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类繁多的太空食品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饮食文化是一项重要的内容,能吃上一顿美味佳肴是一种享受。在中国神话传说故事里,只有神仙才能吃上天上美食。在“太空村庄”里吃的食品尽管非常稀奇,价格也非常昂贵,且不是一般人所能吃到的,但是,由于天上吃的食品基本上是已经加工好的贮存食品,充分考虑到长时间不变质、不走味,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和方便饮食等要求,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既不美味又不可口,吃起来实在谈不上是一种享受,只是提供维持生命所需要的营养而已。
太空食品要求严格
为了节省飞船的空间和发射时的有效载荷,航天员携带的航天食品的要求尽可能重量轻、体积小、营养好,而且不含残渣,如骨、刺、皮、核等。重量轻、体积小、营养好这个不难理解,不含残渣,如骨、刺、皮、核,是因为太空环境里,如果含有这些东西,就会在空间站里飞起来,很难处置,搞得不好会影响到航天员的身体健康,污染舱内的设备。
在空间站里吃的东西必须符合失重条件下航天员生理改变的要求。我们知道,长期航天飞行将导致人体骨头里的钙大量丢失、肌肉萎缩、红细胞数量减少,因此,航天食品必须针对航天员生理改变指数对其中营养素做适当调整。例如:针对骨钙丢失现象,要求食品中能够提供充足的、易于人体吸收的钙,以及适宜的钙磷比例和维生素D;针对肌肉萎缩现象,要求食品中能够提供充足的优质蛋白质;针对到太空初期,人容易患上太空运动病的现象,要求食品是低脂肪的,以减缓太空运动病的症状;为了防止心血管系统功能失调,要限制食品中钠的供给,保证钾的供给。
航天食品的设计还要充分考虑到它在食用的时候是否安全。我们在家里做菜,撒点胡椒粉、放点味精等调味品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在太空中如果这样做,胡椒粉、味精的粉末就会飘起来,就可能把通气口给堵塞了,搞得不好还会跑到你的眼睛、口腔、鼻子内,威胁健康。再比如,如果吃的食品是流质的,就可能在舱内飞得到处都是,就可能污染、腐蚀舱内的仪器、仪表和各种部件;还要考虑食品不要在肠胃内产生过多的气体,不然的话,舱内就会臭气漫天。
航天食品的形状也是有讲究的,通常为可以方便地进入口中的长方形、球形和方形等,如肉块、鱼块、点心块,体积又不能太大,必须既保证航天员进食时一口一块,又方便简洁。为防止掉渣、碎裂,食品表面涂有一层可以吃的保护膜,可以避免食物碎屑飘浮在舱内。
航天食品
载人航天初期,专家们担心在失重条件下,食物可能会堆积在咽喉里,不容易下咽,进入身体后也不容易流动。因此,设计航天食品的时候,考虑了食品为高度浓缩、能吸食的流食,进入肠胃后要很快被吸收,又考虑到盛放废弃物和排泄物的空间十分有限,食品产生的残渣要少等因素,因此把蔬菜制成菜泥,把肉制成肉酱,放在像牙膏一样的管里,吃的时候从管里挤出来。但是,由于这些像面糊一样的食品质量不高,航天员吃起来感到口味不好,缺乏营养;同时,他们对挤牙膏似的吃饭方式感到很不习惯。后来,随着航天食品的不断改进,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目前,太空食品已经发展到有复水食品、热稳定食品、中等湿度食品、辐照食品、天然食品等种类,大约有100多种,种类非常齐全,可以做到食谱一个星期不重样,这样就给航天员提供了很大的选择余地。
美国和俄罗斯国际空间站食品有:复水食品主要为饮料;乳制品有:美国干酪、乳脂干酪、酸奶油;水果有:苹果、葡萄柚、猕猴桃、橙、李子、柑橘等;冷冻食品中,肉蛋类有:牛肉、小羊肉、火鸡肉、猪肉、海产品和蛋等;主食类有:蔬菜、水果、汤、甜点心、乳制品、饮料和调味品等;热稳定食品有:水果、色拉、蔬菜、汤类、甜点心、调味品和饮料等;自然形态食品有:水果、谷类、甜点心、休闲零食、糖果等。
航天食品的包装也非常讲究,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必须保证在失重环境中,不需要耗费太多体力就可以打开包装,而吃起来又很方便。还有,就是包装轻质、体积小,在太空气压、过载、振动等环境中,不容易损坏,并且不能过多地加水,餐后形成的垃圾处理起来简单。
在空间站里专门配置了厨房,尽管很简单,但是里边食品存放柜、冰箱、脱水食品复水装置、烤箱、餐桌、餐具等厨房用品非常齐全,使用起来也非常方便。
太空中也需要及时地补充水分。在太空中喝的饮料大约有50多种,从大的种类来讲,有水果饮料、茶和咖啡等种类;其中,水果饮料也有苹果、葡萄、草莓、香草、柠檬、柑橘、杧果、菠萝、樱桃等多种多样的口味。与地面上的饮料不同,太空中喝的饮料,实际上形状并不像我们日常喝的水状的饮料,所有饮料都是粉状的,包装在有吸管的袋中,要喝的时候加水进去,摇晃几下后,就可以通过吸管饮用了。
在太空里,工作内容不同,吃的东西也不同,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像在地面上活儿累的时候要加点营养一样。比如,如果航天员要进行舱外活动,就要吃舱外活动食品,只不过舱外活动吃舱外食品不是从营养角度考虑的,而是从方便和舱外活动的实际需要来考虑的。舱外活动食品需要制成长条状,以利于食用。如水果面包,是将面包和水果片夹在一起,切成2.5厘米× 22.9厘米× 0.6厘米的片状块,每块约重50克,供给热量为170卡路里。面包块用可食淀粉膜包裹以减小表面黏性,放在弹性尼龙食品分配器内,用尼龙带固定在航天服颈圈上,需要的时候吃起来很方便。
早在1968年我国就开始进行太空食品的先期研究工作,在生物学、操作和工程方面对航天食品的要求与美国和俄罗斯航天食品相近。如今,已研制出上百种太空食品,这些食品在加工方法、包装形式上借鉴了国外的技术,但是在菜品的内容上都有中国特色。
我国航天员航天飞行时的食品分为食谱食品、储备食品、压力应急食品和救生食品四类。在飞行期间一日三餐吃食谱食品。储备食品用于由于某种原因需要延长飞行时间时食用。压力应急食品用于出现故障情况下食用。救生食品则用于未返回至着陆场,等待救援期间食用。
中国的航天食品种类与美国、俄罗斯的航天食品有很大不同,这是源于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与西方人有着显著的差异。中国的航天食品是以中国人特有的烹饪方式制作的,将中国丰富的家常菜肴搬到太空,供航天员享用。它除了能够保证提供航天员所需的营养和热量外,还有效地避免了航天员在太空进食的乏味感。
太空吃饭样子奇特
在载人航天初期,航天员在太空中吃饭的方式也与地球上不一样。比如在40年前,美国航天员格林驾驶水星号载人飞船完成其首次轨道飞行时,所吃东西都是一些糊状食品,如苹果酱、牛肉酱、菜肉混合物。它们用铝质材料包装,其外形很像一支牙膏。今天,随着包装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航天员的吃饭方法越来越接近地面。其方法是将要吃的食物装在一个餐盘上,把餐盘固定在大腿上或空间站的某个地方,然后用与普通餐具外形无异的餐具,这样的吃饭方式与地面上在家里吃饭的方式差不多。
在空间站里,由于失重环境吃饭的时候,需要将身体固定在餐桌附近或墙壁上,再把托盘固定在大腿上,不然的话,盘子就会漂起来,稍不注意,任何细小的动作都会引起身体飘动。我国神舟飞船里的航天员用餐时,是将餐盘束缚在一侧大腿上,勺子、安全剪刀吸附在餐盘上,利用餐盘上的尼龙搭扣,将食品固定在餐盘内。
在太空中吃饭,有许多地面见不到的有趣方式。比如,如果你站着不动,拿起食品往嘴里送,常常会送到鼻子上、眼睛上,或者耳朵边,就好像感觉自己的嘴忽然长歪了一样,要想准确送入嘴里,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锻炼才行。在太空中吃东西,还可以追着食品,吸进嘴里,比如把一小块苹果放在面前,它就漂在空中,这时,你将身体飘浮,在嘴接近食品的时候张嘴吸气,食品就飞到你嘴里了。把一滴水珠放在你面前,甚至可以用筷子将飘浮的水珠“夹住”放进嘴里。如果我们想把一种固态食品仍给在远处的另一个人吃,由于没有引力,扔出去的东西运行路线是直线的,远方的人可以非常准确地用嘴接住。
太空中进食
需要注意的是,在太空中吃饭对营养的搭配是非常讲究的,既不能不讲营养,也不能暴饮暴食。长期在太空中工作,为保证身体健康,对食品的营养素的供给量必须严格控制。蛋白质的供给量为90~125克、钙为750~850毫克、磷为1500~1700毫克、钠为3000~6000毫克。
太空喝水小心翼翼
在太空喝水也是非常讲究的,为了保证饮料不洒出来,不能用水壶和茶杯喝,因为失去了重力作用,水不会从盛水容器中依靠重力流出,也不会老老实实地停留在杯子里等待人去受用,只能使用密封包装,用嘴去吸食。这不仅是出于不能把水溢出来的考虑,也出于航天员身体安全方面的考虑,因为在喝水的时候如果不小心吞咽进气体时,由于气泡不一定在胃的上部,不能像在地面那样用打嗝的方式将气体排出,这将危害健康。
在太空,喝水的时候一旦溢了出来,不会像在地面那样掉到地面上,而是变成一个个水球飘在空中的。清除这种水球的办法,一般是用嘴捕获它,将水球“吃”掉,实在吃不进去的水球就干脆用纸巾将它们吸干净。
太空饮水要挤着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