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难题考验神舟八号

第四节 六大难题考验神舟八号

浪漫崇高的爱情注定是来之不易的,神舟八号飞船风尘仆仆奔向太空,与天宫一号相会,在众目睽睽下的“浪漫之吻”,极具挑战性,极具高科技含量,整个过程充满着艰辛、风险和考验。

神舟八号飞船的研制技术难度之大,工程研制要求之高,研制队伍人员少,时间紧,工作量之大是空前的,同时,神舟八号、神舟九号和神舟十号3艘飞船同时研制,并行工作的情况,也是前所未有的。

在几百千米外的空间,完全在依靠航天器上的设备,地面指挥控制的情况下,实现两个航天器在空中交会,是载人航天工程中一项非常复杂的技术。航天器的交会对接,就好像是远距离瞄准和射击。实现在太空中交会对接,对我国来说面临着很多考验。

第一,交会对接考验飞船的轨道控制精度

交会对接对轨道控制精度的要求非常高,要求误差要保持在非常小的范围内,比如说,在两个航天器之间距离相差50千米的时候,轨道控制的精度误差必须在1~2千米之内,这样的精度,轨道倾角、轨道参数都必须控制在非常精确的程度。有航天员参与情况下的对接相对来说容易一些,因为航天员可以适时地观察和控制,而无人状态下的交会对接比有人情况下的交会对接要更难。

怎样保证交会对接成功实施呢?科技人员把影响航天器交会对接的有关要素归结为包括位置、速度、姿态、角速度等在内的12个方面,只有将这12个变量都控制得非常精确了,误差在允许和要求的范围里面,才能保证两个飞行器能对接上。如果歪了的话就对不上,

如果速度大了的话非但对不上,还可能发生两个航天器相撞的事故。

第二,考验执行敏感器的能力

几十年中国航天研制和使用的敏感器,一般就是像陀螺、红外敏感器、太阳敏感器、星敏感敏等四五种。而此次为了实现交会对接,新研制了5种敏感器,因此,神舟八号飞船上安装的敏感器具有技术新、种类多、首次使用、成熟度低等特点。怎样确保这些新研制的敏感器技术指标满足要求,确保控制系统可靠有效的使用,是对科技人员的又一个考验。

第三,太空环境带来巨大影响

我们知道,太空环境和地面环境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地面上研制的设备能否适应太空环境的考验,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神舟八号飞船上有许多设备,比如,很多光学设备,在地面验证时是在大气环境下进行的。大气对这些设备的性能影响很大,而这些设备又是在没有大气的太空中使用的,仅仅依靠数学计算来推算,确定这些设备的能力究竟有多少,这本身就是有难度的。另外在轨道上,太阳的反射光,对光学敏感设备也会产生干扰;无线电反射也会有影响;飞船上安装的用于交会对接控制的数台平移发动机在工作的时候,也会产生羽流,这些羽流到底对姿态控制有多大影响,很难得出准确的结论,都是空间环境对交会对接带来的新问题,这些对交会对接整个控制方案的影响是很大的。

第四,交会对接方案验证非常复杂

因为在地面,人类至今还没有办法造一个和太空一模一样的环境,这就给交会对接任务方案的试验验证带来很大的困难。科技人员只能通过数学仿真、半物理仿真和很多外场试验,来验证这些系统方案是否准确。但是,由于航天器在太空中运动的速度很快,动态变化也很快,再加上地面的阳光和天上的阳光相比,完全是两回事。比如,在天气良好的情况下,北京的太阳的亮度只有轨道上太阳亮度的60%;不好的情况下,则只有30%~40%,所以,在地面没有办法模拟天上的太阳。还有各种杂光的反射,对光学设备的试验都有影响,而对于杂光的模拟就更困难了。交会对接到最后的一瞬间的精度要求是以毫米计算的,这么高的精度,尤其是在动态大气里进行标定,国内目前还没有满足这种要求的标定设备。还有,飞船从距离目标飞行器100多千米到准确地对接连上,过程控制也是难度非常大的事情。

第五,优化设计,提高飞船运输能力和可靠性挑战巨大

在载人运输飞船总重量指标与一期工程中的飞船相当的同时,神舟八号飞船既要新增加交会对接机构、交会对接测量敏感器等设备,以实现交会对接功能要求,为验证货运飞船,还要使运输能力增加300千克。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需要对飞船进行全面的功能和配置优化;另一方面需要采取新技术以减轻平台重量。还有,不仅飞船的功能和任务要求提高了,在轨运行时间也由神舟一号至神舟七号的5~7天,延长到在目标飞行器上停靠180天。在轨时间的延长,给确保系统的可靠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给技术人员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需要进行充分的系统优化和可靠性设计,还要充分利用各种手段进行大量的可靠性验证工作。

经受住了考验

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互看

第六,标准运输飞船的研制体系的建立

我国将利用神舟八号飞船验证运输飞船研制技术,从而建立天地往返系统。这就需要实现神舟运输飞船的批产化。研制标准运输飞船,需要在批生产、总装与测试、测试与发射流程和飞行控制体制等方面进行大幅度的优化和更新,以适应任务的需要;同时,为了对将来我国空间站的任务提供支持,在一旦发生重大事故情况下对航天员的应急救生,还需要进行在轨救生飞行模式的设计。

我们再来看看对接机构。

对接机构是非常复杂的。神舟八号采用的是异体同构式周边对接机构,这个对接机构的好处就是两个相同的对接机构可以相互对接,承载能力也比较高,这是它的优点。但这种对接机构特别复杂,零部件要好几万个,光轴承就500~600个,齿轮也有400~500个,轴承和齿轮之间的相互配合都是很难的,对精度要求也挺高,可靠性、工艺都非常复杂,该机构可能是我国最复杂的空间机构了,具有零部件多,相互配合要求很高的特点。两个航天器对接靠这个机构,对接的一瞬间,要消除误差,撞击产生的速度的能量要靠它来吸收;两个飞行器死死地连在一起,要靠它;两个航天器之间的密封,要靠它;实现两个航天器之间的电源、通信等各种连接还要靠它。对接机构能否承担如此的重任,是对设计人员的极大考验。

同时,对对接机构的试验验证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无人参与状态下的航天器对接与有人参与下的对接要求是不一样的。无人情况下只要两个航天器能够对接上就行,而有航天员参与的情况下,交会对接完成了,还要形成一个从飞船到进入目标飞行器里面的通道,让航天员沿着通道进入到目标飞行器里面。所以就得实现飞船与目标飞行器之间的刚性连接,最终形成一个密封的通道,然后航天员才能从飞船到目标飞行器里去工作和生活。能否达到这样的条件,在地面条件下进行验证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神舟八号载人飞船的研制,不仅承担着突破交会对接技术的重要任务,还承担着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后续任务验证运输飞船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