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二、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从传统训练观点的角度来看,只有通过进行大运动量、高强度的训练,才能促使运动成绩得到提高。中国女排曾经连续五次蝉联世界冠军,正是得益于这种理论。

很多运动研究都表明,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提高,是在训练负荷不断增加的条件下,进行多年系统训练的结果。根据国外有关针对优秀运动员成长过程的研究可知,运动成绩随着运动训练量和负荷强度的不断增加而得到相应的提高,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也是非常高的。

在训练的过程中,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大强度、大运动量的训练就有可能导致发生运动损伤,这就过早地扼杀了运动员的发展潜力,从而给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提高带了不利影响,这就要求在训练过程中要对训练负荷进行控制和监测。

(一)合理安排负荷的基本要求

依据机体在适宜负荷下的生物适应现象和过度负荷下的劣变现象,在篮球运动教学和训练课中进行运动负荷的安排要遵循适宜负荷原则。

(1)能够更好地促使运动员达到更高水平的专项竞技能力。

(2)运动员有机体训练负荷的可接受性。

(3)能够促使运动员各种能力产生定向性变化。

(4)训练负荷的量与强度要有适宜的比例。

(5)负荷安排的节奏要保证课与课之间衔接,能产生后续效应。

(二)科学探求负荷量度的临界值

对于运动个体负荷量度临界值,随着运动个体的发育程度、竞技水平、训练水平等比较稳定的状态的变化,其大小也会产生变化,同时也会受到运动个体日常休息、健康状况和心理状态因素的影响。在对运动负荷进行评价和测定时,必须要具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对负荷量度的临界值采用科学的诊断方法来进行准确掌握。目前来说,在人们还未能完全认识和把握负荷极限的情况下,一般来说,要注意保留余地,从而更好地避免出现运动损伤和过度疲劳。

(三)科学安排教学与训练课的运动负荷

1.训练课的负荷

在篮球运动训练中,对训练课的训练负荷进行合理、科学的安排,能够获得更为理想的训练效果。因此,在针对篮球运动训练课进行训练课计划的制订时,要做到以下两点:

(1)训练内容方面要具有足够的难度和要求,从而使训练内容能够成为有效的刺激因素,来更好地促进运动员运动机体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2)要保证训练计划能够适应运动员的机能状态和训练水平。

此外,在做好以上两点后,还要注意以下两点要求:

(1)在疲劳逐渐发展的情况下,要保障运动员训练达到一定的训练量,这样才能使运动员机体达到极限负荷量的同时,给予机体所需要的应激性和较高的训练效应。

(2)在运动员有机体出现明显疲劳的情况下,训练活动所持续的时间不要太长,这样能够有效避免对运动员的技术训练水平产生不良影响。

2.体育课的负荷

对于一般人来说,心率保持在120~140次/分钟,此时的运动强度为最佳,能够获得理想的健身效果,在时间方面,要保持这一强度占每次锻炼总时间的2/3左右;心率在110次/分钟以下时,健身价值不大,这主要是因为机体的血液成分、血压、心电图、尿蛋白等都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心率在130次/分钟时,此时的运动负荷能够使心脏的脉搏输出量接近或达到一般人的最佳状态,能够获得明显的健身效果。心率在150次/分钟时,心脏的脉搏输出量就是开始下降;心率达到160~170次/分钟时,虽然不会出现不良反应,但在健身效果方面也未表现更好。因此,一般情况下,将心率在110~150 次/分钟的区间,确定为运动负荷有效价值阈;把心率在120~140次/分钟的区间,确定为运动负荷最佳价值域。

中等强度和高密度是高校篮球运动教学课的运动密度和强度趋势。教师只要对篮球课进行精心的准备,并进行精炼、简明扼要、生动的讲解和准确、恰当的示范,并避免将篮球教学课视为教师讲解课或示范课,鼓励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锻炼,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得到更为充分的锻炼,以促进学生身心得到更为全面健康的发展,密度也能够确保达到50%~70%。