病变严重:回肠黏膜增厚、在回盲瓣前的20cm处的回肠上,整个回肠变粗、变硬似肉肠;有的回肠黏膜出现浆膜下层或肠系膜水肿;在急性型病例中可见回肠内有血凝块或尚未完全凝固的血液,外观似血肠。有的整个小肠腔内完全积满血液。结肠黏膜的变化类似于息肉,整个肠壁变厚、变硬。

978-7-111-49261-0-Chapter02-163.jpg

2-9-9 小肠内充满血液

978-7-111-49261-0-Chapter02-164.jpg

2-9-10 肠腔内有出血斑和血凝块

978-7-111-49261-0-Chapter02-165.jpg

2-9-11 结肠内有血色内容物

诊断要点

(1)临床特征 母猪多发、粪便稀软、血性下痢。

(2)剖检变化 回肠增生出血、结肠出血。

防治措施

1)免疫接种:口服接种无毒活疫苗(葆灵公司生产),英特威公司生产有可肌内注射的灭活疫苗,免疫保护率都很高。

2)药物应用:0.01%的高锰酸钾液,每天饮水3h,另氟苯尼考再饮水3h;每50kg饲料添加活性炭200g,连续饲喂3天;头孢或氨苄西林钠连续注射3天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